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为在水产养殖车间的光照设计中选择最优的光色、光强与光周期参数及合适的灯具,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根据水产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视觉生理结构及对光反应敏感的适应性特点,进行了水产养殖车间LED人工光照设计方案研究,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产业在光照上经常出现的模糊问题,提出了在设计LED人工光照方案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降低养殖车间光照成本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放养规格对银化期大西洋鲑生长的影响及生理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银化过程中,除了要尽快建立更高效的渗透调节机制外,鱼体自身的生理反应变化还要更好地适应降海后的生活。试验研究了平均体质量(30.25±2.12)g(SW1)、(24.27±1.59)g(SW2)和(18.05±2.46)g(SW3)大西洋鲑,1~42 d光照周期为12L:12D;43~84 d为全光照下(24L:0D)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SW2组大西洋鲑的肥满度、日增质量、饲料转化率、净增质量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SW2组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间体质量、体长变异系数差异显著(P0.05)。试验前6周不同处理组大西洋鲑体长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全光照时,SW1、SW2组体长变异系数显著增加,且SW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W3组的大西洋鲑体质量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前6周光照期为12L:12D时,SW1、SW2两组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改为全光照时,3个处理组间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减小。但在84 d时,SW3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养殖规格的增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数目增加,说明鱼体需氧量增加。SW3组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最高,表明鱼体抗病能力强。红细胞数目在SW1和SW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血栓细胞数目随着放养规格的增加而下降,且在3个规格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数目在3个规格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2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随鱼体规格增大而增加(P0.05),表明大西洋鲑血液和体内对能量的利用增强。SW2组代谢产物尿酸、尿素浓度最高,且SW1、SW2组的浓度值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SW3组大西洋鲑血清中总胆红素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间大西洋鲑血清中葡萄糖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3组肌酸激酶浓度最高,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建议选择体质量(24.27±1.59)g的大西洋鲑开始银化,利于优化养殖条件、以较低成本增加单位水体养殖产量和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养殖密度对毛蚶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养殖的最佳密度,本研究设定了5个不同的放养密度(2、5、8、14、20 ind/m L),养殖实验从D型幼虫阶段一直持续到幼虫完成附着变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体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升高(P0.05);幼虫密度为20 ind/m L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089 mg/L和0.008 mg/L。溶解氧浓度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幼虫密度达到14、20 ind/m L时,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虫的生长速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5~8 ind/m L为幼虫最佳生长密度。幼虫的存活率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当幼虫的放养密度为20 ind/m L时,存活率仅为35%。放养密度为8 ind/m L时,幼虫的附着密度最大,且在附着基下层的附着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上层(P0.05)。同时,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幼虫附着变态的时间被延长,附着变态规格也显著减小(P0.05)。因此,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规模化苗种生产中幼虫的培育密度控制在5~8 ind/m 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该文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黑暗环境)和光照起始阶段(分别从受精卵,担轮幼虫,眼点幼虫)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蓝、绿光以及黑暗环境下,幼虫的孵化率都超过80%,与红、橙、白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红、橙、白光下,幼虫的畸形率则均较高,且与其他光质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红光下,幼虫的畸形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超过10%。蓝光下,从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不同光照起始阶段幼虫的变态率均较低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光下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绿光和白光下幼虫的变态率也较高且二者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绿光和黑暗环境下担轮幼虫的规格显著大于白、红光组(P0.05),且3种光质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蓝、绿光下,从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形成次生壳和变态时的规格显著大于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但从眼点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幼虫所需的变态时间显著长于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因此,在皱纹盘鲍的幼虫培育过程中,选择蓝、绿光并且从担轮幼虫期起始光照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量和促进鲍育苗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鲍放养密度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的影响及生物滤器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循环水养殖的排放水体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水循环系统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比较了鲍(壳长为(38.34±1.63)mm,体质量(7.97±0.42)g)在高(500个/m~2)、中(300个/m~2)、低(100个/m~2)密度下养殖水环境的变化特点,并综合评价了移动床曝气生物滤器的水处理效果。研究表明:放养密度对水体中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总氮(TN)、总磷(TP)、磷酸盐(PO_4~(3–)-P)浓度和可培养异养细菌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依次表现为高密度组中等密度组低密度组。中、高密度组硝酸盐氮(NO_3~–-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和弧菌总数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现行工况下(水循环率、温度、水力负荷等),生物滤器对TAN、NO_2~–-N、NO_3~–-N、TN、PO_4~(3–)-P、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6.40%、15.81%、2.93%、12.22%、2.91%、6.48%、9.47%。该生物滤器对养殖排放水中能够对鲍产生明显毒害作用的TAN、NO_2~–-N处理效果较好,使其均维持在安全的浓度范围内,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但对NO_3~–-N、TN的脱除以及低浓度PO_4~(3–)-P和COD的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在该试验的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将皱纹盘鲍的密度设定为500个/m~2时是较为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的方法,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眼部组织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期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鲍对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组织学与细胞学基础。结果发现,眼部组织由外至内依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外核层、光感受器内节、内核层、黑色素颗粒沉积层、视觉纤维层。组织表面布满乳头状突起,每一乳状突起的顶端均具有一簇或两簇纤毛环。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等是组织内的主要成分,结缔组织间分布的胶原纤维等对保持细胞的弹性和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了鲍的眼部组织在感受和辨识外界光环境因子中的重要作用,也为鲍养殖生产中的光环境因子优化和调控、深入探讨鲍对光照的生理应答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