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20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 PEF)对接种于苹果汁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 plantarum)的杀菌效果并应用三种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电场强度和脉冲时间增加,PEF对植物乳杆菌的杀灭效果增强,34 kV/cm、1050 μs时植物乳杆菌最大降低了4.135个数量级。Hülsheger 模型、Weibull模型和Log-Logistic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PEF处理植物乳杆菌的失活曲线,五个模型评价参数,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f),根平方和(SS),根平方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分析表明三个模型中,Log-Logistic模型最好地拟合了PEF处理下植物乳杆菌失活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2.
辽宁省朝阳地区八种小杂粮中必需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辽宁省朝阳地区较为常见的八种小杂粮(玉米、黏米、高粱米、红豆、豇豆、苏立豆、燕麦和荞麦)中铁、锌、铜、锰、硒、钼、钴、铬、镍九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朝阳地区杂粮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半微量元素铁及微量元素锌、锰含量相对较高,同种样品中不同微量元素的差异较大;杂粮中豆类的钼、钴含量最为丰富,显著高于米类和麦类杂粮(P0.05),麦类杂粮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锰元素。该结果可为杂粮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加工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人们合理膳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分段间歇微波耦合热风干燥红枣最佳工艺,分析不同预处理对红枣品质的影响。该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出最佳干燥工艺为:第一段间歇比为4、水分转换点为1g/g、第二段间歇比为6。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为625.27 min,能耗为5 128 kJ,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419 mg/(100g),经验证,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基于最佳工艺,探究热烫、油酸乙酯结合预冻和高压二氧化碳3种预处理方式对红枣干燥速率、单位耗能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油酸乙酯结合预冻处理组干燥时间最短(P0.05)、能耗最低(P0.05);高压二氧化碳处理组干燥后维生素C、总酮、总酚质量分数,抗氧化能力均最高(P0.05);热烫预处理组褐变程度最低(P0.05),组间色泽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证实,高压二氧化碳联合分段间歇微波耦合热风干燥是一种高效干燥技术,能保证红枣的营养品质,研究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4.
两种不同晾房中无核白葡萄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晾房(塑料膜晾房与纱网晾房)中无核白葡萄晾干的干燥曲线和有效扩散系数,并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采用自动记录仪测定了晾房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以及内外空气温度,同时测定了葡萄的干燥速度,并将10个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拟合比较。结果表明:塑料膜晾房具有较快的干燥速度和能够使葡萄获得较大的水分迁移的有效扩散系数;Wang-Singh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葡萄晾房干燥过程。上述结果对于葡萄晾房优化设计,缩短葡萄干燥周期,提高葡萄干燥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以农产品加工学为例,探讨通过“授-协-放”三步教学法为本科生在日常必修课程中积累科研创新基础,协同后期科创训练计划,实现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该法多梯度、递进式地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自驱力,挖掘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表明,该法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