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河南省18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2001-2010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河南省18个市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测算出各市主要粮食作物相应的规模、效率和综合优势指数,明确了18市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优劣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和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4个指标,对河南省小麦、稻谷、玉米、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在2004-2010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势从高到低依次是小麦、玉米、大豆、稻谷,其中小麦和玉米具有较强生产优势,但竞争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大豆和稻谷存在生产劣势,但稻谷的竞争优势呈现增长趋势,最后提出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四大粮食作物在黑龙江垦区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垦区四大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优势产区是建三江、宝泉岭、牡丹江管理局;大豆的优势产区是九三、北安、绥化管理局;玉米的优势产区是北安、绥化、九三、哈尔滨、齐齐哈尔管理局等;小麦的优势产区是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管理局。今后,各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种植业布局,开展专业生产和经营。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对2017—2021年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同类作物相比,天津市小麦和玉米具有规模优势,水稻具有效率优势,小麦和玉米具有综合优势。针对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结合竞争优势比较分析,提出适当扩大水稻播种面积,使水稻在具有效率优势的同时,提升规模优势,进而提高天津市水稻综合优势;加强小麦和玉米品种选育以及栽培技术攻关,提高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使小麦和玉米2种粮食作物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优势,进而提高天津市小麦和玉米综合优势的对策建议。最终通过提高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综合优势来提高天津市粮食生产水平,稳定和提高天津市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美国大豆种植状况及产量时间空间动态,辅助制定我国大豆生产政策、 调整大豆种植结构以及确定大豆国际贸易数量。【方法】基于2007—2017 年美国大豆产量 县域统计数据并协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变化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重心迁移法分 析了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年际变化、波动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美国大豆产量高值 区域,仍是传统的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近10 年间大豆产量呈增加态势,且近5 年增长迅速,其中2009、2014 年增速较快;大豆产量全 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介于0.669~0.726 之间,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局域空间自相关 Moran′s Ii 指数聚集图中高—高(HH)聚集区和低—低(LL)聚集区占比最大且有不断扩张 的趋势;大豆产量空间重心先南移后北移再向西南方向迁移,向西南方向迁移明显,总体位 移87.71km。【结论】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集聚效应明显,产量 重心显著向西南方向迁移,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综合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为分析全球 大豆运行态势、预测国际大豆价格以及我国农业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应对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分析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波动指数等方法,对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总产经历了从波动下降到稳步上升2个阶段,而粮食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占比最高,玉米次之,而甘薯和大豆占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山东省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鲁西地区大部分县(市、区)已发展为全省主要粮食高产区,粮食生产重心向西迁移;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态势增强,鲁西地区成为大规模稳定性热点,鲁北、鲁中山区以及鲁东沿海地区成为稳定性冷点;3)从粮食安全状况看,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好转,但粮食供给稳定性较差,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3.
为调整优化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结构,稳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偏离-份额法对1982—2015年东北三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和杂粮5种粮食作物的增长结构和竞争力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分解1982—2015年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情况,以明确该区域粮食生产结构与竞争力缺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粮食主产区相比,东北三省水稻不具有结构优势,主要原因是单产增长率低于主产区。大豆增长潜力与实际增长存在偏离。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快及大豆单产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生产不具备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黑龙江省大豆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是缺乏结构优势。近年来,杂粮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迅速导致东北三省杂粮和小麦生产处于全面劣势。要优化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结构,应该加快实施水稻良种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引进优质专、特用玉米品种;划定"大豆生产特区",建立健全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对杂粮作物的科研投入并建立标准化的杂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波动指数等方法,对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总产经历了从波动下降到稳步上升2个阶段,而粮食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占比最高,玉米次之,而甘薯和大豆占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山东省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鲁西地区大部分县(市、区)已发展为全省主要粮食高产区,粮食生产重心向西迁移;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态势增强,鲁西地区成为大规模稳定性热点,鲁北、鲁中山区以及鲁东沿海地区成为稳定性冷点;3)从粮食安全状况看,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好转,但粮食供给稳定性较差,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该研究分析了2006—2018年黑龙江省3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综合优势,对不同粮食产区优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综合优势属全国中等水平,但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弥补效率优势的不足;玉米综合优势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尽管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调减,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仍是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产业和工业原料加工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大豆综合比较优势较高,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大豆产业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目前虽然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在黑龙江省仍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邓金波  张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30-233+252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看作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结果,结合不同区域自然社会条件,充分发挥当地粮食生产潜力,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各师的比较优势分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利用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一系列数据,测算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5中主要粮食作物的的资源禀赋系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依据测算结果对各师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判断,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而水稻、大麦、大豆的生产只是在个别师存在区域比较优势。南疆一师的水稻生产相比于其他师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北疆九师的大麦、十师的大豆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东疆的小麦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粮食生产大省,粮食安全极其重要。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系统分析云南省玉米、水稻、小麦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的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比较优势差异,水稻、玉米效率优势明显,但没有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小麦没有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8.
宁夏粮食生产地域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各粮食作物产区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再加上经济条件和生产投入的不同,因此,各地区粮食生产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就宁夏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状况及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状况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了解宁夏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粮食生产规模,并为提高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为科学评估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对粮食生产同样存在影响。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