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在种猪世代选育中加大GG纯合抗性个体的选留比例,建立杜洛克抗性K88(F4)腹泻专门化品系,试验对引进美国SPF杜洛克种猪后代中的43头(其中母猪37头、公猪5头)进行耳朵组织采样,样本送往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行抗腹泻基因检测;之后将已检测过抗腹泻基因的种猪分为2组,试验组按GG(♀)×GG(♂)、对照组按GG(♂)×GA(♀)进行配种,并进行后代选育研究。结果发现:杜洛克种猪群GG基因型个体比例高达86.05%,仅有5头GA基因型个体和1头AA基因型个体;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试验组哺乳仔猪腹泻发生率为2.97%、死亡率为0.99%,30日龄断奶仔猪成活率为97.03%,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首先将氟烷基因型PCR-RFLP诊断技术用于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的种猪测定。通过从猪毛、猪血中提取的DNA,用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得到659bp的DNA片断,并用HhaⅠ内切酶消化PCR产物,酶切结果能准确检测猪应激综合症,即RYR1基因(氟烷基因)的突变。在测定的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猪中,发现长白猪Ha1n基因基因频率较其它品种高,为9.0%,杜洛克为4.2%,在大约克中未发现。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种猪抗腹泻专门化品系,采长白种猪耳组织样品27份,送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行抗腹泻基因检测,检测结果为: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个体比例占40.74%(11/27),G的基因频率为0.67,A的基因频率为0.33。将作过基因检测的种猪按照不同基因型进行选配,分别为对照组(GG×GG)、试验1组(GG×GA)、试验2组(GA×GA),观察、统计、比较不同组合所产仔猪在断奶前的腹泻发生率、腹泻死亡率、断奶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对照组(GG×GG)哺乳仔猪腹泻发生率3.08%(2/65),哺乳仔猪腹泻死亡率0(0/65),30日龄断奶仔猪成活率98.46%(64/65),这3个指标均与试验1组、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2)试验1组(GG×GA)后代腹泻发生率20.75%(11/53)与试验2组(GA×GA)后代腹泻发生率40.91%(18/44)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试验1组的选配公猪是抗腹泻基因型(GG)个体有关;试验1组与试验2组腹泻死亡率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3)携带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比例高的后代,哺乳仔猪腹泻率和腹泻死亡率低,断奶仔猪成活率高,表现出较强的抗腹泻力,在种猪世代选育中,加大GG纯合抗性个体的选留比例,最终可以建立长白种猪抗K88(F4)腹泻专门化品系。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7,(4)
引起断奶前后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是猪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而F4ac型是ETEC中流行性最为广泛的类型。试验在贵州省种畜禽测定中心种猪场内进行,试验猪群为已经选育出的美系大约克抗腹泻专门化新品系,试验目的是对已经培育出的美系大约克抗腹泻专门化新品系,导入加系大约克血缘,避免新品系在闭锁选育中出现近亲衰退。2016年7月引种,9月9日对引进的22头加系大约克种猪采样,送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对猪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F4ac的受体基因MUC13进行基因型鉴别。结果显示,GG基因型频率为13.64%(3/22)、GA基因型频率68.18%(15/22)、AA基因型频率18.18%(4/22),G基因频率0.477 3、A基因频率0.522 7。在保留引进加系大约克血统需要的前提下,将腹泻抗性基因GG型个体直接选入美系大约克抗腹泻新品系群体,同时,尽可能保留繁殖性能较为优秀的GA、AA基因型个体,与原有的美系抗腹泻种猪按照不同选配组合方案进行配种:GA♂×GG♀、GG♂×GA♀、GG♂×AA♀、AA♂×GG♀,在世代选育中逐渐加大后代腹泻抗性有利基因型GG个体选留力度,将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个体选入抗腹泻新品系中,最终实现腹泻抗性有利基因血缘更新,并纯繁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首先将氟烷基因型PCR-RFLP诊断技术用于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的种猪测定。通过从猪毛、猪血中提取的DNA,用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得到659bp的DNA片断,并用HhaⅠ内切酶消化PCR产物,酶切结果能准确检测猪应激综合症,即RYR1基因(氟烷基因)的突变。在测定的长白、约克、杜洛克猪中,发现长白猪Ha1^n基因基因频率较其它品种高,为9.0%,杜洛克为4.2%,在大约克中未发现。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白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等6个品种(系)482头猪进行了氟烷敏感(Hal)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山西黑猪和马身猪中,只检测到氟烷敏感阴性纯合子(NN);而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群体中,均检测到NN、Nn两种类型的个体,Haln的基因频率分别4.1%、1.8%、1.4%和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氟烷敏感基因的检测,选育抗应激群体。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7,(4)
猪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断乳前后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试验利用分子检测技术鉴别MUC13基因型,选育具有腹泻抗性基因型群体,在种猪世代选育中培育抗腹泻专门化新品系,从种源上提高新生仔猪及断奶前后仔猪抗腹泻能力,降低新生仔猪及断奶前后仔猪腹泻率,最大限度挖掘并提高猪场断奶仔猪成活率的潜能,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国外引进种猪的使用价值。试验地点为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猪场,试验猪群为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2007年从美国引进的杜洛克种猪。2016年,对美系杜洛克种猪父母本按照2种组合进行选配:1)GG♂×GG♀,从9窝不同父母本选配所生的F1代中,每窝选留符合种用要求仔猪1~2头,共11头,采耳组织样作MUC13基因型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1头均为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个体,腹泻有利基因GG型检出率100%(11/11),进一步将F1代按照GG♂×GG♀选配,从1窝F2代仔猪中选出符合种用要求的5头仔猪作为选留后备猪,抗腹泻基因检测结果 5头均为GG型基因个体,说明父母本按照GG♂×GG♀选配方案,其后代可以稳定遗传抗腹泻基因GG型。2)GA♂×GA♀,采用常规选留方法,从1窝杜洛克仔猪中选出符合种用要求的8头作为选留后备猪,抗腹泻基因检测结果 8头均为GA型,未检测出GG、AA型个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长白、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的RYR基因的多态性,分别分析了RYR基因与猪的产仔数(TNB)、初生重(LBW)、仔猪28日龄重(LWT28)、背膘厚(TheBackfatThickness)、死胎数(ND)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在约克夏、杜洛克猪群中,有氟烷基因存在;长白猪群中,未发现有该基因存在。通过对RYR基因分型研究,在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中,未发现有隐性纯合基因型(nn)个体,仅存在纯合基因型(NN)个体和杂合型(Nn)个体。不同氟烷基因型(NN,Nn)之间在产仔数方面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约克夏猪群中,比较了头胎的平均产仔数,结果发现,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1.7045头/胎;杜洛克猪群中,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2.5758头/胎;经产胎次中,平均产仔数分别多0.3898和0.9956头/胎。杂合型(Nn)个体显著高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P<0.05)。在两层和三层膘厚检测中发现,在杜洛克猪群和约克夏猪群中,纯合基因型个体均低于杂合基因型个体,因此在背膘厚方面两种基因型(NN,Nn)个体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在仔猪28日龄重方面,杂合型(Nn)个体则低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差异性显著(P<0.05);仔猪初生重方面,纯合基因型个体的仔猪初生重与杂合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死胎数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了上海地区3个引进猪种(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2个地方猪种(沙乌头猪、枫泾猪)共597头种猪的氟烷基因型。结果表明:在2013年从美国引进的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332头检测群体,以及目前沙乌头猪和枫泾猪所有核心群种猪中,均未检测到氟烷敏感基因型。该检测结果为各原种场剔除氟烷应激敏感基因、选育抗应激种猪群以及杂交利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7,(1)
为构建稳定的抗应激核心猪群,进一步净化隐性氟烷基因,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良圻原种猪场公猪站在群公猪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3个品种合计216头生产公猪氟烷基因分布情况,并通过直接测序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群的216头生产公猪中只检测到氟烷基因显性纯合子(Hal~(NN)),并未检测出Hal~(Nn)、Hal~(nn)两种类型的个体,氟烷显性基因Hal~N频率和隐性基因Hal~n频率分别为1.00和0,并在Hal基因第16内含子上发现3个新的碱基突变位点。在生产公猪中,已实现氟烷隐性基因的剔除,为培育优质瘦肉型配套系种猪选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猪氟烷基因(RYR1)c.1843C>T突变位点是造成猪应激综合征的主效基因位点.硬脂酰辅酶A去不饱和酶基因(SCD)是控制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其启动子区域-233上T>C突变位点对肥胖和背膘厚有重要影响.α1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1)基因是ETEC F18受体蛋白基因,其开放阅读框M307的G>A突变位点影响仔猪断乳后水肿和腹泻的发生.该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福建仁锋种猪有限公司大约克核心群60头后备种猪个体在这3个基因相应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表明,该群体已完全淘汰了应激敏感型n等位基因,建立了氟烷应激抵抗系:且保持着高频率(90.8%)的SCD基因、有利降低背膘沉积、提高瘦肉率的T等位基因;但FUT1的ECF18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相对较低(26.7%),易感等位基因G的频率较高(73.3%).该研究结果结合该场的性能测定结果运用于指导该大白核心群后备种猪的选种选育实践,可望提高核心群内种猪产肉量性状、抗应激能力和降低仔猪断乳后腹泻抗性发生.  相似文献   

12.
撒坝猪及其配套系氟烷基因检测与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PCR -RFLP技术对云南省楚雄州种猪场 1 0 4头种猪 (包括撒坝纯种 71头 ,加系大约克 1 0头 ,丹系长白 8头 ,美系杜洛克 9头及三元杂大长撒 6头 )进行了氟烷基因检测。发现杂合子猪(Nn) 4头 ,包括 2头大约克 ,2头大长撒 ,未发现阳性猪 (nn) ,其余皆为阴性 (NN)。对大长撒氟烷基因杂合子与同群阴性猪作生长和肉质性状比较 ,显示其杂合子在瘦肉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有优势 ,而肉质性状无明显差异。本文还就氟烷基因对地方母系及其配套系建设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连林生  赵中保 《养猪》2000,(2):19-20
利用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楚雄州种猪场104头种猪包括撒坝纯种71头,加系大约克10头,丹系长白8头,美系杜洛克9头及三元杂大长撒6头)进行了氟烷基因检测。发现杂合子猪(Nn)4头,包括2头大约克,2头大长撒,未发现阳性猪(nn),其余皆为阴性(NN)。对大长撒氟烷基因杂合子与同群阴性猪作生长和肉质性状比较,显示其杂合子在瘦肉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有优势,而肉质性状无明显差异。本文还就氟烷基因  相似文献   

14.
应用PCR检测猪氟烷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原种猪场核心群中88头引进外种猪(长白31头,大白59头)进行了氟烷基因的检测,结果检出9头杂合子,未发现阳性猪(nn)。研究表明:(1)长白猪群中不存在氟烷基因;(2)大白群中有9头杂合子且呈现全同胸或父系半同胞;(3)用猪毛进行氟烷基因检测具有方便、减少应激、准确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畜牧兽医》2006,33(6):I0008-I0008
我处是县委、县政府、县畜牧局等相关部门重点扶持仔猪、种猪繁育基地。常年供应纯正三元(杜长大)杜洛克、大约克等良种、良杂瘦肉型仔猪。另售新台系杜洛克、新丹系长白、加系大约克种猪及二元母猪。以上仔猪、种猪由畜牧局防疫专家定时防疫,售后跟踪服务。并特配抗应激药物,途中无应激,到家不拉稀,常年出售商品猪。  相似文献   

16.
猪氟烷基因的RFLP技术检测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PCR-RFLP技术,利用HhaI内切酶检测261头大白猪、265头长白猪、140头杜洛克猪和40头福建槐猪氟烷隐性等位基因(Haln)的携带情况.结果被检测所有猪的基因型均为NN,未出现Nn和nn基因型,表明外来品种猪群中已很少存在携带隐性等位基因的个体.这为种畜的选择提供了信息,并为槐猪品种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圩猪(62头)、长白(64头)、杜洛克(61头)、英系大约克(60头)以及长圩零世代(65头)、一世代(121头)、二世代(243头)共676头猪的Hal基因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各猪种中,Hal基因显性纯合子频率分别为:1.013,0.71,0.80,0.62,0.91,0.88,0.82; 杂合子频率分别为:0,0.29,0.20,0.37,0.09,0.12,0.18.由此说明,虽然氟烷敏感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长圩3个世代猪种中分布均较低,但Haln基因频率和HalnHaln"基因型频率在长圩3个世代中仍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降低Haln基因频率,直至完全剔除Haln基因.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25日,广西玉林巨东福昌种猪研发有限公司第一批种猪.正式进场安家落户.第一批进场的福昌种猪均来自台湾,共108头。其中,杜洛克母猪22头,公猪2头:福昌福万新原种猪82头:大约克长白公猪2头。台湾福昌种猪具有生产速度快、繁殖率高、抗病力强、抗应激能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型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猪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断乳前后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而F4ac型是ETEC中的流行性最为广泛的类型,利用分子检测鉴别MUC13基因型,筛选具有腹泻抗性个体是选育抗腹泻种猪的基本方法。试验在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种猪场内进行,试验猪群为美系大约克,且已经检测明确其腹泻相关基因型,根据血统、系谱将不同基因型的种公猪与种母猪进行组合选配,从其不同组合选配的F1代中选留后备种猪,并进行抗腹泻基因检测,选留抗腹泻后代,从而得出抗腹泻后代的最佳选配组合及优秀选配组合。研究结果表明:2窝按照GG♂×GG♀组合选配,其后代符合后备猪预留选条件的16头仔猪中,检出抗腹泻GG型个体16头,GG型个体检出率100%(16/16);3窝按照GA♂×GG♀组合选配,其后代符合后备猪预留选条件的21头仔猪中,检出抗腹泻GG型个体8头,GG型个体检出率38.1%(8/21);3窝按照GA♂×GA♀组合选配,其后代符合后备猪预留选条件的23头仔猪中,检出抗腹泻GG型个体为0头,GG型个体检出率0,说明该组合选配方式其后代抗腹泻基因型GG的检出率极低;因此,选育的最佳组合选配为GG♂×GG♀组合选配,其次为GA♂×GG♀或GG♂×GA♀组合选配。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RFLP技术,对正邦集团大白猪原始基础群及其育种核心群0、1世代共538头个体,以及红星衣场大白猪原始基础群和育种核心群0世代共249头个体进行氟烷基因(Hal)基因型检测,并对阳性个体予以清除使其净化。基因继代选择结果显示,正邦原始基础群及核心群0、1世代群体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9.48%、2.22%、0;红星原始基础群及核心群0世代群体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1.08%、0,呈现世代递减并实现净化,进而培育出大白猪抗应激品系。研究表明,PCR—RFLP技术可准确诊断猪氟烷基因,在种猪选育过程中及时淘汰携带氟烷基因的个体,提高猪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