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0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333篇
林业   676篇
农学   549篇
基础科学   225篇
  263篇
综合类   5253篇
农作物   419篇
水产渔业   374篇
畜牧兽医   3013篇
园艺   1474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717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880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782篇
  2008年   807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578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斌文 《绿色科技》2021,(6):202-204,2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食用菌多糖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菌多糖提取方法不同而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率也不相同,超声波法+复合酶法及微波法提取食用菌多糖提取率较高,2种方法科学合理的结合提取食用菌多糖以及不同产地、品种和不同部位提取率是未来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领域;目前,只是对极少部分食用菌多糖抗运动疲劳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动物)、模型、指标、评价单一而没有确定最佳剂量的时间而没确定的量。为此,提出了未来应加强和重视食用菌多糖抗疲劳运动多食用菌、多对象(尤其是人)、多模型、多指标、多评价、最佳剂量的研究以及量-效、构-效关系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多糖提取方法对党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党参多糖最佳的预处理方法为低温冷冻干燥粉碎,与烘干粉碎提取法相比,多糖含量和产率分别提高了14.00%、49.58%。党参多糖提取最佳组合方式为低温冷冻干燥粉碎预处理与碱提取相结合,与常规热水提取相比,党参粗产量、多糖含量、多糖产率分别提高44.74%、61.32%、133.4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低温冷冻干燥粉碎预处理后得到的党参多糖属性,发现处理方法对党参多糖的性质影响不大,但低温冷冻干燥粉碎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多糖的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3.
蛋白本身具有热敏感性,糖蛋白复合物在脱除蛋白质以后,多糖自身的生物活性会明显增加。本文测定了灰绿碱蓬根、茎、叶的基本营养成分,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了灰绿碱蓬多糖,并优化了多糖脱蛋白工艺比较了Savage法、(NH4)SO4沉淀法、TCA法和酶-Savage法这4种方法的脱蛋白效果。结果显示,灰绿碱蓬多糖的最佳脱蛋白方式为酶-Savage法,酶添加量为7%,Savage溶液处理一次,此条件下脱蛋白效果和多糖保留率均最好,蛋白质脱除率为80.71%,多糖保留率为67.27%。  相似文献   
4.
饶瑶 《中国食用菌》2020,(2):55-56,60
对鸡腿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鸡腿菇多糖对·OH和DPPH·都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且清除率与多糖的浓度成正比。这说明鸡腿菇多糖能够防止人体细胞膜过氧化损伤,减轻运动员的疲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蒿多糖不同组合制剂对滩羊羔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滩羊公羔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5 g/d沙蒿多糖+5.5 g/d包被丁酸钠、5.5 g/d沙蒿多糖+5.5 g/d丁酸甘油酯和5.5 g/d沙蒿多糖+1.1 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滩羊瘤胃液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2)试验2组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3)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和丝状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2组瘤胃液中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3组瘤胃液中蓝藻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4)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解琥珀酸菌属和丹毒丝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瘤胃液中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假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3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和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互营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由此可见,饲粮添加沙蒿多糖组合制剂均可提高滩羊羔羊菌群多样性,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且以添加沙蒿多糖+包被丁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7.
试验旨在研究大蒜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00只1日龄健康、体质相近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设计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 mg/kg的大蒜多糖,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 000、1 500 mg/kg组肉鸡在22~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耗料增重比显著降低;1 000、1 500 mg/kg组肉鸡在21、42日龄时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 000、1 500 mg/kg组肉鸡21日龄血清IgG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综上可见,大蒜多糖能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且添加量为1 000 mg/kg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火龙果茎多糖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超高压提取的最优工艺,并从清除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能力方面来评价火龙果茎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火龙果茎多糖的超高压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10∶1(m L∶g)、超高压压力300 MPa、超高压时间4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得率为(2.83±0.02)%。火龙果茎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分别为浓度为4.3 mg/m L和5.5 mg/m L时。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理工学院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课程为例,提出一种课程创新教学建设方法。从城市背景、提出"双原子"模型教学体系、基于岭南地域风格的课程教学、构建核心树种应用平台、利用知识体系提升学生风景园林规划能力5个方面研究了院校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上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该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过程中分泌大量RxLR型效应子,但目前绝大多数RxLR效应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成功克隆了致病疫霉菌的一个RxLR效应子PITG_16427.2,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抑制6种激发子(INF1、PsojNIP、BAX、SIF2、Avh238、Avh241)激发的植物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效应子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早期上调表达。在15个致病疫霉菌株和3个同属菌株中克隆该基因,克隆到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超过93%的同源基因,这些同源基因均能在本氏烟中抑制INF1和Avh241引起的HR,揭示了该效应子在病原卵菌中序列和功能的高度保守性。在本氏烟和马铃薯感病品种Désirée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显著促进晚疫病菌的侵染。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发现,乙烯信号的相关基因ERF1显著上调,而水杨酸信号相关基因PR1b显著下调,表明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过程中可抑制寄主的SA信号途径,促进晚疫病菌侵染。因此,RxLR型效应子PITG_16427.2是致病疫霉菌中一个重要的侵染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