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黄瓜和瓠瓜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株瓠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不大,分别为21.8233U、22.1663U、21.4573U和17.587U。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较大,分别为23.907U、22.0983U、35.736U和34.5323U。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0.21830U~39.82230U,其变化依次为:西瓜>黄瓜>瓠瓜>甜瓜>豇豆>辣椒。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讨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同时测定的优化流程,对HPLC测定方法中的检测波长、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条件进行了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迷迭香酸、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在5~100 mg·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回收率分别为86.4%、85.6%和88.8%。针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Pine")叶片中鼠尾草酸(25 585 mg·kg-1)和鼠尾草酚(11 823 mg·kg-1)含量最高,大叶迷迭香叶片中迷迭香酸含量最高(7 572.67 mg·kg-1)。小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茎中鼠尾草酸含量(1 570.00 mg·kg-1)、鼠尾草酚含量(1 603.33 mg·kg-1)和迷迭香酸含量(1 304.67 mg·kg-1)在4个迷迭香品种中最高。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且高效,可为迷迭香非挥发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同一寄主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相同的,均为 3条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带,迁移率分别为 0.04、0.20和 0.33;而酯酶 (EST)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瓜尖孢镰刀菌都具有 4条POD同工酶酶带,电泳迁移率分别为 0.048、0.190、0.286和0.381,而EST同工酶条带很少,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4.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的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处理番茄盆栽苗,建立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结合菌落形态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结果说明所分离得到的菌株均为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当番茄植株培养至第5d时,4个不同接种浓度处理的番茄植株苗均出现发病症状.采用104 cfu·mL-1处理的番茄植株在第4d发病,但到第8d,...  相似文献   
75.
几种禾本科牧草内生细菌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禾本科牧草植株内生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杂交狼尾草闽牧六号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达26.800×104CFU/g。具体到各个部位,禾本科牧草不同部位内生细菌含量差异也显著。通过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内生菌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64株内生细菌中与MIDI数据库比较相似性指数大于0.500,可确定其菌种名称的有50株,属于19个种,隶属于12个属。以分离到的19种内生菌为样本,以各菌株在各部位出现与否为指标,用类平均法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λ=8.35时,可将19种内生细菌分为4个大类群。从聚类结果显示,内生菌与宿主植株和不同分离部位都存在相关性,与宿主植株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76.
养猪发酵床微生物宏基因组基本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分解猪粪、消除恶臭,将猪粪形成生物菌肥,实现了养猪污染的微生物治理和猪粪的资源化利用,微生物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发酵床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结构等方面系统研究鲜见报道。课题组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组学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微生物发酵床的微生物组研究,揭示不同空间、不同深度、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垫料组成、不同季节发酵床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区系演替规律。本文就相关的宏基因组测序的样本采集、样本处理、测序原理、分析模型、数据统计、结果表述等分析流程和方法进行了归纳,阐明微生物组操作分类单元(OTU)鉴定,物种累积曲线,核心微生物组,种类丰度主成分分析,种类秩-多度曲线,物种组成丰度柱状图、热图、星图等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列举微生物组种类复杂度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种类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冗余分析等实例,为深入研究发酵床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思路和范例。  相似文献   
77.
【研究目的】研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特性,寻找培养过程的异质性指标。【方法】供试菌株为黄瓜尖孢镰刀菌F-H.6.5-030318-J2和花生尖孢镰刀菌F-P.5.0-030710,培养基采用PSA培养基,装液量为100ml/250ml,接菌量从培养7d的平板上打取3个6mm的菌片,培养温度为25±1℃,摇床转速为110r/min,培养10d,观察测定发酵液颜色、OD值、pH值、菌丝干重变化,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生长阶段。【结果】在培养过程中,尖孢镰刀菌发酵液的颜色、OD值、pH值和菌丝干重都会随着培养时间而变化。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来源于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之间在颜色和OD值变化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pH值和菌丝干重变化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来自黄瓜和花生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的生长分为3个阶段:1 ̄2d为适应阶段,3 ̄5d为对数生长阶段,6 ̄10d为稳定阶段。【结论】尖孢镰刀菌在培养过程的色素变异和OD值的变化可作为菌株培养的表征性特征。  相似文献   
78.
解几丁质类芽胞杆菌几丁质酶活性及其次生代谢物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几丁质酶培养基筛选出 FJAT-10038芽胞杆菌,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为11.04 U·mL^-1,说明FJA T-10038芽胞杆菌能够产几丁质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 )的方法分析FJA T-10038发酵液丙酮萃取的成分,初步鉴定出31种化合物。在鉴定出的化合物中,相对含量超过10%的有2种,分别是六氢化-吡咯环[1,2-a ]-吡嗪-1,4-二酮和异丁醚,相对含量分别为44.17%和15.58%;匹配率在90%以上的成分有3种,分别是二叔丁基对甲酚、六氢化-吡咯环[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匹配度分别是90%、97%和93%,相对含量分别是0.43%、44.17%和0.38%;另外还发现一些其他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79.
龙眼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 2 0多年来龙眼遗传学 ,特别是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并对龙眼遗传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0.
为全面了解我国菌草研究情况,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数据库(VIP)2007-2021年收录的菌草研究文献,统计分析文献出版年份、文献被引量、文献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机构、文献作者、研究热点等信息。结果表明:共检索到2007-2021年有效文献441篇,其中期刊论文402篇、硕士论文37篇、博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5-2021年共计322篇,占比80.1%;被引量1 849次,其中高频次被引在2012-2020年期间,达1 668次,占比90.2%。硕士论文发表集中在2015-2019年,累计28篇,占比75.68%。期刊论文共涉及学科17个,分布较多的为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等10个学科,累计425篇,其中农业科学320篇,占比75.29%;涉及研究主题共计19个,累计频次为722次,其中以菌草栽培和食用菌栽培为核心,累计达569次,占比78.81%;主要研究机构为福建农林大学,累计发表期刊论文164篇,占比40.8%,其中依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或共同)发表145篇,占比30.07%,发表硕士论文26篇,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