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82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限制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繁殖地和栖息地,温度、pH以及盐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限制因子。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二氧化碳(CO2)过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性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海水温度和表层CO2分压(pCO2)的急剧升高,改变了海水pH以及盐度的动态平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对近岸海洋渔业发展以及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海水pH以及海水盐度变化三个方面,综述了海洋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种群迁徙等方面对海洋环境限制因子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2.
《饲料工业》2017,(14):25-28
试验以基础配方相同的粉状饲料和颗粒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41±0.01)g的刺参50 d。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0%的壳寡糖(chitosan-oligosaccharides,COS),配制3种试验饲料,分别为粉状料对照组、COS粉状料组和COS颗粒料组,研究壳寡糖对刺参生长性能和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在生长性能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刺参末重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是:COS粉状料组对照粉状料组COS颗粒料组;COS颗粒料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COS粉状料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比较表明,壳寡糖粉状料更适合在养殖中推广,或者将壳寡糖颗粒饲料作为辅助补充应用于养殖中。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大连两个海区海带相关可培养细菌群落,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分别自登沙河湾和正明寺海带养殖区采集健康海带孢子体和海水,采用2216E涂布平板法,共分离出240株细菌,对所有菌株进行PCR和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120条海带相关序列归属为4个门、5个纲、8个目、15个科、19个属、42个种;120条海水序列属于4个门、6个纲、10个目、18个科、26个属,46个种。在门水平,海带相关和海水细菌群落均可分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门。在属水平,海带相关优势属为嗜冷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副球菌属和Salinibacterium;海水相关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动球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弧菌属。只从海带分离出的细菌属于微杆菌属、微小杆菌属、黄杆菌属、短小杆菌属、肠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原小单孢菌属。Srensen指数表明,两个海区海带细菌群落有一定差异,不同海区海水及同一海区海带与海水细菌群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 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0.8047,n=15)。  相似文献   
65.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66.
以2龄普通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外套膜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外套膜特征,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左壳外套膜游离端上的黑色条斑普遍多于右壳,普通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多,而"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少。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均不含色素颗粒,取自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缘膜突起外表皮和感觉突起表皮细胞的顶端胞质分布有大量棕褐色色素颗粒,无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仅个别感觉突起可观察到有少量色素颗粒分布,外套膜其余部位在组织结构上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推测,虾夷扇贝感觉突起以及缘膜突起与贝壳色素富集存在密切关系,这可为虾夷扇贝不同壳色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饲料中添加白藜芦醇对血鹦鹉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白藜芦醇对血鹦鹉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水平白藜芦醇的饲料(0、40、80、120、160、200 mg/kg)饲喂体质量为(11.60±0.80)g的血鹦鹉14 d。试验设6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鱼,分别于第7天和第14天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饲喂7 d时,120 mg/kg组试验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饲喂14 d时,40、80 mg/kg组试验鱼CAT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LZM、ALT、AST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白藜芦醇可提高血鹦鹉肝脏抗氧化能力,减轻肝损伤,提高溶菌酶活力,建议添加量为120 mg/kg,连续喂食7 d。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几种生态因子对成体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存活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了海水盐度、温度、p H、干露和淡水浸泡对体质量为(108.8±18.9)g的偏顶蛤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偏顶蛤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较广,其生存盐度范围为20~45,适宜盐度为25~35;其适宜温度范围为5~23℃,27℃可能是其高温耐受能力上限;其生存p H范围为4~10,适宜p H为6~9;干露和淡水浸泡对偏顶蛤存活有显著影响(P0.05);在空气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其存活率与干露时长和高温均呈负相关,15℃组和20℃组偏顶蛤开始死亡的时间均为48 h,25℃组在36 h开始出现死亡;淡水浸泡过程中投饵将显著增加偏顶蛤的死亡率,偏顶蛤100%存活的时长为24 h。本研究结果可为确定偏顶蛤最佳储运时间和耐淡水浸泡能力,以及偏顶蛤的增养殖及其种质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9.
采用原核表达方法高效表达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防御素db-1基因,并获得该基因的重组表达产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红鳍东方鲀防御素db-1基因成熟肽编码序列,将其连入pET32a+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 DB-1,然后将其转入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蛋白,并利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该蛋白,最后以Anti-Mus defensin Beta2抗体为探针的Elisa反应鉴定该蛋白。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db-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纯化得到了这种重组防御素融合蛋白。本研究中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获取重组防御素蛋白的方法,可为其应用和生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环境中Cu(Ⅱ)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5月龄和15月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dius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对Cu(Ⅱ)浓度的限定值设置试验浓度,测定中间球海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壳中Cu(Ⅱ)蓄积量。结果表明: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死亡率明显增加,Cu(Ⅱ)对中间球海胆的24 h LC50为0.247 mg/L;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Cu(Ⅱ)对SOD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u(Ⅱ)对各浓度组内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30 d时各浓度组CAT活性均降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升高趋势,30 d时各浓度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内Cu(Ⅱ)对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各浓度组内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中间球海胆壳对Cu(Ⅱ)的蓄积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Cu(Ⅱ)对海胆的生理影响研究及利用海洋生物方法检测海洋中Cu(Ⅱ)污染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