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8篇
  11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8篇
  1981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建立高效的朱顶红植株再生和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以幼嫩花梗为外植体开展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对2,4-D和噻苯隆(TDZ)浓度、外植体发育时期及大小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将切片厚度为1 mm的幼嫩花梗外植体置于添加0.5 mg ? L-1 TDZ 和2.0 mg ? L-1 2,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8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5.3%。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至相同的培养基上,每月继代1次,平均每月增殖10.6倍。在不含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率达98.0%,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可再生出12.3个小植株。经过36次(3年)继代培养后,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和植株再生效率没有显著变化。幼苗移栽至温室驯化,成活率达97.5%。再生植株移栽到田间,没有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对随机选择的再生植株和母株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扩增分析,证实再生植株没有发生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2.
电子鼻因具备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无损检测的特点,满足人们对肉与肉制品安全指标高效和高精确度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电子鼻技术的检测原理和其在硬件和软件系统方面的发展;从肉与肉制品的新鲜度检测、掺假检测、风味评价、病原微生物污染检测四个方向,对近年来电子鼻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突出了电子鼻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指出电子鼻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中面临的检测效果参差不齐,电子鼻仪器体积大、价格高昂,模型通用性和普及性不够等不足。最后,本文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对未来电子鼻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硬件系统方面提高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电极膜材料的性能,增强电子鼻耐用性和识别气味的灵敏度;软件系统方面不断探索引入新的模式识别算法,使电子鼻技术实现对气味更快、更准确的识别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其优势和短板,为实现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美国、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国家为研究对象(简称十国),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基于全球发达国家现状水平的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程度,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在农业结构优化度方面,广东省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2.00%左右,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省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总产值之比为2.40:1,畜牧业产值占比总体上偏低,粮食作物所占比例约为十国平均水平(25.73%)的50%,且产业链延伸程度相对滞后.在土地产出率方面,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效率和效益已达较高水平,但单位耕地面积的蔬菜产值和水果产值相对偏低,约是十国平均水平的50%.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广东省农业劳均耕地面积非常低,单位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增加值为3987美元/人,远低于十国平均水平(50494美元/人).在资源利用率方面,广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已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农药与化肥使用强度仍然较高,对农业生态环境负影响较显著.在农业设施装备度方面,广东省单位耕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劳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广东省的农林水事务支出远高于发达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农业支出的比例,但农业财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20.3%)远低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总体上,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仅为发达国家的43.9%,存在产业链条偏短、劳动生产率较低及设施装备程度弱等瓶颈问题.[建议]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质量;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要素配置质量;全面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主体质量,进而实现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6.
采用控温电伴热加热系统对根系直接进行加温,设置基质加热温度分别为22、28、34 ℃,研究不同加热温度下根系温度场的分布以及对无土栽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使用椰糠作基质时,22、28、34 ℃的加热温度可在夜间使基质内中心位置平均温度分别提高到22.4、29.8、35.2 ℃; 与不加温对照相比,22 ℃和28 ℃加温处理能显著提高番茄单株产量,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干质量和鲜质量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等品质指标显著提高;22 ℃加温处理中番茄植株的单株能耗为11.33 kWh,明显低于28 ℃处理的14.86 kWh,节能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陈慈  赵姜  龚晶 《北方园艺》2021,(6):156-161
蔬菜废弃物产生量巨大,推动蔬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蔬菜废弃物的特点决定,多数的处理技术集中于肥料化应用。该研究重点分析了当前较为典型的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以及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并从技术集成创新、新装备研发、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4个方面提出加快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京研109 为华北密刺类型黄瓜一代杂种,适合我国北方地区春温室和春、秋大棚栽培。其母本、父本分别为自交系 BC244856-3 和N62-5。植株生长势较强,早熟,全雌。商品瓜棒状,顺直,腰瓜长约30 cm,单瓜质量160~230 g,瓜条深 绿色,瘤小,刺密,心室小,瓜把短,瓜肉浅绿色,脆甜,风味好。连续坐瓜能力强,丰产潜力大。一般每667 m2 产量可 达6 000~7 000 kg,长季节栽培产量可达10 000 kg 以上。抗霜霉病、白粉病和CMV,耐低温、弱光,也耐高温、长日照。  相似文献   
9.
2018年在北京通州试验基地的一温室内发生一种甜瓜新症状病害,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害,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is。该病原菌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比较适合的碳源为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比较适合的氮源为酵母浸膏。该病原菌对光照不敏感,菌丝致死温度为68℃下10 min。通过分析病害的发生特点,推测这种病害初侵染源可能是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粤椹145"是从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资源"塘10"与"航诱11"杂交后代中选育而出的新品种。2018年1月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品种果大,紫黑色,长圆筒形,不易落果。平均果长5.0~7.5 cm,果径1.4~1.8 cm,平均单果重12.8 g;品质优,鲜果出汁率80.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7%,总酸含量6.1 g/kg,维生素C含量0.045 mg/g,花色苷含量1.1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