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和区位熵等方法,对吉林省2005~2011年粮食生产地域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与人口分布的地理差异减小,粮食生产的均衡性增加。最后,针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优劣分区,为优化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粮食结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11—2020年粮食生产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研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格局变化,再借助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比较优势分析,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在粮食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优劣粮食产区。【结果】(1)水稻和玉米生产重心往东南方向迁移,小麦生产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大豆生产重心往西北方向迁移,优势粮食作物自北向南呈现出“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分布格局。水稻生产空间变化呈现向南集聚的趋势,小麦呈现向东南集聚的趋势,大豆呈现向西北集聚的趋势。(2)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小麦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水稻和大豆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3)河南省水稻优势产区2个,小麦优势产区10个,玉米优势产区14个,大豆优势产区11个。【结论】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河南...  相似文献   

3.
根据江西省2005—2019年粮食生产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近15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江西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2)宜春市和吉安市粮食产量在江西省各市位居前列,新余市、萍乡市、鹰潭市及景德镇市粮食产量一直相对偏少,市域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似类型集聚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空间集聚特征愈发明显;2005—2019年江西省的粮食高产集聚区由抚州逐步聚集于上饶;(3)农业肥料、播种面积和农业塑料薄膜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性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中国粮食生产历经几次波动后,现在总产处于下滑阶段。为实现粮食总体水平的增长,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和重点地区上。文章应用基于产量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优势指数法对中国1999—2003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确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优势区、规模优势区和综合优势区。最后对每个省份进行综合优势作物相对优势比较,指出各省份最具相对优势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结构调整,以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优势指数、地理联系率指数、苜蓿生产重心和牛羊存栏量重心的移动和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苜蓿生产优势在区域之间差距显著,并且效率优势区域与规模优势区域不匹配;第二,我国苜蓿生产与畜牧业地理联系不密切;第三,我国苜蓿生产重心受政策影响移动幅度较大,与牛羊存栏量重心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建议合理规划苜蓿区域布局,增加科研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将苜蓿纳入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6.
利用GM(1,1)模型对200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拟合消除其波动性,然后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对粮食主产区13个省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并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黑吉辽三省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单产;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单产和农业农村劳动力;四川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粮食作物单产、农业农村劳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内蒙古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农业生产总值。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相近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可为各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顺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2,2(11):59-67
根据2000-2010年江西省及各市粮食统计资料,引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江西省粮食产量的市域差异程度进行测算,并计算各市粮食比重与时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省内粮食产量差异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粮食产量呈现减小-增大的波动趋势,产量增长幅度较弱;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反映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的程度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与时间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分别为:G=0.0039(t-1999)+0.1477和T=0.0021(t-1999)+0.0341,相关系数为0.949和0.956。(3)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4)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稻谷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超过95%。(5)稻谷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较平缓的变化趋势。(6)通过对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与时间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可将各市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划分为极显著上升区、显著上升区、极显著下降区、比重稳定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的优势区域多数为规模主导型,小麦、玉米的生产区域普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分布逐渐向淮河以北地区聚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豆类部分优势区域变为劣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水稻、小麦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聚集情况较为稳定,玉米的高值聚集区分布由"双核心"变为"带状",而豆类恰好相反,两种作物呈"竞争"态势。此外,早期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与灌溉水平高度相关;年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解释力逐年增强且成为决定性因素,表明粮食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处于低位状态且逐年减弱,反映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农户收入反而较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脱钩"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9.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霍灵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19-9120,9155
介绍了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概况,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率上与全国相比并无显著优势,但玉米、高梁、大豆等作物同全国相比具有规模优势。针对这一结论,对优化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未来粮食增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还针对结论和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偏移2.09km;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显著低产区(LL)县域很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影响粮食产量空间格局主要因素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数据,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权重法测度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上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制约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并提出应当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力度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从而建立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长效机制,提升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早稻育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9~2008年江西省早稻区域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产量、米质和抗性等3个方面对江西省早稻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还分析了江西省早稻区域试验各参试组年最高产量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江西省早稻超高产理想株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现有的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早熟作物收获后农闲期长、光温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早熟作物收获后复种饲料油菜,不仅可以提高光、温、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而且有利于现阶段黑龙江省"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从复种饲料油菜的发展与复种模式、饲料油菜种植与利用、饲料油菜的效益三方面论述了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SDS-PAGE分析了黑龙江省70年代以前推广种植的63个主要小麦品种的HMW麦谷蛋白亚基。根据Payne等人的方法,计算了其Glu-1品质得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0年代以前(包括50年代)推广种植的22个小麦品种,其Glu-1的平均分数为8.05分;60年代推广的15个品种,其Glu-1的平均数为8.03分;70年代推广的26个品种,其Glu-1的平均分数为7.35分。本文分析了这一结果的成因,讨论了我省小麦育种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湖南省1996-2007年期间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湖南省14个市(州)中,具有水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9个市,具有油菜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大豆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甘薯区域比较优势的有8个市,具有烤烟区域比较优势的有5个市,具有苎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具有棉花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为此,要合理调整农作物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鼓励和扩大苎麻、水稻、油菜和烤烟4种优势农作物的生产,稳定和适度调整甘薯、棉花和大豆3种弱势农作物的生产,提高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水平.  相似文献   

18.
邓文  杨玉 《湖南农业科学》2012,(1):136-138,142
以首次提出的集中度指数、波动指数为主要指标,对湖南5种主要粮食作物近10 a生产集聚与波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播种面积、产量的集中度指数排序分别为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水稻、马铃薯>大豆>玉米>水稻>红薯,波动指数排序分别为大豆>红薯>玉米>马铃薯>水稻、马铃薯>玉米>大豆>红薯>水稻。明确了各主产区中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区、相对稳定区、波动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北省粮食安全现状以及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应用2008年河北省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数据,计算了河北省粮食产量及消费量,并根据粗饲料产量,计算了河北省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结果表明:2008年河北省基本粮食需求占当年该省粮食总产量的45%,生猪和家禽饲养耗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7%,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加上工业用粮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和耕地面积减少,河北省粮食安全压力与日俱增。通过对河北省粗饲料供给量的统计和载畜量的计算,发现作物秸秆和饲草等粗饲料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粮食产量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粗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每年可节约粮食近765万t,占河北省2008年粮食产量的26.32%,对缓解河北省粮食生产压力、优化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