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82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长蛸体尺与重量性状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蛸体尺和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挑选同批采捕的体重在200 g左右的长蛸95只,测量胴长、胴宽、头长、头宽、漏斗长、漏斗宽、第一、二、三、四腕的长、腕间膜、体积等12个体尺性状,以及体重、净肉重2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胴性状、头性状、漏斗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各腕性状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最大值出现在体重和净肉重之间(0.983),其次为体积与体重之间(0.979)。利用曲线回归建立了体重预测净肉重的最优模型:Wr=0.981Wt0.9843 (R2=0.9706)。  相似文献   
52.

采用人工创伤的方法剪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背部的纵肌带, 然后缝合切口处的体壁, 将其在添加抗生素(100 I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的链霉素)的海水中继续饲养。通过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仿刺参纵肌带再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形态学结果显示, 创伤后0 h, 由于纵肌带的收缩, 断端出现0.5~1 cm的间隙; 创伤15 d, 创伤处出现乳白色絮状组织, 暂命名为肌前组织; 创伤30~45 d, 肌前组织逐渐增厚并将断端肌肉组织连接起来; 创伤60~90 d, 肌前组织已转化成纵肌带, 并且其厚度增至正常纵肌带的1/2; 创伤后110~130 d, 新生纵肌带进一步增粗, 形态上与未创伤处组织没有区别, 只是直径略小一些; 创伤150 d, 再生的纵肌带厚度同正常状态。组织学结果显示, 创伤后15 d, 在损伤处出现结缔组织及单个的肌纤维, 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细长条带, 即肌前组织; 创伤后30~45 d, 肌前组织中肌细胞数量大量增加, 并与体壁间形成一些桥状连接; 创伤后60~90 d, 肌前组织几乎被肌纤维占据, 桥状连接数量增加, 此时肌前组织已转化为肌肉带(纵肌带); 创伤后110~130 d, 新生肌纤维数量大量增加, 和体壁相连的桥状连接数量减少, 创伤150 d, 新生的纵肌带基本达到正常的结构, 桥状连接消失。分析认为仿刺参纵肌带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且新生的肌细胞来源于体壁结缔组织细胞和体腔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53.
<正>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 1929),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称巴蛸、八带鱼、鲅须,也称做章鱼。该种在我国沿海海域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北的海域[1]。长蛸个体大、肉质肥厚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可食用部分约占总体的[2]  相似文献   
54.
魁蚶苗种的潜沙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魁蚶苗种的壳长将其分为6组:0.50cm组、1.00cm组、1.50cm组、2.00cm组、2.50cm组、3.00cm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苗种的潜沙行为及潜沙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魁蚶潜沙行为分为准备期、潜沙期及结束期,其中潜沙期主要包括伸出斧足、竖壳、潜沙3个主要动作;不同规格的魁蚶苗种,其潜沙能力差异明显。壳长为0.50cm的组,潜沙准备时间(8.5min)、潜沙时间最长(24min),潜沙率最低(10%);壳长为1.50—3.00cm时,魁蚶的潜沙准备时间和潜沙时间明显缩短,潜沙率提升至90%以上;壳长为1.50cm组的魁蚶完成潜沙的时间最短,在10min之内能够完成潜沙过程。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在螺旋藻添加的质量分数为12%时,饲料脂肪水平(5.36%、7.74%、10.52%、12.85%和15.45%均为质量分数)对红白锦鲤Ornmmental carp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5 g±0.19 g)体色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饲养10尾锦鲤,表观饱食投喂60 d。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52%时,试验鱼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体表红质的a*值最高;试验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饲料脂肪水平对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免疫指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上述研究说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螺旋藻时,锦鲤着色效果最好时的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10.52%,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不会持续提高锦鲤对螺旋藻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6.
以裙带菜凝集素(Undaria pinnatifida Lectin)作为免疫增强剂,来研究其对鲫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用裙带菜凝集素对鲫(Camssius auratus)进行投喂和灌喂,9d后测定鲫血清的血凝活性、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提高。其中投喂裙带菜凝集素组比投喂对照组依次提高2.0倍,3.1倍,1.2倍,1.7倍;灌喂裙带菜凝集素组比灌喂对照组依次提高4.0倍,3.2倍,1.9倍,1.6倍。这说明凝集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血凝活力、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来:凝集素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激活鲫的免疫系统,对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生态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有关于萱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温度、光照、盐度、营养液及抗生素等生态因子均会对萱藻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和光照变化对萱藻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明显。萱藻配子体阶段的适宜温度较低,为6~12℃,而孢子体阶段在5~23℃范围内均可生长,生长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萱藻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强度也有所不同,萱藻配子体阶段的最适光照范围为36~54μmol·m-2·s-1,较低光强6~30μmol·m-2·s-1是萱藻孢子体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而高光强54μmol·m-2·s-1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盐度、pH对萱藻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萱藻生长;不同营养盐、维生素及抗生素对萱藻的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不同,在萱藻不同的生长阶段,应根据生长状况及时给予适宜浓度的营养盐或药物添加剂以促进萱藻生长。  相似文献   
58.
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刺参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池塘不同水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参数的研究,分析养水机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水质调控方式池塘,初级生产力年均值、P/R值均以养水机池塘最高,微孔曝气池塘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最低。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纳潮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分别为(6.22±0.54)、(5.37±0.60)、(4.69±0.53) gO_2/(m~2·d)。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养水机池塘30~50 cm水层和50~100cm水层初级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而微孔曝气池塘和自然纳潮池塘这两水层之间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且养水机池塘50~100 cm的水层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微孔曝气和自然纳潮池塘。研究表明,养水机能显著提高刺参池塘50 cm以下水层的初级生产力,缩小上层和下层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池塘水体总初级生产力,为刺参饵料和池塘物质快速循环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9.
60.
热带淡水观赏鱼蓝曼龙已经成为水族观赏生物中的主力军,从亲鱼选择、饲养条件、繁殖过程、孵化过程、仔稚鱼培育等方面介绍了蓝曼龙的繁育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