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充分有效利用甜瓜种质资源,在对甜瓜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甜瓜种质资源的起源,重点介绍了甜瓜种质资源的分类及应用,展望了甜瓜种质资源在育种工作中的地位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适应热带作物育种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实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已初步建立了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规范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的标准,加强了种质资源圃的基础建设,建立了一支从事热带作物种质保护工作的稳定队伍,加快了热带作物品种选育进程,为热带作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农业部组织专家对2008年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进行了考核评审,授予儋州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等9个圃为农业部第一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对热作种质资源圃进行授牌管理,提高了种质圃的规范管理水平,对加快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棉花种质资源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育种者提供亲本材料。长期以来 ,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保存 ,用于种质资源研究的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根据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生产需要 ,及时调整种质资源工作重点和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 ,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将现代技术成果应用于种质资源研究是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近年来我省棉花种质资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述 ,对今后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回顾与分析,揭示了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现阶段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利用情况。国外玉米品种大范围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给我国原有的玉米品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已经改变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因此,对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改良创新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种质资源是药用植物生产的源头,种质的优劣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阐述了续断药材基原的历史沿革及资源分布、种质亲缘关系、化学品质评价及繁育等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续断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当前中国续断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加强对续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引入遗传学、生态学、农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以筛选出优质续断种源,为实现人工产业化栽培和品种选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共享利用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果树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共享的方式和渠道,指出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保存分散、体系不完善;对果树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深度不够;果树资源保存单位之间相互封锁,共享服务难以形成;种质提供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分享不合理等问题.对加快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谷子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谷子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及保障谷子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谷子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工作对保护现存谷子种质资源,防止谷子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分析我国谷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状况及国内外利用形态学特征、细胞学标记、生理生化标记以及分子标记对谷子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谷子种质资源保存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特性评价鉴定信息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引进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编著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信息处理规范》标准,对河北省种质库保存的55种作物20962份种质资源性状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标准化处理;并结合河北省种质管理的实际情况,对CGRIS系统进行了必要的扩展和属性改动,初步建成了河北省种质资源特性评价鉴定数据信息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9.
国内主要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生物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建立植物种质资源圃是保护和研究植物最普遍的做法。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茶树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并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茶树分圃。省(自治区)、市级相关单位也开始实施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并建立了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本文对国内主要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基础。马铃薯作为中国外来物种,种质资源及缺,其资源的保存尤为重要。本文从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历程,研究利用现状,保存等方面回顾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在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特色种质资源库,重视对保存方法的研究,加强资源共享等层面探索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未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并加快利用和丰富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种类。利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遗传多样性。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9.88%~55.96%,平均变异系数31.84%,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1 8~2.003 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105 9;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成分较丰富,基于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为10.89%~30.03%,平均变异系数21.7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70 1~2.049 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890 0;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不一致,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生化成分、DNA分子的遗传多样性和地域分布关系密切,单一依据表型性状或生化成分进行茶树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优异资源筛选潜力较大,具有独特地域性,但属于江北茶区的陕南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稍低于南方茶区的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基于生化成分初步筛选出高水浸出物(50%)茶树种质资源3份,高茶多酚(20%)茶树种质资源4份,高氨基酸(3%)茶树种质资源4份,低咖啡碱(1.6%)茶树种质资源4份。  相似文献   

12.
黄新玲  王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70-16071
结合国内外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意义,由此提出宁夏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设想并预计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州全省42个县(市)农业生物资源的普查,摸清了稻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稻类资源变化情况。根据普查结果,最终确定对贵州20个县(市)、87个乡镇的稻类地方资源进行考察,以入户调查方式收集稻类地方资源353份,多为糯稻资源。介绍了稻类地方资源的分布概况,并对稻类资源减少原因简要分析,最后就资源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设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促进茶树种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方法]应用Access数据库软件,首次系统整理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830份,向e平台提交了共性描述种质资源631份,特性描述种质资源300份,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e平台相链接,建立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结果]根据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圃茶树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框架,指出了茶树资源保存、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中存在资源保存分散、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性状鉴定深度不够、资源共享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及解决对策。[结论]为实现茶树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参不同种质资源间多糖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党参种质资源研究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各党参种质资源多糖含量,并以多糖含量评价各党参种质资源品质。[结果]原产地各种质资源多糖含量为19.27%~40.92%。不同种质多糖含量差异较为显著,来源于吉林抚松和敦化的种质多糖含量较低,甘肃文县种质多糖含量最高;而试验地(北京)党参多糖含量以吉林抚松种质含量最高,为43.53%;陕西凤县种质含量最低,为25.41%。来自山西的种质多糖含量均在35%以上,除甘肃文县外,均高于甘肃种质。[结论]来源于吉林抚松、陕西文县、山西平顺的党参种质多糖含量均在35%以上,较其他种质为优,可作为党参新品种选育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浙江省马铃薯地方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并筛选出优异种质,2019—2020年对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征集的9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13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马铃薯地方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80~1.686,其中,病毒病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收集的种质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毒性退化;食味的多样性指数最低,食味优的种质有88份,占资源数的92.63%。10个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079,其中薯形、肉色和花冠色3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6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高,平均值为2.84,块茎产量、主茎数尤为突出。块茎干物质含量在18.1%~25.8%,其中干物质含量 ≥ 20%的种质有73份,占资源数的76.84%。95份种质资源按照块茎形态特征可归类为小马铃薯种质62份、中大马铃薯种质21份和彩色马铃薯12份。小马铃薯种质黄皮黄肉,干物质含量较高,蒸煮食味优。根据种质的表型特异性,筛选出优异种质9份,可用于生产开发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党参种质资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总结了党参育种工作的相关成果。尽管党参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目前党参的育种工作多采用混合选择法和系统选育法,品种改良效果有限,建议针对党参的药用价值,对党参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加大利用优质资源深入开展品种选育研究,如开展杂交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以更大程度提高栽培党参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党参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通用的种质资源土著知识调查方法,对广西沿海地区作物种质资源土著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优良品种的大量推广,作物种质资源更新速度加快,老的农家品种越来越少;为适应沿海地区自然气候环境,当地人对作物品种资源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因而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农家品种,形成独特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著知识,如医疗保健用法、传统习惯用法以及宗教用法等;通过调查共收集到各种作物种质资源146份,开创了广西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著知识研究新领域。针对目前广西沿海地区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上存在的保护意识不强、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对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土著知识研究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制定专项研究计划并给予资助,设立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土著知识研究实验区,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建议,以促进广西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香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份来自全国各地,具一定代表性香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香稻资源的籼粳两大类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在比较香稻与恢复系和保持材料的遗传差异中发现,与26份恢复系聚类为两大类群,一类是以香稻资源与恢复材料相互交错,另一类是以香稻资源为主;与22份保持材料聚类为三大类群,第I类是以保持材料为主,第II类是香稻资源和保持材料相互交错,第III类是以香稻资源为主。表明,这些香稻资源与恢复系和保持材料都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且与保持材料的遗传距离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