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2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水稻与蚕桑插花种植是江苏沿海一带较为普遍的耕作方式,水稻用药防病治虫与家蚕安全始终是一对矛盾。尤其是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用药次数多,家蚕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农户因养蚕而放弃防治,造成水稻毁苗绝收;也有的农户在水稻用药时不慎造成家蚕中毒死亡,损失很大。如  相似文献   
32.
以1994年土壤肥力为基础,开展定位定量施肥,通过采取不同施肥措施,探索土壤肥力的变化、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水稻抗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多年来通过对水稻抗纹枯病的筛选 ,没有发现免疫品种 ,但筛选鉴定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品种。本文就水稻抗纹枯病的机制、抗性遗传及生物工程育种进行了综述 ,对今后水稻抗纹枯病基因工程等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34.
根据Banerjees等(1992)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外壳蛋白(CP)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体系,研究了孵育时间、CP浓度对跨膜运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WMV-CP和BaYMV-CP可分别快速进入离体的小麦与大麦叶绿体中,其跨膜运输所需的孵育时间均最低为5min,孵育时间超过15min后进入叶绿体中CP的量不受影响;加入跨膜体系中CP的浓度与跨膜后进入叶绿体的CP浓度呈正相关,能够实现跨膜的最低CWMV-CP和BaYMV-CP浓度分别为4.2和37.8μg.mL-1。  相似文献   
35.
[目的]明确离体条件下水稻条纹病毒(RSV)外壳蛋白(CP)能否进入叶绿体,为研究RSV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的方法提取获得水稻和小麦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进行RSV-CP的叶绿体跨膜运输试验,同时研究孵育时间、病毒浓度等对RSV-CP在水稻叶绿体中离体跨膜运输的影响.[结果]在离体条件下5min,RSV-CP即可进入RSV寄主植物水稻、小麦的叶绿体内,其离体跨膜运输的基本条件为RSV浓度58.1 μg/mL、孵育时间15 min.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进入叶绿体中的CP量有所增加;反应体系中RSV浓度加大,进入叶绿体中的RSV-CP量随之增加.[结论]离体条件下RSV-CP可进入寄主植物水稻、小麦的叶绿体中,病毒外壳蛋白进入叶绿体可能是其诱发花叶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6.
 采用单雌产卵法获得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分离物,提取灰飞虱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21个RSV分离物的包含外壳蛋白(cp)基因在内的约1 000 bp左右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参试分离物的cp由96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22个氨基酸。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灰飞虱来源的RSV-cp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6.0%~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32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RSV-cp较为保守,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地缘相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分成中国云南、中国沿海和日本3个地理种群;其次与寄主相关,在同一地理种群中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2个寄主种群。  相似文献   
37.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38.
任春梅  杨柳  缪倩  陆芳  顾雪  程兆榜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454-2460
[目的]明确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及其田间合理布局提供指导,也为玉米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个市(县)的疑似小斑病玉米叶片进行单孢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基于rDNA-ITS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选用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Mo17、B73、丹340、罗31、掖478、齐319、昌7-2和掖107),采用喷雾接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分别从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地各分离到1株菌株,依次标记为DT、RD、FX和DH,形态学观察发现分离菌株存在类似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以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550 bp左右的预期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小斑病菌多个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7%;结合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的江苏分离株.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分离株(DT)独立一枝,说明其来源较特殊.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来自东台的菌株(DT)致病力最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菌株上的抗感性差异较大,对玉米小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有齐319和Mo17.[结论]可选用东台菌株(DT)作为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的接种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可挖掘齐319和Mo17的抗病基因,为玉米小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39.
为探索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野生型Col–0和酪氨酸降解途径缺陷突变体sscd1为试验材料,分析5种浓度(0、0.1、0.5、1.0、2.0mmol/L)外源苯丙氨酸处理后花青素的积累和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酪氨酸降解途径受阻是否影响苯丙氨酸诱导花青素的积累。结果发现:外源添加不同浓度苯丙氨酸能提高拟南芥幼苗花青素的含量,而且花青素的含量随着苯丙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苯丙氨酸处理后,sscd1突变体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增多,同时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如PAL、CHI、CHS、DFR、LDOX、UF3GT的表达水平在sscd1突变体中都显著上调,表明SSCD1基因突变会阻断酸酪氨酸降解,增加苯丙氨酸诱导花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40.
5个苎麻品种经秋水仙碱处理后,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对照株相比,变异株子叶肥厚,色深绿,叶表皮毛明显增多、变粗,幼叶表面气孔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正常株2n=2x=28,变异株为2n=4x=56,甚至出现2n=8x=112的重复加倍现象本研究探讨了苎麻诱变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分裂动态有丝分裂指数,确定了分裂盛期。同时还比较了各种诱变方法及其效果。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就秋水仙碱对苎麻诱变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鉴定,为苎麻多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