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2.
厦门白蚁种类名录与常见白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记载厦门白蚁种类4科12属21种,其中9种为厦门新记录种。为害林木的主要有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介绍了此3种白蚁常见寄主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松材线虫病的持续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住厦门市绿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主体树种马尾松,对厦门岛内松材线虫病疫点未采用皆伐寄主松树的方法,而是采取疫情监测、清除枯死松树(枝)、山场套袋化学熏蒸、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捕捉器)、设置立式诱木和释放哈氏肿腿蜂、白僵菌生物防治等持续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松林面积由2001年11月首次发现疫情时的1973 hm2减少到2007年的42.8 hm2,病死松树数量由2002年的136968株降低到2007年的6株,病枯死株率呈极显著下降;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平均每个诱捕器每年诱集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由72.7头下降到1.8头.目前厦门市大面积松林常绿,说明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治的,也为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刺桐姬小蜂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临界值、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l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可以生存的地区占全国的59.40%,该虫在中国可以生存的绝大多数地区1年发生3~6代。按风险程度可将该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占40.60%)、轻度危险区(占22.69%)、危险区(占23.73%)、高度危险区(占12.99%)。刺桐姬小蜂的气候相似距预测表明,中国华南地区以及云南、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区与该虫标准点之间生物气候相似距较小(dij为0.6左右),入侵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根据前人经验,本试验于2004-2007年在福建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和示范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为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放蜂密度以蜂虫比为3∶1为宜.林间示范推广试验效果表明,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切实可行,寄生效果均稳定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2001~2005年福建省9个(地)市48个县(市、区)采集来的5 751个马尾松枯死木进行线虫分离镜检,结果表明:松枯死木中含有线虫率平均为91.29%,其中拟松材线虫占67.56%,其它线虫(线虫种类有待进一步鉴定)占23.73%,无线虫的占8.71%。应用木材小棍分离的线虫密度平均为1 028条.g-1,显著高于应用木屑分离的线虫平均密度286条.g-1。在垂直分布上,不同季节拟松材线虫在松枯死木树干中广泛分布,均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为树干上部线虫密度大于中、下部;Ⅱ型为树干中部线虫密度大于上、下部;Ⅲ型为树干下部线虫密度大于上、中部。在水平分布上,不受季节的影响,不管是秋季还是春季,均是内材的线虫密度863~1 563条.g-1(平均1 138条.g-1)6、89~1 463条.g-1(平均986条.g-1)高于相应的外材线虫密度342~631条.g-1(平均586条.g-1)、209~431条.g-1(平均325条.g-1)。因此,在对我省各地在松材线虫病监测时,应在树干上、中、下不同部位,并靠近树干中间同时取样,以木材小棍分离线虫较准确。  相似文献   
7.
康文通 《植物保护》1997,23(6):43-43
厦门市农林作物上白蚁危害及防治*康文通(厦门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361001)福建省白蚁发生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约70多种,是全国受白蚁危害较重的省份之一。1994年至1995年我们先后在厦门市内、鼓浪屿、同安、集美、汀溪林场和祥溪林场等地,调查了农林...  相似文献   
8.
桉树枝瘿姬小蜂是福建省新发现的外来入侵危险性害虫,为给该虫的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该虫虫瘿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虫瘿在林间呈聚集分布,空间聚集范围在7.377 8-10.462 6 m之间;虫瘿个体间相互排斥,且疏散在较大的斑块内。分别以1 m×1 m、2 m×2 m、3 m×3 m、5 m×5 m、6 m×6 m的样方划分样地,并结合虫瘿林间克里格插值估计结果,发现南→北方向上的相关距离均大于东→西方向,当间隔距离0-10 m时,变异函数值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大,当间隔距离超过10 m时,变异函数值随距离增加而减小。说明南→北方向是虫瘿种群聚集和扩散的主要方向,成虫为获取最适宜其后代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因子或自然资源的供应,聚集在一起产卵且又保持相当的距离,以保证后代的食物和资源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10.
星天牛行为及控制技术研究Ⅱ.星天牛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主要蛀干害虫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行为和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造林和现有林虫害发生的不同特点,通过林间虫情调查进行预测预报,运用综合控制理论,提出在加强抚育管理的基础上分类施策。新造林应大力推广抗性品系,结合营造木麻黄与湿地松、相思树、桉树等的混交林,幼林阶段适当修枝、保留地被物等营林措施;现有林的星天牛以苦楝树诱杀成虫,人工措施处理初龄幼虫为主,并用白僵菌粘膏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危害。综合控制技术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区推广应用,推广抗性品系苗木300万株,在试验示范林内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