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 ,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赤潮霉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麻痹性贝毒的检测技术,着重从生物学测试方法、化学测试分析方法2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毒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几种相关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及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提出了技术的革新和新方法的使用将是贝类毒素检测手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谷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43-12245
分别介绍麻痹性贝毒生物合成机制的重大研究进展和蛋白组学在该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对蓝藻的毒素生物合成机制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通过蛋白组学的应用,甲藻的毒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也有了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5.
以长牡蛎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连海域养殖并销售的长牡蛎进行了逐月收集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分别对其进行了麻痹性贝毒的测定。结果显示,全年不同月份的麻痹性贝毒含量均在安全食用范围内,每100g贝类软组织含80μg-STXeq,对昆明系小白鼠而言,相当于每100g贝类软组织含约400MU。小白鼠法仅在4、5月份检测出毒性值,高效液相色谱法全年均有检出,毒素含量范围0.14~52.69ug-STXeq/100g。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毒(DSP)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并采用小白鼠生物试验法检测了低温储藏12个月的贝类的DSP.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可能使无毒的贝类肠腺产生某种生化物质以致小白鼠死亡,从而影响小白鼠法贝毒的检疫结果.试验条件下储藏12个月的贝类样品提取液0.14~0.20 g可致小白鼠在24 h内死亡.  相似文献   

7.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是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某些双壳贝类对D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和磷酸酶突变等有关。为更全面了解贝类腹泻性贝毒研究进展,本文从DSP在双壳贝类中的类型、分布、累积转化、抗性机制及其去除途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美国ABRAXIS麻痹性贝类毒素试剂盒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应用该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样品各20个、北海海域文蛤样品20个,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全部试验过程在2h内完成,检测限0.02 ng/g,灵敏度为0.015 ng/g.应用ELISA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简便、快捷、灵敏、成本低廉等特点,非常适于快速检测的实际需求,有望作为理想的筛选分析方法之一,在水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养殖区染毒情况调查以及上市贝类质量监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但ELISA法更适于检测PSP含量较小的贝类。通过比较研究,小白鼠生物法操作简单但无法准确定量;而ELISA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检测成本低,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选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确保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肉毒梭菌中毒症(Botulism)主要由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神经毒素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周围神经麻痹性疾病。肉毒梭菌的芽孢广泛存在于粪便、腐尸、发酵食物、变质肉品、变质罐头中,1毫升纯肉毒梭菌毒素可使1万人致死。本病无地域、动物种类、年龄差别,主要通过食入毒素引起,潜伏期4至24小时。各种动物中毒后症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神经麻痹症状。  相似文献   

11.
舟山市海水养殖贝类质量安全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对舟山地区60批次贝类样品开展调查,覆盖舟山主要养殖品种和外地在舟山市场销售的品种,包括贻贝、缢蛏、扇贝、泥蚶、毛蚶、杂色蛤和文蛤。监测指标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铅、镉、甲基汞和无机砷。结果表明,贝类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有9批次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有6批次样品为阳性,60批次样品的综合评价均为合格,说明2015年舟山市海水养殖贝类总体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For the first time, Gonyaulax excavata cysts have been shown to be toxic. Bottom sediments from a water depth of 90 meters off the Maine coast were extremely rich in cysts, which were approximately ten times more toxic than the corresponding motile stages. Cysts are probably ingested by shellfish, thereby causing shellfish toxicity in deeper waters offshore and contributing to shellfish toxicity in shallower coastal waters. A new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is therefore needed, on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benthic cysts and sediment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distribution. The possible dangers of spreading poisoning through human activities mus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贝类中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样品均质后经乙酸水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四级杆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STX、dcSTX、neoSTX、dcneoSTX在10.0~50.0μg/kg的添加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77.4%~90.8%,相对标准偏差为3.87%~6.37%,定量检出限均为10.0μg/kg。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广泛适用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作为我国贝类养殖大省,其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愈加重视,海水贝类养殖行业作为近岸污染源之一,如何在保证产值增长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海水贝类养殖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海水贝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养殖品种的产量、单产及产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特征为:①养殖规模过大、产量优势有余;②养殖效率过低、海域环境质量堪忧;③并非所有养殖品种产品优势充足、市场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对浙江沿岸三门湾、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区采样151批次,连续2年监测了贝类微生物、贝类毒素和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尚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样品有贝类毒素检出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应引起贝类消费者和相关渔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吕青  陈彦兵  马云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55-11657
对我国贝类出口欧美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贝类卫生控制体系的现状,提出我国贝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途径是建立出口贝类养殖加工及卫生控制标准化体系,从贝类养殖、加工到卫生控制3个层面采取组合控制措施,以突破欧美国家的"禁运"。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几种海水和淡水贝类的大宗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3种淡水贝和3种海水贝的大宗营养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体而言,这6种贝的水分含量相差不大,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却相差明显。其中,波纹巴非蛤和长竹蛏属于高蛋白贝类,其蛋白占干物质的75%,而其脂肪和灰分含量中等,分别占8%和14%左右;近江牡蛎和河蚌属于多脂肪贝类,其脂肪含量在所测贝类中最高,约占干物质的14%,而蛋白和灰分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4%和6%;螺蛳和中华圆田螺属于高灰分贝类,其灰分含量高达27%,蛋白居中(60%),而脂肪最低(3%)。在蛋白质量方面,这几种贝类的氨基酸评分总体略低于全鸡蛋蛋白,但其赖氨酸评分优于全鸡蛋蛋白,在与粮谷类的搭配上具有更明显的蛋白质增效作用。在脂肪质量方面,海水贝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明显比淡水贝高,如属于海水贝的长竹蛏、波纹巴非蛤、近江牡蛎的EPA和DHA的含量总和分别为14.19%、25.51%和34.29%,而属于淡水贝的中华圆田螺完全不含EPA或DHA,海水贝在脂肪营养方面明显优于淡水贝。在矿物质营养方面,淡水螺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有开发成补充多种矿物质之天然膳食补充剂的潜力。本研究对指导人们按各自的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贝类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亮点:比较分析了3种海水贝和3种淡水贝之间的大宗营养成分,并按各种贝类的营养特点,将贝类初步分为3类,即以波纹巴非蛤和长竹蛏为代表的高蛋白贝类、以近江牡蛎和河蚌为代表的多脂肪贝类、以中华圆田螺和螺蛳为代表的高灰分贝类,这对引导人们按需选择贝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贝类的加工利用和开发各具特色高附加值贝类产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