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稻瘟病菌的拮抗细菌筛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稻叶及其它木本科杂草叶片表面分离纯化985株细菌分离,分别培养在NB液体培养基中,经8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加入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液中,测定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13株对稻瘟病菌孢子芽管生长或附着胞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采用离体稻叶接种测定,进一步筛选得到3株拮抗细菌,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Xh21  相似文献   

2.
高效苯胺降解菌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选择性富集、筛选,得到3株可以利用苯胺作为惟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经初步鉴定,它们分别为黄杆菌属(Flavobaclerium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经过混合菌种处理苯胺,在48h中204mg.L^-1苯胺的去除率达94.2%,染料废水中的苯胺(148mg.L^-1)去除率为81.6%。效果良好。可以认为,筛选出的  相似文献   

3.
苯胺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长期受苯胺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2株对苯胺降解能力很强的细菌,分别为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p.ZD-13)和芽孢杆菌(Bacilussp.SA-9)。2株细菌均属中温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低浓度苯胺培养基中生长比高浓度的好。在选定的最适条件下,测定了2株细菌的生长及其对苯胺的降解能力。在含200mg/L、500mg/L苯胺的培养基中,28℃下振荡培养48h,苯胺降解率均为100%,而在含1000mg/L、1500mg/L、2000mg/L苯胺的培养基中,28℃下振荡培养48h,苯胺降解率分别大于80%、60%和40%。  相似文献   

4.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树栖伴生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感病寄生A100、A15和美×青杨树枝、干、根、叶上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伴生细菌有10种。它们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ioguka)、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丁香假单胞菌(P. syringae)、成团肠杆菌(Enterbacter agglomeran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栗褐芽孢杆菌(B. badi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这些细菌在感病杨树不同部位出现的频率各异,在韧皮部细菌种群较多.在心材则较少。  相似文献   

5.
拮抗细菌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就拮抗细菌生防菌2[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生防菌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i asparagi)、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小斑菌(Bipolaria maydis)、百合灰霉病菌(Botrytis elliptica)和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生防菌2发酵液50倍稀释液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2.6%,100倍稀释液则为55.3%,对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将稻瘟病菌和生防菌2发酵液同时接入燕麦培养基中,生防菌2对稻瘟病菌菌落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防菌2对芦笋茎枯病菌、尖镰刀菌、玉米小斑菌和百合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生防菌1对青枯病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生防菌2对青枯菌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得到对稻瘟病有良好防效的拮抗细菌,为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多的菌源.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Chiu,Shang et Su)及其根际分离细菌,通过平板对峙、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拮抗菌株,测定其产胞外酶活性,并经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对节白蜡及其根际共分离得到193株细菌,经平板筛选得到7株对稻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其抑制率为62.53%~75.47%,其中菌株YZU-S033和YZU-S061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在离体叶片试验中对稻瘟病的防效较强,分别为81.7%和69.4%.在盆栽试验中,菌株YZU-S033和YZU-S061的菌体悬浮液显著降低了稻瘟病的发病率,减轻了该病害的发病程度,其防效分别可达69.8%和64.0%,与对照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当.这2株拮抗细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其中YZU-S061还可分泌嗜铁素.经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YZU-S033和YZU-S061均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结果表明菌株YZU-S033和YZU-S061对稻瘟病均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甜菜渣为主要原料,将曲霉菌(Aspergillussp.)菌株XAP1312和XAP2348与蛋白生产菌产阮假丝酵母菌(Candidautilis)菌株SD和SL混合进行摇瓶培养,结果4菌株混合培养比单菌培养或3菌混合培养效果好,培养基最佳组成成分为甜菜渣4.0%,麸粉3.0%,(NH4)2SO41.0%,糖蜜0.2%;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5.6,摇床转速250r/min,最佳产酶时间为60h。  相似文献   

8.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室栽水稻苗接种稻瘟病菌24h后,病菌附着胞中黑色素已完全形成,此时施用三环唑仍有60%左右的防效。三环唑可抑制病斑扩展及产孢,还可诱发水稻叶片内POX酶活性的提高。放线酮对三环唑防效具有拮抗作用,表明三环唑不仅为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抗侵入剂,而且能诱导寄主提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油菜花上细菌的分离及其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5年和1998年于油菜的初花期和轮期对油菜花瓣和花药进行细菌分离,得到106株细菌用培养养皿法,室内植株法等方法,筛选出6株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鉴定为芽孢杆菌Bactillussp.。  相似文献   

10.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 μg/mL;在48.01 μg/mL 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 对照延迟216 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μg/mL 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 μg/mL 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 μg/mL 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筛选出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NB12、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SD7、卡特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katrae)NB20在水稻植株上的定殖能力,以及在离体叶片、苗期和分蘖盛期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NB12和SD7两菌株用利福平(Rif)进行抗药性标记,筛选到抗300 μg/mL Rif 的抗药性菌株用于定殖试验;水稻离体叶片试验用5 mm菌丝块接种,苗期和分蘖盛期试验用带菌谷粒接种。【结果】定殖试验结果表明,SD7和NB12菌株在水稻叶片上能以较高密度定殖,第20天仍能检测到106 CFU/g的标记菌株,且10 d后在新生叶片中也可检测到标记菌株。在离体叶片试验中,NB12、SD7和NB20发酵菌液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91.3%,90.0% 和54.4%,前2个菌株的防效显著高于40 μg/mL的井冈霉素(77.5%)。3个菌株对苗期水稻纹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菌液防效依次为59.91%,53.73%和38.47%,其无菌滤液也有一定防效。3个菌株对分蘖盛期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表现较好的NB12发酵菌液和SD7发酵菌液防效也只有17.6%和24.0%,低于井冈霉素的防效(32.9%)。试验中发现,3个菌株的混合处理并没有提高防治效果,反而降低了防效。【结论】NB12和SD7两菌株对水稻离体叶片和苗期纹枯病表现了良好的生防能力,其对分蘖盛期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将稻叶和种子浸在NB培养液中,并研碎成浆浆液,用接种环挑少量匀浆液在NB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获得356个菌株,分别将它们接种于NB培养液中,振荡培养3d,并利用它们的培养液对稻瘟菌分布孢子进行萌发抑制试验,最终获得具显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2.5%和100%)的2个拮抗菌株,按照伯杰手册进行严格的鉴定,初步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和短小芽孢杆菌(B.pumillus)。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与控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1-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稻田非靶标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以过表达水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RAC22)和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H10)及转化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β-Glu)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RIP)的四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系E122-1和E127-1以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E32为材料,通过温室接种和田间调查开展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对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结果】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比对照明显提高,同时,E122-1和E127-1田间发生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带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而两者田间发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生三化螟的枯心株率和发生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株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植株中,E122-1和E127-1的0级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级植株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水平,田间种植,相比对照,不会显著引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云南稻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0~2001年鉴定了近300份水稻品种(包括云南省主栽品种、近等基因系材料、基因聚合品种等育种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其中对测试的白叶枯病菌系表现抗病的有51个,占供试品种的17%,云南省主栽品种如合系等粳稻品种及籼型杂交稻高度感病,说明云南省主栽品种多数对白叶枯病系表现感病,近等基因系材料抗感表现不一,基因聚合品种高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了21个籼稻不育系对4个稻瘟病菌株和12个不育系对3个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认为目前生产上及近年育成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弱,但不同菌种的致病力、不同不育系及不同胞质之间抗性差异极显著。提出不育系抗性改良仍是目前杂交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改进核基因型是抗病性改良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稻种上筛选拮抗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 1 3个水稻品种上获得 2 83个细菌分离物 ,其中 2 9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产生了拮抗作用 ,占总菌株数的 1 0 .2 5 % ,8个菌株对水稻紫鞘病产生了拮抗作用 ,占总菌株数的 2 .83 % ,而没有菌株对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ummoniliforme)产生拮抗作用 ;经离体平板拮抗作用的测定、离体纹枯病病斑面积的抑制和植物生长促进试验 ,筛选出两个有潜在价值的菌株 ,这两个菌株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 (Bacillussp.)。  相似文献   

19.
甘肃中西部春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麦苗期离体培养 ,对甘肃中西部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毒性频率分析 ,结果 :( 1 )纯化菌株 36份 ,鉴定出生理小种 2 0个。其中优势小种是 0 1 5 ,分布频率为 1 6.7% ,0 77号为次优势小种。( 2 )群体毒性频率分析中毒性基因 VEra,V8,V1 ,V3c,V3f频率达 70 %以上 ,而 V2 ,MID,V2 0 ,V2 1 ,V4b,V4频率在 1 6.7%以下 ,46%的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于 40 % ,说明目前甘肃省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 ,含有Pm2 MID,Pm2 0 ,Pm2 1 ,Pm1 b,Pm1 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