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的研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影响因素,确定该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原则及安全指数,结合Delphi法和模糊关系方程求解进行分析,并用熵值法确定参数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出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综合安全值,对照表格数据对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但在人口不断膨胀和土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功能不断下滑。以昌黎县为例,对影响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构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角度对昌黎县的耕地资源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并对耕地资源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并依据该县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安全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时序变化明显,介于不安全状态和较不安全状态之间。其中数量安全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质量安全指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自然因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研究其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结合实际,初选评价因子通过逐步判别法筛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因子的分级分值,采用特尔斐法与熵权法确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的权重.然后基于GIS技术,根据评价图斑的属性数据,结合评价体系,确定每个评价单元各个因子的得分,再通过指数加权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总得分,确定各单元的潜力等级.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核心,耕地资源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湖北省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各分项及综合指数,并分析了近年来咸宁市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结果显示: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偏小且总体下降较快,耕地资源安全程度不高,形势严峻;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耕地数量的变化。提出了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的相应对策,为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的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对象属性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1997~2005年间耕地资源安全运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5年,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处于稍不安全等级区间,其值呈明显增长趋势,重庆市耕地安全程度降低;从时间尺度上看,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态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97~2001年间的波动变化阶段和2002~2005年间的持续恶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二调数据库为基础,将集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内在和外在2个方面的6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运用经验指数和法,进行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宁区有4 603.52 h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宜耕性,其中,高度适宜等级占18.52%,中度适宜等级占33.64%,勉强适宜等级占47.84%;南部的翟家沟村和大十号村的部分洼地等拥有面积较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关注重点。此评价结果中集宁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可为内蒙古和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邓立  廖平  魏晋  吴明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8-16870,16932
构建了反映市域研究范围内耕地不安全状况的警情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1999~2010年成都市耕地资源系统的不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警情评价。通过警情分析得出结论:耕地占土地面积比例、有效灌溉面积、中低产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是短期内缓解警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研究对于揭示耕地利用变化规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数据源,从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社会经济保障功能、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对1990—201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数量持续增加,耕地多功能及分功能时空分异明显,耕地数量与耕地多功能不协同。因此,应协调有序利用耕地,维系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可持续利用耕地,发挥耕地多功能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2.
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研究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快速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罗定市作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空间形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等5个层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同时,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调整前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呈中间密四周疏、东西密南北疏的布局特征。布局优化后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增加了5.2 hm2,相较于调整前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有了大幅提高。总体而言,优化调整后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确保了耕地数量,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空间形态,而且改善了罗定市的生态环境,其空间规划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研究表明:耕地地块布局合理性的评判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入、调出,有效推进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程;而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快速优化方法,也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合安全等级趋向于不安全,不安全县(市、区)增多,东、西部综合安全性低于中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与产出、资源禀赋对忻州市耕地安全均有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忻州市耕地安全的因素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忻州市耕地安全性发展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以韶关市浈江区为例,对耕地自然质量等级成果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切实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4~2013年西安市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人口相关数据,通过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对西安市粮食安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该时段西安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成因。结果表明,当粮食自给率为85%时,2004~2013年西安市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式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增大及粮作比和耕地面积的减小。  相似文献   

16.
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内涵和上海市耕地质量成果应用条件分析,构建以数量平衡为前提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占补平衡指标储备机制、占补平衡指标跨区使用机制和占补平衡实施经济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以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贵溪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评价耕地综合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江西省贵溪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综合指数模型在GIS平台上实现指标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并根据测得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镇发展的要求划定贵溪市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加权指数和模型计算得到的贵溪市耕地综合质量分值在[58.51,97.78],耕地质量加权平均综合指数为81.89,耕地综合质量整体较优。2)通过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和布局调整优化,贵溪市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45 413.25 hm2,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值较调整前增加了5.58。该研究可以为县域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乐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155-3157
采用地方统计资料分析黔中清镇市1949~2006年耕地的数量变化、1992~2002年耕地变化的空间差异和耕地坡度分布变化,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建立初步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研究表明,1949~2006年清镇市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1992~2002年相对变化率由靠近市区和贵阳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耕地分布的坡度有向2°~15°集中的趋势;1973年之后,耕地压力指数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处于粮食安全警戒状态;4种情景模拟的结果表明,未来清镇市耕地压力也难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