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图见彩中插2)属软体动物、瓣鳃纲、列齿目、蚶科。壳小,长卵圆形,两壳相等,壳表面凸,壳质坚厚,壳高与壳宽略相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两壳顶相距甚近。栖息于潮间带泥沙质海底,壳被橄榄色外皮,分布于菲律  相似文献   
12.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乐清泥蚶养殖群体为育种基础群,经过2代连续选育获得了泥蚶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对比试验发现其在壳长、壳高、壳宽、总体质量等性状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优势。为了研究快速生长品系的遗传结构并筛查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泥蚶快速生长品系和对照组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检测。采用40对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在64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180条带谱,扩增位点总多态性比例达85.6%。从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来看,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对照组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0224)和基因流Nm(22.2811)数据显示,两群体间遗传变异很小,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动。通过比对AFLP指纹图谱的位点差异,在2180条扩增带中共筛选出了7个显著性差异位点,其中2个位点只在选育品系中出现,2个位点在选育品系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有3个位点在对照组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选育品系(P<0.05)。据此初步确定这些位点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3.
用灭活浓度为108CFU/ml的副溶血弧菌悬液,加入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或弗氏不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免疫健康海兰蛋鸡,每10d加强免疫1次,第3次加强免疫后1周开始收集鸡蛋。鸡蛋在除去蛋白后用蒸馏水漂洗得到纯卵黄液,应用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法制备粗体的卵黄抗体,再应用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柱进一步纯化,所得样品经SDS-PAGE电泳检测,证实获得精制抗副溶血弧菌卵黄抗体。  相似文献   
14.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5.
4个群体文蛤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建立的高重复性RAPD优化体系,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4个不同地理群体(广西文蛤Gh、白壳文蛤Gb、山东文蛤S、江苏文蛤J)的个体进行RAPD分析,获得了较好的重复性条带。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个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显示:Gb群体有11条特征带,Gh群体有2条,这些特征性RAPD扩增带可以作为这两个群体的RAPD分子标记;J群体和S群体没有明显特征带,可能预示这两个群体间遗传渐渗导致种质资源趋向同质化;Gh、S、J群体多态比例差别不大,为61.54%-62.86%,而Gb群体仅为33.33%。采用修正后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方程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Gh、S、J群体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189、0.195、0.200、Gb群体仅为0.115。研究结果表明,文蛤不同群体的遗传地理分化明显,Gh、S、J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G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预示该群体分布范围较小、群体数量不大,应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Gh与Gb群体为同一栖息地,除壳色和壳形态差异外,遗传多态性差距悬殊,已超出种内变异范围,二者是否为不同种或具生殖隔离的地理亚种,还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两种壳色文蛤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获得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群体,以经过7年群体选育的F_4代黑斑文蛤和红色文蛤为试验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两种文蛤进行了壳长(X_1)、壳高(X_2)、壳宽(X_3)对活体质量(Y)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两种文蛤表型性状差异不大(P0.05),但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壳高和壳宽是决定黑斑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是决定红色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_(黑斑)=-8.308+0.361X_2+0.391X_3,Y_(红色)=-8.389+0.500X_1,回归关系和偏回归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对生产实践中两种文蛤的选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泥蚶生长性状属于数量性状,为了筛选与泥蚶生长性状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150颗选育品系F4泥蚶为对象,利用12个SSR位点进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对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壳高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930),壳长与活体质量次之(0.927);但通径分析显示,对活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壳宽(0.431),壳长次之(0.332),决定系数与以上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应用SSR位点对选育品系F4泥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61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Na)为3~8个,平均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5.083和3.038;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28、0.646和0.594,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SSR位点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获得3个标记与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标记3012-2与壳长、壳宽、壳顶宽显著相关,标记3564与壳高、放射肋宽显著相关,标记2692与壳长显著相关,据此初步确定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本研究旨在为泥蚶的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毛蚶、泥蚶、橄榄蚶的核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蚶、泥蚶、橄榄蚶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蚶、泥蚶、橄榄蚶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38,核型公式分别为20m+12sm+6st,22m+12sm+4st,18m+18sm+2st,染色体臂数(NF)分别为70,72,7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从三种蚶核型不对称性的比较推测泥蚶进化程度最高,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橄榄蚶的进化程度在泥蚶和毛蚶之间,并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毛蚶。  相似文献   
19.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20.
文蛤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8年至2001年就文蛤亲贝能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比自然海区提早近2个月;通过阴干-充气的催产方法,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在水温26-32℃,pH7.8-8.5,盐度15-30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及变态最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附着基质的方法进行采苗及稚贝培育是可行的;文蛤稚贝对干露、海水盐度、温度、pH、氨氮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适应范围:海水盐度9.6-32,水温4-34℃,pH7.0-8.5,在pH=7.9时,能忍受10mg/L的总氨氮浓度。1999年至2001年,共育出1.02-1.75mm(壳长)的文蛤稚贝2.2亿颗,单位面积出苗28.01-44.60万颗/m^2,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