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农作提质增效,加快生防菌剂的研发进度。本研究利用具有广谱拮抗玉米大斑病和大豆疫霉病野生大豆内生真菌Y6R15和Y2S2为试材,通过菌液灌根和叶喷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和大豆苗期干物质和根系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拮抗菌株Y6R15对玉米叶片和根干重促生作用明显,均提高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等指标,以根冠比指标标准Y6R15叶喷效果为最佳方式,依据根系指标特征变化Y6R15灌根效果好于叶喷。拮抗菌株Y2S2和Y6R15处理均对大豆有促生作用,效果显著,Y6R15菌株对玉米和大豆均有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豆分子育种现状、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大豆育种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育种理论和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加速了优质大豆培育进程,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逐渐成为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述了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大豆转基因及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大豆分子育种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大豆分子育种存在优异基因资源匮乏,大豆分子育种技术方法相对落后,分子育种培育的突破性品种过少等问题,提出了未来要加强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要重视加强多种模型的开发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农作制各要素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农作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链条短;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小。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建立现代农作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土地流转,提高机械化作业规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防治技术,对不同品种、品种混播、不同耕作方式胞囊线虫病进行了田间鉴定。利用烘干称重法等对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单株胞囊数量和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选用抗线品种可有效地减少大豆植株根际胞囊的数量;品种混播对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没有明显的效果;不同耕作方式中,原垄卡种产量高于其它方式。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通过应用抗线品种、不同耕作方式等防治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不同施肥时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寒地水稻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笔者研究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牡丹江19’群体结构、产量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和粒肥3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17.9%~34.3%。穗重型品种‘系选1号’群体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穗肥和粒肥4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8.3%~22.6%。  相似文献   
6.
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用大豆半矮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0~ 10 cm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平播密植+化控+深松栽培技术分别较对照(“垄三”栽培)增加10.57%、3.17%、4.41%和2.62%;分枝期0~...  相似文献   
8.
研究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将2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后,在2,4-D首次处理的时期上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授粉后1 h首次进行2,4-D穗下节注射子房滴注)的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分别为37.50%和3.33%。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及评价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室内苗期抗谱鉴定的方法,选取178个稻瘟病菌株对黑龙江省13个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进行了鉴定。从品种对整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龙粳14和龙盾104抗性最好,抗谱分别为93.82%和93.26%。从品种对适宜积温带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绥粳7和龙盾104分别是第2和第3积温带抗瘟性最好的品种,抗谱分别为73.08%和95.40%。此外,还利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联合抗病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品种搭配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联合抗病性系数最高的组合是龙稻7和绥粳7,联合毒性系数最低的组合是绥粳4和垦稻10。  相似文献   
10.
小麦突变体D51抗秆锈性遗传分析及其抗性基因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51是优良品系龙6239经辐射诱变和组织培养相结合获得的高产优质抗秆锈突变体材料,对我国优势秆锈病21C3CPH、21C3CKH和21C3CTR小种均表现免疫。利用来自D51/龙6239、D51/中国春的2个F2群体和来自D51/龙6239的1个F2群体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21C3CPH小种接种,抗病反应型鉴定表明,3个F2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D51抗秆锈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全生育期表达,部分D51/龙6239 F2植株的F3株系的抗病鉴定进一步验证F2鉴定的可靠性。利用675对小麦SSR引物和185株D51/龙6239 F2分离群体对SrD51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将SrD51定位在5D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中SSR标记Xgwm190和Xwmc150与SrD51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8.58和21.33 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由于已知的秆锈抗性基因仅有Sr30被定位在小麦5DL上,且Sr30不抗34C2MKK和34C2MFK,而突变体D51的原亲本龙6239不抗21C3CPH、21C3CKH和21C3CTR,却对34C2MKK和34C2MFK表现免疫抗性。因而推断此突变体的秆锈抗性基因可能是一个新基因,暂命名为SrD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