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选取安康地区的6个主栽茶树品种,通过人工加硒的水培盆栽和土培盆栽试验,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整株茶树叶片的硒含量,以便从中筛选出聚硒能力强的适栽茶树品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的聚硒能力依次为:龙井43>中茶108>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进一步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土培验证,其聚硒能力依次为:中茶108>龙井43>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结果表明,同一培养条件下,中茶108和龙井43聚硒能力相对较强,紫阳群体种和陕茶1号次之,乌牛早和龙井长叶相对较弱.本研究旨在为聚硒茶树品种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数年的历史。1981年我们在林中采集到自然感病死亡的虫尸,研碎稀释后喷洒到健康虫体上,以此得到较大量的感病死亡幼虫,利用获得的虫尸做了稀释浓度、致病机率与温度关系等项试验,摸索到一些基本规律。如:稀释浓度在200倍时,一般4天出现死亡高峰;而50000倍时,6天出现死亡高峰,不同浓度致病机率差别不大。在温度不同情况下,致病机率差别较大,据七、八月份自  相似文献   
3.
对茶叶经营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国企和私企发展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4.
杨树是造纸和纤维板生产的主要原料,因为其具有栽培范围广泛、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特点,所以成为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较大的种植面积。本文主要结合白城市镇赉县多年来的杨树种植经验,对杨树的苗木繁育与田间管理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纪晓明 《茶叶科学》2006,26(3):159-165
黑茶是中国的传统大宗茶类,本文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黑茶的主要品类——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川滇黑茶、滇桂黑茶的历史贸易途径和市场沿革状况,提出了黑茶发源于雅安一带的看法和论据,阐述了茶叶贸易和西北商贸历史成就的关系,对黑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胞外酶的情况,通过平板水解圈法和液体发酵培养法定性定量研究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的能力以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态培养条件下,淀粉平板和橄榄油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明显的水解圈,而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果胶平板和牛奶平板培养基上未见水解圈出现;液体发酵过程中,除未检测到脂肪酶外,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活性均呈一定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茯砖茶茶汤的稳定性,采用茯砖茶原料制作茶汤,分别在贮藏后0、7、14、21、35、42d对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及茶汤pH值、色泽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后0~35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基本稳定,上下波动幅度不明显,茶汤pH值及色泽也较稳定;贮藏后35~42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急剧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较稳定,茶汤pH值减小,酸度增加,且色泽逐渐加深。由此可见,茯砖茶茶汤在贮藏35d后,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减少较多,茶汤褐变严重,且产生较多沉淀。  相似文献   
8.
纪晓明 《茶业通报》2006,28(3):106-107
茉莉花茶,是中国众多茶叶品种中的奇葩,目前在中国北方茶叶销售市场仍占有最大份额,但茉莉花茶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产业前景却并不容人乐观,作为一名茶叶行业的人士,对茉莉花茶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喜好,同时也有众多感慨。1现状浅析1.1花茶加工企业越来越小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国内茉莉花茶生产企业相继出现困难,曾在国内茶叶加工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大批国营花茶加工企业几乎已全部改弦易帜,最终茉莉花茶的加工生产逐步由华东地区集中到了更具优势的广西横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成本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同时带来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9.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及生产利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分类、生化成分、DNA分子鉴定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进行了展望,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陕西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阴差阳错.机缘巧合,1986年3月,陕西省茶叶公司在搬迁仓库时发现了一批长期滞销的“过期”库底茶,其中有十余件天、贡、生尖,因包装较完整而没有销毁。这几十件天、贡、生尖茶因没有放在正规大库保存,长期无人问津,大多数因接触地面潮湿霉烂而于1993年销毁。1998年,有人寻购老茶时,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查找时仅存天尖茶两件半,贡尖茶一件,后经调查,该茶系上世纪50年代初期白沙溪茶厂天、贡尖产品的仅存孤品,生产于1953年3-12月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