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全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的稻瘟病攻生理小种中,典型的籼型优势小种,如:ZA13、ZB13、ZC13和ZC15,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当加入辅助品种参测,均可再划分为不同的致病类型(亚小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的选用优势小种的代表性菌株来进行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3.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对防治药剂的敏感性可因生理小种的变化而改变。利用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12年采自贵州省开阳、桐梓和黄平3地的30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接种鉴定,3地共鉴定出3群13个生理小种,其中开阳县的优势小种为ZA1,桐梓县的优势小种为ZA11袁黄平县的优势小种为ZB15。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桐梓县的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表现为最不敏感,EC50平均值为4.21μg/mL;黄平县的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表现最为敏感,EC50平均值为2.59μg/mL。同一地区的不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地区相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也不同,同一地区相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用3个稻瘟病生理小种接种我国7个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结果同一个供试小种,因不同施氮量的影响,鉴定出的小种有所不同。从稻株对稻瘟菌的病斑反应型看,抗瘟性似是质量性状。用多小种鉴定多品种的抗瘟性时,病株率可呈现出连续的数量分布。且抗瘟性容易受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肥料等的影响。鉴于抗瘟性这种质量、数量性状的两重性,作者认为水稻的抗瘟性可能是一种阈性状。  相似文献   

6.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水稻种胚凝集素与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具有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3,ZF1和ZG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理小种ZA63,ZB31,ZC15,ZD3,ZE3,ZF1和ZG1的菌丝均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自稻叶及其它禾本科杂草叶片表面分离纯化985株细菌分离物,分别培养在NB液体培养基中,经8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加入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液中,测定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13株对稻瘟病菌孢子芽管生长或附着胞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采用离体稻叶接种测定,进一步筛选得到3株拮抗细菌,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fluorescens(Xh216),Bacilussp.(Xh222)及Pseudomonassp.(Xh240).在离体条件下,Xh216,Xh222和Xh240对叶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70.5%和67.4%.  相似文献   

9.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1994年应用我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中,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热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1.
1992—1993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采集了156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了46个菌株,进行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2个生理小种.其中ZG1,ZF1和ZD1小种从出现次数和频率着,是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小种,ZB17和ZC7是新出现的小种,对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威胁,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注意.利用日本单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定表明,目前已知的抗瘟性基因中,Pi-Km和Pi-Z1基因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辽宁省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稻瘟病,须加强田间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的拮抗细菌筛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稻叶及其它木本科杂草叶片表面分离纯化985株细菌分离,分别培养在NB液体培养基中,经8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加入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液中,测定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13株对稻瘟病菌孢子芽管生长或附着胞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采用离体稻叶接种测定,进一步筛选得到3株拮抗细菌,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Xh21  相似文献   

13.
丹东地区稻瘟病发生历史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4年,从上年秋在丹东地区水稻17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03份惠颈瘟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16个单孢菌株,分别在中、日两套鉴别品种鉴定出5群8个生理小种,用日本单基因临别品种鉴定出14个小种。明确了1993年丹东地区稻瘟病菌优势小种为中国的ZF1和ZD1两小种及日本的004.5和537.5两小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及其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3个稻瘟病菌系接种鉴定,分析水稻恢复系6180抗稻瘟病的基因。结果表明,6180对B13、E3两个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B29小种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离体稻叶和稻穗接种鉴定水稻品种抗瘟性的方法.离体稻叶接种,采用水稻田、五叶期顶端第一片完全展开叶,用100×10-6-200×10-6苯骈味唑溶液作保绿剂,以20×10-6-30×104个/mL的稻瘟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离体稻穗接种,剪取稻穗,保留穗颈下一茎节和剑叶,插在培养液中,在室内用浓度为10×10-6-20×104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结果表明,不管是叶瘟还是穗瘟,离体接种与非离体接种的鉴定效果基本一致.因此,离体接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抗瘟性鉴定.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属了7群10个小种的2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明显地受到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的影响,13个单基因粳稻人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是ZA、ZD、ZE和ZB群小种,而对灿,粳稻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则分别是ZB、ZC和ZD、ZA、ZE群小种,同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小种异质性对相对寄生适合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山东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从山东6个代表性稻区收集的病样中分离到5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并采用离体划伤叶片法接种至7个中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结果表明:57株菌可分为6个群3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2. 11%、19. 30%;其次是ZB、ZE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5. 79%、12. 28%,不含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3,出现频率为12. 28%,其次是ZG1,出现频率为8. 77%。此外,山东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组成不同。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为开展针对性抗瘟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46.53%;ZG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利用303个菌株对水稻品种湘资3150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平均达到了95.37%,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瘟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19.
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46.53%;ZG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利用303个菌株对水稻品种湘资3150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平均达到了95.37%,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瘟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20.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1-1994年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和分布情况的研究表明,ZB是广东的优势种群,ZC群次之;优势小种主要是B13,B5,B1和C13。但不同稻作区之间发生动态有差异,优势种群ZB群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出现频率逐渐上升,优势小种的致病性也是随着纬度上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