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136篇
农学   143篇
基础科学   102篇
  187篇
综合类   302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141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为分析SiC-W层状复合材料增韧性机理,对以SiC陶瓷胶片为基体层,金属W为夹层的SiC-W层状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并用电镜法得到其断面显微结构照片。试验结果表明:1)与SiC单材料断裂韧性相比,SiC-W层状复合材料的断韧性增大;2)在基体层厚度不变,夹层厚度为10-50μm时,SiC-W层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随夹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抗弯强度随之下降;3)材料在不同方向断裂韧性不同。SiC-W层状复合材料裂韧性增大的原因是:1)夹层晶体颗粒大于基体体层的,其沿晶断裂形式延长了裂纹扩展路径;2)断裂过程中有晶片拨出消耗了能量;3)二级层状结构中片层间的微裂阻止了断裂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3.
渠道水力最优断面的程序设计及绘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将Visual BASIC与AutoCAD链接,实现了常用渠道的水力最优断面设计及绘图的自动化,可明显提高渠道设计及绘图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South-Westerm blot mapping是一种结合Western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某些特点的方法.本文介绍用其成功地观察到锥虫核蛋白中DNA结合蛋白的情况,并对一个分子量在40000左右、于较严谨条件下与DNA结合的核蛋白进行了特性鉴定.该蛋白等量地存在于锥虫的前循环期和血液期,对双链DNA有较大的亲和力,并能与酵母菌复制起始片段结合.本文还介绍了锥虫细胞核的提取技术和核蛋白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评价陕西液态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aflatoxin M_1,AFM_1)污染状况及其产生的健康风险。【方法】于2018年上半年在陕西全省范围内城市、县城及乡镇采集液态奶样本111份进行检测,结合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库中液态奶消费数据,对不同人群通过液态奶对AFM_1的摄入水平进行分析。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确立的AFM_1暴露引发肝癌风险公式和安全限值两种方法,分析描述相关健康风险。【结果】111份液态奶样本中95份检出AFM_1,但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平均含量为23.95 ng/kg。不同性别年龄组中,一般人群对AFM_1的平均摄入量为0.004~0.082 ng/(kg·d),肝癌风险为0.010~0.225例/(亿人·年),消费人群对AFM_1平均摄入量为0.041~0.272 ng/(kg·d),肝癌风险为0.113~0.745例/(亿人·年)。【结论】陕西液态牛奶中AFM_1污染引发的健康风险总体较低,但需对部分低年龄段(2~11岁)液态奶消费人群AFM_1膳食暴露引发的健康风险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探究定苗时间对峦大杉苗期生长动态与生长节律影响,优化定苗时间,为育苗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当年生峦大杉幼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定苗时间试验,采用定株观测并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生长动态的方法,分析定苗时间对苗木生长动态和生长节律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定苗时间影响苗高地径生长效应随处理时间推移而显现,是个动态过程。Logistic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峦大杉苗木生长。定苗时间显著影响苗高、地径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但对苗高地径线性生长始期、终期、线性生长持续期无显著性影响;苗高生长初期定苗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苗高和地径的线性生长量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建议增加速生期的养分和水分供给以提高苗木质量。峦大杉合理定苗时间是苗高生长初期(6月30日)。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广西水稻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特征,为水稻生产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8年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8年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发生低谷期,21世纪10年代为高发期;(2)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除重度高温热害外,轻、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变化均有突变发生;(3)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存在18、3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预计2018年之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仍处于高发期;(4)高温热害高发区位于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和西江—浔江—郁江等流域区域,沿海地区发生频次少于内陆。以上研究结论对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揭示区域乃至全球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MODIS NDVI,SRTM DEM,降水和气温为数据源,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R/S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结合ANUSPLIN气象插值模型,研究2001—2019年京津冀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并探究植被NDVI与降水和气温最大相关关系及时滞效应。[结果] ①2001—2019年京津冀地区植被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2 2/a,且未来植被NDVI呈改善趋势的面积略小于呈退化趋势的面积;②降水和气温对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以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且降水对植被生长的作用强度高于气温;③植被NDVI对降水变化的滞后期略长于气温,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受前3月的降水和前1月的气温影响最大。[结论] 在林业生态工程实施背景下,2001—2019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改善态势,尤以西北部为著;植被NDVI与降水和气温相关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且植被生长相对降水和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海南、云南及广西11省(自治区、直辖市)70个县(区、市)的楠属(Phoebe)树种种质资源进行详细调查,记录楠属种质资源分布、群落现状、木材利用及人工造林情况,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并详细介绍主要树种的特征差异。调查发现,中国楠属树种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中紫楠(P.sheareri)、闽楠(P.bournei)及白楠(P.neurantha)分布范围最广;综合比较生长速度和适应性,广西适宜推广种植的楠属树种有闽楠、桢楠(P.zhennan)及崖楠(P.yaiensis)。  相似文献   
10.
调理剂及农艺措施对污染稻田中水稻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水分管理、调理剂措施和组合措施对污染稻田稻米降Cd效果,旨在探索出不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前提下,能更高效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稻米中Cd含量的方法。【方法】在湖南省株洲市选择中度Cd污染稻田开展田间小区水稻试验。试验中水稻种植两季,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晚稻为泰优390。试验分为6组,分别为水分管理(T2)处理、施用硅肥(T3)处理、施用竹炭处理(T4)、施用硅肥结合水分管理(T5)处理、施用竹炭结合水分管理(T6)处理和1个试验对照(T1),重复3次。【结果】试验各处理对稻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有降低,竹炭结合水分管理(T6)处理对两季水稻土壤均有显著降低,硅肥结合水分管理(T5)处理对晚稻土壤有效态Cd降低幅度最大。试验各处理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均有降低效果,在糙米Cd含量方面,5个试验处理中对糙米Cd含量降低幅度以组合措施修复技术效果最好,即硅肥结合水分管理(T5)和竹炭结合水分管理(T6)处理。在水分管理修复技术(T2)中降Cd效果最高为29.23%;在施用调理剂修复技术中,硅肥处理(T3)和竹炭处理(T4)对稻壳和糙米中Cd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作用,其中硅肥处理(T3)糙米最高降Cd幅度为49.23%,竹炭处理(T4)糙米最高降Cd幅度为47.69%;在组合措施中均能显著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其中硅肥结合水分管理(T5)处理糙米降Cd幅度为60.34%—78.46%,竹炭结合水分管理(T6)糙米降Cd幅度为56.90%—67.69%。同时,本文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水稻各部位Cd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水稻籽粒(稻壳与糙米)中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个水稻品种规律一致。各处理对水稻各部位富集系数亦有降低效果,以硅肥结合水分管理(T5)处理和竹炭结合水分管理(T6)效果最好。对于水稻各部位向籽粒转运系数降低效果各部位规律不一致,但茎鞘和叶片两个部位向籽粒(稻壳和糙米)转运系数均显著降低,水分管理(T2)处理除外。在水稻产量方面,仅水分管理(T2)处理对中嘉早17有显著降低,其他处理降低幅度不显著,各处理对泰优390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组合措施优于单一水分管理或单一调理剂处理,且在水稻产量没有显著降低情况下对稻米Cd污染稻田稻米降Cd幅度最高达到78.46%,可以进一步确保Cd污染农田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