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分离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血凝谱与血凝效价、对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及对雏禽的致病性等方面比较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5株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2株鸭源1型副粘病毒、1株企鹅源1型副粘病毒、1株猪源1型副粘病毒及1株鸡源新城疫病毒参考强毒)对16种不同动物和O型人的红细胞的血凝谱不同,其血凝效价也存在差异,为2^4~2^11;对SPF鸡胚的ELD50为10^-1~10^-9.5,MDT为51.0~113.4 h,ICPI为0~1.83,对海兰公雏的致病性分别为62.5%、8.3%、54.2%、12.5%、95.8%,而对雏番鸭的致病性分别为60.0%、0、53.3%、0、86.7%.  相似文献   

2.
“全胚双氟碳法”制备禽脑脊髓炎琼扩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an Rockel毒株接种6日龄SPF鸡胚,感染11 d后,分别收集鸡胚、绒毛尿囊膜及尿囊液、鸡胚剔除羽毛、眼球、爪和喙后与绒毛尿囊膜一起,制成匀浆,反复冻融3次,通过2次氟碳(三氯三氟乙烷)从全胚匀浆中萃取制备AE琼扩抗原(AGP-Ag)用进口标准AE AGP试剂进行标化,结果发现:制备的AD AGP-Ag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的清晰、致密的沉淀线,并与标准AE AGP-Ag的沉淀线完全吻合,表明两者的沉淀反应一致,从而了AE AGP-Ag制备新方法-“全胚双氟碳法”其制备AE AGP-Ag有如下特点:①产量高,平均每3个SPF鸡可获得1mL AE AGP-Ag; ②特异,与类症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③敏感,AGP试验中毋需重复加样,普通琼脂即可出线;④稳定性好,保存期长;⑤与标准AE AGP-Ag阳性检出符合率均达100%。本研究表明用“全胚双氟碳法”制备的AEAGP-Ag达到了进口标准,AEAGP-Ag质量,可用于SPF鸡AE抗体的监测,且生产成本低,也可用于商品鸡AEV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晨  张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37-11838
[目的]为了确定江苏省某养鹅场2007年春季发生传染病的病因。[方法]从发病鹅群采集病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红血球凝集试验和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通过交叉HI试验测定F2代分离株和Lasota毒株的HI效价,并用稀释的F2代感染鸡胚尿囊液分别感染鹅和SPF雏鸡,观察其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通过SPF鸡胚接种与传代从病、死鹅的脑、脾、胰混合病料分离到1株病毒。经HA和HI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禽I型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鸡和鹅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鸡和鹅都具有高致病性,同群混饲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属强毒型NDV。这进一步证实该病毒属禽副粘病毒的新成员,即鹅副粘病毒I型。[结论]该研究为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以及其对鹅同样具有致病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检测无鸡新城疫、鸡痘、鸡马立克氏病、鸡支原体、鸡沙门氏菌、禽白血病等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11日龄雉鸡胚、10日龄普通京白鸡胚以及SPF胚制成鸡胚成纤维细胞,然后接种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制成冻干疫苗各50万羽份。将以上3种鸡胚疫苗同时进行蚀斑计数、特异性检测和安全检验,发现除普通鸡胚苗轻度污染外源病毒外,其它各项检验均符合标准,而且雉鸡胚苗保护率高于普通京白鸡胚苗20%以上,低于SPF胚苗1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禽腺病毒4型的禽源细胞感染模型,并考察细胞培养毒株对动物的致病性,将实验室2014-2017年间分离的5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接种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s,LMH)并盲传,选取各病毒的LMH细胞培养物,按一定剂量经腿部肌肉注射接种4周龄SPF鸡;记录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剖检采集发病或死亡鸡的脏器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析病毒细胞培养物感染SPF鸡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5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在LMH细胞上盲传至第4代时开始出现I群禽腺病毒所致的特异性细胞病变,提取培养物中病毒核酸并进行PCR鉴定,均能扩增出大小约564bp的特异性扩增片段,表明病毒能在LMH细胞上稳定增殖。选取各病毒第10代细胞培养物进行SPF鸡回归试验,发现细胞培养上清接种4周龄SPF鸡后第3天开始,有部分鸡开始精神沉郁,食欲消退、卧地不起瘫痪并迅速死亡,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HB-1、HB-2、HB-3和SD-1毒株保持对4周龄SPF鸡的致病性,病死鸡中能观察到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LMH细胞可用于禽腺病毒增殖传代,是开展禽腺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的理想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 在引进牧场22日后的82日龄的鸡群中,发生了脚弱症,使3%的鸡死亡或淘汰。用显微镜观察脑及脊髓,看到病理组织学上的变化极像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也类似禽脑脊髓炎。为了分离禽脑脊髓炎病毒,每个脑组织试验材料用0.1ml接种5个6日龄SPF鸡胚的卵黄囊。在接种后第2或第3  相似文献   

7.
通过卵黄囊接种法,将禽脑脊髓炎病毒接种到8日龄SPF鸡胚内,继续在孵化箱内孵化。第17天收病毒,经观察,接毒的鸡胚局部有出血点、体重减轻、爪子弯曲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一株从发病鸭体内分离到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株[A/Duck/NanJing/1/1999(H9N2),简称NJ01]进行了传代及繁殖规律的研究。将其在10日龄SPF鸡胚上传至15代,测定血凝价及平均死亡时间。取第3 (E3)、5(E5)、10(E10)、15(E15)代次的毒种稀释至不同浓度,接种10日龄、11日龄SPF鸡胚及非免疫鸡胚,对收获毒液量及血凝价(HA)、病毒含量(ELD_(50))进行比较。同时对接种10~(-4)稀释的第3代毒种死亡鸡胚各组织所含病毒的HA进行测定。结果显示,NJ01株经传代其平均死亡时间为53~64 h,HA为9~11 log_2;E3、E5、E10、E15毒种的ELD_(50)分别为10~(8.83)/0.1 ml、10~(9.0)/0.1 ml、10~(8.33)/0.1 ml、10~(8.32)/0.1 ml;将E3毒种稀释至10~3、10~4、10~5倍接种鸡胚,对病毒繁殖收获量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死亡时间延长,经10~(-4)稀释后接种11日龄SPF鸡胚的病毒繁殖效果最好;死亡鸡胚以尿囊液和尿囊膜所含病毒的HA最高,达9~10 log_2,肝、肺及其他组织HA较低,为1~5 log_2。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马源Ⅰ型副粘病毒的生物特性,为今后有效防控副粘病毒在不同宿主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F鸡胚对广西百色疑似病马组织悬浮液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后,经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鉴定,再用RT-PCR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分离获得的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且这种凝集可被鸡新城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HA和HI效价分别为27和210.分离株毒力试验结果显示,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72 h,雏鸡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为1.48,属中发型毒株.分离株与禽Ⅰ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毒株NDV04-21、TW-96p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9%和95.1%;基于F基因的遗传分型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NDV04-21、TW-96p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属于禽Ⅰ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分离株F蛋白112~117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与标准强毒株F48E9、HER33的一致,在第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3'-R-R-Q-R-R-F-5'.[结论]广西马群已有禽Ⅰ型副粘病毒存在,再次证实广西地区禽Ⅰ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SPF鸡胚培养的方法对上海郊区疑似发生鸽副黏病毒I型感染的鸽场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病料上清液在10~11日龄SPF鸡胚上盲传5代,鸡胚死亡时间趋于规律性,鸡胚在接种72h内死亡90%以上,死亡胚全身出血。通过对病毒液进行病原学鉴定(该病毒液具有HA,这种血凝性可被NDV参考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EDSV、AIV—H5、AIV—H9、AIV—H7阳性血清抑制)、致病指数(采用SPF鸡胚和SPF鸡测定致病指数分别为MDT=64.8h、ICPI=1.3625、IVPI=0.75)及鸽体致病性等试验,初步鉴定为鸽副黏病毒I型中等毒力毒株,命名为鸽副黏病毒I型(S—1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生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在研究制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所用毒种的毒力、免疫原性、保存期等的基础上,测定4种来源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的50%鸡胚感染量(EID50),选取滴度较高病毒作为毒种,建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种子批,并测定其毒力。[结果]含毒尿囊液在冻干前后对鸡胚的毒力不变。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毒的毒力中等,可为雏鸡提供保护。M41株种毒的EID50和免疫原性在7代内无变化。湿毒在-15℃保存半年以内,其毒价基本不变。种子批建立后未受到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结论]该种子批可以用于生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灭菌棉拭共采集蛋鸭和肉鸭的泄殖腔样品 62只 ,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到 1株病毒 ,该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 ,且不能被 ND、EDS-76阳性血清抑制 ,用病变绒毛尿囊膜制备抗原与禽流感琼扩标准阳性血清作用 ,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线 ,证明该分离株为 A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亚型分析结果为 H9,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典型的禽流感病毒粒子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鸡表现为弱致病性。研究结果还表明 ,环境 (特别是水体 )贮毒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和媒介  相似文献   

14.
1材料与方法 1.1二联营的制备与质量检验 1.1.1毒株来源与二联苗的制备。禽A型为杀性巴氏杆菌(APM)效力检验用强毒为C48.1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效力检验用强毒为北京株、APM1502株和NDVLaSota株,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将APM强毒1502株培养菌液与NDV弱毒LaSo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混合,经甲醛溶液灭活后,按马闻天等的方法制备5批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批号05-1—05-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毒疫苗中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的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鸡群使用的国内外活毒疫苗,使用对禽白血病病毒(ALV)群特异性p27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根据禽白血病痛毒各亚群保守的pol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7个国内公司鸡传染性法氏囊B87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某国外公司鸡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检测结果呈阳性,某国内公司为阳性.鸡新城疫lasota株共检测疫苗35份,检出率达28.57%.ELISA检测结果与PCR结果相一致.[结论]使用p27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和PCR法均可作为活毒疫苗中ALV污染检测的有效方法,说明活毒疫苗中ALV污染是ALV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H9亚型禽流感[ND-IB-AI(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方法]以NDV La Sota株、IBVM41株、AIV(H9亚型)WD株为毒种,分别接种鸡胚,制备NDV、IBV及AIV(H9亚型)抗原液;采用病毒超滤系统浓缩病毒抗原液,并用甲醛溶液进行灭活;将浓缩灭活后的3种抗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1∶1∶1),以司本80及吐温80为乳化剂,10号白油为佐剂,乳化制成ND-IB-AI(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对制备的疫苗进行无菌检验和物理性状观察。[结果]共制备了3批ND-IB-AI(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经无菌检验为阴性,外观为乳白色,剂型为油包水型(W/O型),粘度6.36.8 s,离心和37℃放置21 d均不分层。[结论]所制备3批ND-IB-AI(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均无细菌污染,其物理性状均能达标。  相似文献   

17.
马媛媛  高翠  杨翠军  刘开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37-12938,12942
[目的]分析1株抗肿瘤新城疫病毒(NDV)的毒力。[方法]通过传统毒力的测定方法,测定此株NDV的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及静脉致病指数(IVPI)。通过RT-PCR扩增此株病毒基因组的多个片段,相邻扩增片段之间有部分核酸序列重叠且覆盖完整的融合蛋白(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的区域,并进行测序。[结果]此株NDV的MDT为105.6h,ICPI约为0.26,IVPI为0。测序结果表明,此株病毒是1株新的NDV,其F蛋白剪切位点为112RRQRRF117。[结论]此株NDV为弱毒株,其F蛋白剪切位点与强毒株一致。除F蛋白剪切位点外,NDV的毒力必然与其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DB4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北养鸡场分离到DB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对其进行了动物回归、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与S1基因的序列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DB4能够凝集鸡的红细胞,形态为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鸡胚半数感染量为10^-6.7 EID50,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DB4毒株S1基因由1620个核苷酸组成,推导的多肽由5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为HRRRR,序列分析发现:DB4与国内疫苗株YM_W93和标准株M4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7.2%和77.3%,确定该分离毒株为致肾脏病变的变异型IBV。  相似文献   

19.
【目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根据其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neuraminidase, NA)的不同,可分为16种HA和9种NA亚型。根据其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PAIV)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LPAIV)。虽然H4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低致病性AIV,感染家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但其对禽类甚至是哺乳动物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调查监控。【方法】为了探讨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遗传演化规律,对2010年在中国华东地区某活禽市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分离到的一株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Nanjing/1102/2010(简称DK/NJ /11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常规的血清学试验确定其HA亚型,提取病毒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其各基因片段,连接 pGEM-Teasy载体上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GenBank中的BLAST工具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与GeneBank 中的H4亚型流感病毒及其它相关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DK/NJ/1102的HA基因与Mongolia 分离株A/duck/Mongolia/274/2007(H4N3)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8.9%。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E-K-A-S-R-G”,符合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NA基因与华东地区分离的鸭源毒株A/Duck/Eastern China/n91/2009(H3N8)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4%;PB1、PA和NP基因均与H1亚型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最近;M基因与A/wild duck/Korea/CSM4-12/2009(H5N1)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9.9%;NS基因与韩国2009年分离的H7N7亚型流感病毒遗传距离最近。NS1蛋白的80-84处氨基酸没有发生氨基酸缺失。【结论】该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构成比较复杂,可能是一株多基因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