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杂交油菜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2004~2006年度江西省油菜区试参试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主要产量性状间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杂种各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主要产量性状中以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表现较明显;主要产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有效角果数又与生育期、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是提高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方式;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硫甙、芥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杂种产量与改良品质仍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江西农业学报》2022,(6):16-20
对20042006年度江西省油菜区试参试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主要产量性状间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杂种各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主要产量性状中以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表现较明显;主要产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有效角果数又与生育期、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是提高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方式;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硫甙、芥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杂种产量与改良品质仍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 9个春播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植株形态、荚粒形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 5组变量进行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没有找到相关显著的典范变量;其余变量之间均存在相关极显著的典范变量;各对典范变量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性状因子不尽相同.影响品质性状的生育期性状组合中,出苗至结荚天数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出苗至鼓粒天数与籽粒异黄酮含量呈负相关.影响品质性状的农艺性状组合中,结荚高度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茎粗、一次分枝数与籽粒淀粉含量呈负相关;荚长与籽粒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粒长与籽粒异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粒宽与籽粒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影响产量性状的生育期性状组合中,出苗至结荚天数与单株鲜荚数呈正相关,而与单株鲜粒重呈负相关.影响产量性状的农艺性状组合中,株高、一次分枝数均与单株鲜荚数呈负相关;荚长与单株鲜荚数、单株鲜荚重呈正相关;荚宽与单株鲜荚数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优质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为受体亲本的转抗真菌基因后代中,选择抗病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对其杂交一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则多呈负相关,不同的环境对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均产生影响;(2)稻米的垩白粒率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垩白面积与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垩白度、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在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组合选育中,除了适当控制单株穗数降低垩白度外,米质与产量是可以同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菜用大豆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评价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个菜用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前期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地上部产量、生育前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茎粗、荚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菜心主要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菜心改良胞质雄性不育系与4个自交系进行杂交,对包括不育系、自交系、杂交组合在内的16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良胞质80天菜心不育系BC4和杂交组合347-1×335-8、341-6×334-1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优于其他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维生素C与叶数、叶长、薹粗、单株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机酸与叶宽、叶柄宽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与株高、薹长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叶数、叶长、叶柄长、薹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宽、单株重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维生素C、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菜心品质育种中,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叶数、叶长、薹粗、单株重等农艺性状,来增加菜心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大籽粒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649份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和813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系为材料,调查试验材料的植株农艺性状表现,分析千粒重与植株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角果长度随千粒重增加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但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均极显著减少;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系的千粒重与单株产量、收获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杂交油菜组合的千粒重与单株产量、收获系数的相关性极小;与千粒重5g的相比,千粒重≥5g的甘蓝型油菜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及角粒数等性状呈明显减小趋势,而角果长度增大。千粒重与含油率、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硫苷、亚油酸、亚麻酸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甘蓝型油菜育种需协调改良千粒重、角果数和角粒数等多个产量构成因子,才能有效提高油菜品种的单产水平;千粒重的提高对油脂和油酸含量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西省2005年主推的22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2个组合中只有4个组合的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593-2002)二级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达到一级标准的组合比例很少;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表明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胶稠度是改良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目标。结实率与垩白度和出糙率之间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认为要兼顾杂交水稻的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千粒重,同时必须根据各性状的相关性,在选配亲本时要全面考虑各性状的关系,特别是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品质性状间的搭配。  相似文献   

10.
不同辣椒株系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5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和鉴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供试材料为15份辣椒自交系,设3次重复,每小区定点调查5株,分别观测各参试自交系的植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产量为小区实际采收产量,每次采收单独称量记载。[结果]叶柄长度与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38 00;果柄长度与果肉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77 00;青熟果的VC含量在16个指标里仅与红果V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07 00;始花节位与果肉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始花节位越高,青熟果的果肉越薄,而单果重又与果肉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果重除了与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还与果肩宽呈显著正相关;前期产量与折合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39 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69号单果重及56号单果长、果肉厚表现最为突出。[结论]揭示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各性状与产量间的密切关系,为辣椒良种选育对各性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辣椒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水稻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产量构成因子明显地影响着稻米品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与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实粒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栽培过程中以提高有效穗数为重点,可使稻米品质实现优化,达到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Oryza sativa L.)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水稻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水稻单株有效穗、单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值累计贡献率达74.13%,且株高、实粒数、穗长的分量值较高。因此,产量的提高必须主要依靠提高单株有效穗数。[结论]在膜下滴灌水稻育种中,适当偏重选择单株有效穗多的材料就可增加选育出单株产量高水稻品种(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粳稻根系性状与植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粳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根体积、活性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氧化力、伤流速度和根数与产量相关显著,并且显著时期集中在孕穗期至灌浆中期。其中,总吸收面积在孕穗之后一直对产量起作用,根体积、伤流速度与活性吸收面积在孕穗至灌浆前期、根数与单株根系氧化力在灌浆期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而根干质量与总根长在水稻生长前期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较小。根系主要性状与结实率,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粒数,一、二次枝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相关性较小,与有效穂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果表明,大部分产量构成因子显著地影响着稻米品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与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实粒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栽培过程中以提高有效穗数为重点,可达到优化稻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韩毅强  杜吉到  郑殿峰  张玉先  张文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59-10060,10114
[目的]为了掌握不同大豆(Glycine max)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环境下的相关变异及适应性。[方法]以93份大豆为材料,对大豆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3粒荚数、单株4粒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脂肪含量等性状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可解释生物学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主成分1、2、4主要反映产量相关性状,主成分3、5、6主要反映品质相关性状。[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豆杂交亲本的选择和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数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2012年湖北省油菜区域试验杂交组的19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数量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考察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每角粒数(16.77%).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0.451 0*)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了油菜单产与株高、有效分枝部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的多元回归方程,Y=3 144.63 +6.58X2-11.92X3-138.10X4+3.66X5 +11.11X6,多元相关系数R =0.538 1,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此回归方程来预测产量.通径分析表明,主要经济性状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PY5 =0.573 7)>有效分枝部位(PY3=-0.426 3)>第一次有效分枝数(PY4=-0.3923)>株高(PY2 =0.319 8)>每角粒数(PY6 =0.138 3).[结论]该研究揭示数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可为甘蓝型油菜遗传改良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肉苹果酸酶活性与猪肌肉品质的关系,为提高猪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不同品种的猪(鄂西黑猪、长野鄂杂交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比较了肌肉苹果酸酶活性以及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鄂西黑猪的肌肉苹果酸酶活性和肌内脂肪显著高于长野鄂(三元)杂交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P〈0.05);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肌肉pH2值、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鄂西黑猪(P〈0.05)。[结论]猪肌肉苹果酸酶活性对猪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肌肉苹果酸酶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肉色呈正相关,而与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郑芳英  翟雨  李宗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06-12407,12418
[目的]对玉米(Zea mays L.)株型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明确各株型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2005年对18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及棒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夹角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在穗位保持有一定高度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株高,着重对棒3叶长度的选择;在保证一定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应选择叶夹角大的玉米杂交种,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高产育种特别是为育种工作者田间选择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与节间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分析。[方法]以6个粳型不育系与9个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与节间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穗长和节间1长性状主要受到加性效应的控制,而节间3长、节间4长和节间5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株高、穗长、伸长节间数和大多数节间长度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显著水平。株高与穗长、各节间长度和伸长节间数成对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正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成对性状之间大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节间3长、节间4长、节间5长和节间6长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正值较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正值也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及节间性状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