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鲍菇高产栽培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菌肉肥厚,味道鲜美脆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具有杏仁香味,属珍稀食用菌之一。市场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菇农栽培热情高,为此特进行高产栽培配方筛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1号(原代号济96219),1993年利用G尖叶豆作母本,92-217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1999年育成品系,2002年定名为山宁11号.2006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区试验对山宁17大豆新品种的根瘤菌拌种与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与氮肥追施可获得较高产量,且在接种根瘤菌及磷钾肥相同的情况下,每666.7m2花期追施尿素3.75 kg的大豆产量最高,比对照(666.7m2基施尿素5 kg)增产5.33%,并优于等量缓释氮肥基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蔡文秀  李继存  周延争  程倩  顾玄  陆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81-4582,4885
[目的]探索出夏大豆(Glycine max L.)新品种嘉豆43取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技术配套。[方法]通过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嘉豆43种植密度、行距及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嘉豆43具有普通品种的生理特性,适用于常规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行距对产量的影响小于其他两个因子,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调控好密度与肥力即可。在济宁及周边地区大豆生产中,大豆种植密度一般相对较小,应该适当加大施肥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嘉豆43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粒数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油夏大豆新品种“高丰1号”系金乡大豆协会、济宁市农科院以7627为母本,7512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参加了2002~2003年山东省大豆区域试验、2004年山东省大豆生产试验。2005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生育期106天,亚有限结荚习性,  相似文献   
7.
高丰1号     
1 品种来源高油夏大豆新品种“高丰1号”系金乡大豆协会、济宁市农科院以7627为母本,7512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为高油品种,其编号为鲁农审字[2005]033号。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山宁10号品种特性及在重茬地中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重茬大豆试验田中,采用多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法,对夏大豆“山宁10号”特性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提出在多年重茬地中夏大豆“山宁10”的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山宁17的不同密度、行距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密度对山宁17产量有明显影响,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行距30cm40cm50cm;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规律,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密度为:1.4万株/667m~21.6万株/667m~20.8万株/667m~21.2万株/667m~21.0万株/667m~2;大豆新品种山宁17在行距较小时应适当降低密度,行距较大时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0.
3种测定大豆种子脂肪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无损检测大豆种子中的脂肪含量,在大豆品质育种和质量检测上至关重要.分别用索氏提取法、核磁共振仪及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了5种国产大豆种子的脂肪含量,并对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法测定的结果与索式提取法更接近,偏差均小于0.95个百分点,最低偏差仅为-0.02个百分点;而近红外光谱法与索式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