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是引起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但是,槭菌刺孢的生长发育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本文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诱导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采用十字交叉法和悬滴法从碳源、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槭菌刺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槭菌刺孢的菌丝在10种不同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固体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而最适液体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和醇类作为碳源,最易利用的碳源是麦芽糖;对有机氮源的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无机氮源,其中,最易利用的氮源是酵母膏。槭菌刺孢的菌丝在4~28℃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0℃,高于30℃时不生长,其中,培养基中酸碱度值在pH 4~13时,槭菌刺孢能生长,最适的值为pH 6.5。此外,发现光照能明显促进槭菌刺孢菌丝生长。槭菌刺孢的分生孢子在4~32℃、pH 3~12、相对湿度75%~100%条件下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18℃、最适酸碱度为pH 6,而且,湿度越大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0.5%蛋白胨溶液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同菌丝的生长条件一样,光照能促进孢子萌发。槭菌刺孢的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都是55℃。说明槭菌刺孢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在低温下生长。  相似文献   

2.
三七圆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田间分离的三七圆斑病病原菌——槭菌刺孢,在室内进行最适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槭菌刺孢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该病菌最易利用的碳源是木糖,最易利用的氮源是牛肉膏。其菌丝生长范围为1~28 ℃,最适温度20 ℃。菌丝在pH为3~11均可生长,以pH 6为最适。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槭菌刺孢色素产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设计试验确定槭菌刺孢色素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以三氯甲烷为浸提剂、料液比为1:8、温度为50℃、浸提时间为5h、pH值为7.0时的提取效果最好,并在此综合条件下浸提2次.正交试验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接近,表明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全面综述了槭菌刺孢(M.acerina)真菌的分布与危害、分类与形态、生理与生态、致病性与寄主范围、侵染机制与抗菌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槭菌刺孢是菌刺孢属(Mycocentrospora)真菌的模式种,也是我国真菌新记录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引致多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病害.我国以前无该种真菌的记载和研究,近年来发现该菌侵染药用植物细辛引致叶枯病,造成毁灭性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7.
以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 Maxim.)秋色叶片为供试材料,对红色素提取方法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为平面干燥花保色奠定基础。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白牛槭红色素最佳提取条件为:0.1 mol/L盐酸-70%乙醇溶液,料液比1 g∶30 mL,70℃条件下提取4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白牛槭红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一定的耐光性;不耐氧化还原剂;Fe2+、Fe3+使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对白牛槭红色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蓝草红色素的稳定性。[方法]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从红蓝草中提取红色素,并对该色素在不同pH、温度、光照、氧化剂、还原剂、食品添加剂和不同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红蓝草红色素易溶于水和乙醇;在pH值小于11的介质中显橙红色,性能较稳定;当pH值大于12时显黄绿色,红色素性能不稳定;红色素耐热性好,耐光性好;氧化剂使红色素褪色;食品添加剂蔗糖、柠檬酸、山梨酸钾对红色素性能影响不大,而维生素C使红色素褪色;K+、Na+、Cu2+、Mg2+、Zn2+、Ca2+对红色素无不良影响,而加入Fe3+、A l3+时,出现了偏暗偏红现象,Fe3+、A l3+对红色素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红蓝草红色素是一种较稳定的药食兼用色素源,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武陵山区野生阳荷为材料提取花苞红色素,研究pH值、糖类、防腐剂、氧化还原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荷红色素对pH值较敏感,酸性条件有利于色素稳定;糖类和防腐剂中的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对阳荷红色素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抗坏血酸有增色效应,体系中添加12%(v/v)以内的H2O2对色素的吸光值无明显影响;Fe3+、Fe2+、Ca2+、Al3+对阳荷红色素影响较大,Mg2+、Al3+、Cu2+次之,具有增色效应,K+、Na+对阳荷红色素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新病害细辛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报道了细辛叶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结果。该病是一种毁来性新病害。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Deighton),属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采用菌块切害水滴保湿产孢法解决了病菌人工培养不能形成分生孢子的难题。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病菌可以产生经色素。越冬分生孢子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为病害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低温高湿强光加速病害流行。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玫瑰花红色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研究贮藏条件、不同添加剂和金属离子对纯化前后玫瑰花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比较纯化前后玫瑰花红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该色素稳定性由强到弱的贮藏条件依次是:低温避光>室温避光>室温光照。纯化后的色素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稳定性均高于纯化前的。0.02%~0.04%抗坏血酸对色素的储藏不利,而且对纯化后色素的破坏性强于对纯化前色素的。0.02%~0.04%的亚硫酸钠对色素的稳定性有增强作用。在测试时间内,纯化后的玫瑰花色素在Fe2+、Sn2+离子溶液中保存8 d后的吸光值大于未添加金属离子的溶液,在Pb2+和Mg2+离子溶液中,色素的保存率为75.6%和77.5%。[结论]与纯化前的色素的稳定性相比,纯化后的色素在一些常见离子中的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如温度、光照、pH值、金属离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小于40℃、无光照条件下,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较好;pH值为3.0~8.0时,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比较稳定;金属离子对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差别比较大,其中金属离子Mg2+、Ba2+、Fe3+和Cu2+易导致其红色素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徐固华  王欣  李炳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85-8786
[目的]解决由于山楂红色素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山楂制品的感观的问题。[方法]对山楂红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进行了探索,报道色素最稳定的pH范围和受热、光照时的变化,以及一些金属离子、有机酸、无机酸、糖类等食品中常见物质对山楂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结果]从山楂中提取食用色素,用0.1%HCl-95%乙醇为浸取液,采用液泛法可提高色素的色价和收率;山楂红色素在酸性介质中颜色纯正,50℃以下稳定;食品添加剂中的Ca2+、Mg2+及柠檬酸、糖类等对山楂红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山楂红色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龙草红色素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詹嘉红  蓝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71-10972
[目的]为红龙草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浸提法从红龙草叶子中提取红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红色素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红色素受pH值影响较大,在pH 3~7的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呈红色,而在pH>7的碱性区则颜色由浅紫红色变至黄绿色;随着温度上升,色素损失率明显上升,在70℃温度条件下加热30 min时,色素损失率超过1/2以上;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色素损失率显著增加,到第4天,色素的损失率高达60.0%;氧化剂和还原剂在0.01%~0.20%浓度范围内对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蔗糖、苯甲酸钠对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但维生素C、柠檬酸则对色素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红龙草红色素在酸及蔗糖和苯甲酸钠等添加物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碱、热、光、维生素C及柠檬酸等的作用下,则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用95%乙醇浸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预先处理过的山楂进行色素提取,研究了不同pH值、温度以及光照对山楂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山楂红色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实验表明,山楂红色素在60℃以下的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并且对光照敏感,需避光保存。山楂浸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浸提物浓度升高而升高,当浓度达到50g·L-1时,清除率达到96.35%。说明山楂红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黑葡萄穗霉菌(Starchybotrys chartarum)生防细菌LY424产天然红色素的特性。[方法]培养菌株、提取色素,测定吸收峰和色素色价,探讨不同条件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红色素的最大紫外吸收值在波长524 nm处;色素色价为66.93;易溶于极性溶剂;酸碱度和温度对色素影响较小;易被强氧化剂氧化;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不明显;保存该色素的条件为密封避光。[结论]该红色素产量和稳定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资源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7.
影响杨梅鲜汁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pH值、温度、光照、金属离子和添加剂等对杨梅鲜汁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梅果汁中的红色素对酸碱度极其敏感,热稳定性差,耐氧化(过氧化氢)和还原(亚硫酸钠)性极差,防腐剂(苯甲酸钠)的消色作用较大。柠檬酸使果汁的色泽更加艳丽,NaCl和Vc也有不同程度的增色效果;蔗糖对色素的影响不大。6种可能接触的金属离子中,该色素对Fe2 、Cu2 最敏感,虽然其吸光度有所增加,但果汁色泽暗淡;Na 、 K 、Zn2 、Ca2 对该色素的影响较小。室内自然光和紫外光有一定的消色作用,室内暗藏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董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99-1200
[目的]研究低档绿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并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以茶色素产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溶液pH值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优化工艺条件。通过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分析该茶色素对光、热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将浸提的茶汁调pH值至6.5~7.0,用95%乙醇提取10 min,得茶色素产率为6.89%。茶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物质,但在1%醋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纯水小,在0.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大。该茶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作棕黄色色素,中性条件下可作黄棕色色素,碱性条件下可作棕红色色素,并且其颜色稳定。茶色素水溶液对光比较稳定且有很强的耐热性。[结论]茶色素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花楸树这一资源。[方法]以东北花楸树果实为原料,用pH值为3的乙醇于50℃下提取红色素,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光和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酸化乙醇是提取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溶剂。该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和提取时一样鲜艳;在70℃以下比较稳定,高温下容易分解。室内自然光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食盐、蔗糖等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很明显的影响。[结论]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化学合成红色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紫红薯色素、辣椒红色素和胭脂红色素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紫红薯色素与胭脂红素和辣椒红素稳定性的详细研究比较,发现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对光热的稳定性较好,辣椒红素对光热的稳定性则较差。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与辣椒红素的耐氧化性均较好,而三者的耐还原性都相对较弱。常见的金属离子对胭脂红素影响不明显,Fe3 、Fe2 、A13 、Cu2 对紫红薯色素影响较明显,Fe2 和A13 对辣椒红素也有影响。酸碱对辣椒红素影响较弱,但碱对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