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4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林业   62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58篇
  138篇
综合类   2904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7476篇
畜牧兽医   975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648篇
  2004年   491篇
  2003年   446篇
  2002年   370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84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18篇
  1987年   152篇
  1986年   138篇
  1985年   111篇
  1984年   90篇
  1983年   96篇
  1982年   90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78篇
  1979年   45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50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7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12.
阐述了灌阳县"稻—灯—鱼"种养模式的示范效果以及经济、生态效益,并从水稻品种选择、育秧、开沟起垄、水肥管理、稻—灯—鱼的协调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相应的配套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了解乐清湾斑鰶的繁殖习性,实现斑鰶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于2018年在浙南乐清湾斑鰶繁殖季节捕捞产卵亲鱼,采用湿法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育苗试验。人工繁育时海水水温16.3~20.1℃,比重1.017~1.019。育苗饵料系列为轮虫-丰年虫幼体-配合饲料。海上人工授精共获得发育出现胚体的斑鰶受精卵1 998 g,每千克受精卵约53.7万粒。人工授精单日的次日浮卵率最高为13.4%,单日的每千克鱼次日浮卵量最高为15.2 g。2018年共育出平均全长为4.97 cm的斑鰶苗28.16万尾,育苗成活率约为31%。  相似文献   
14.
2017年6—10月,对大渡河重口裂腹鱼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成熟鱼卵呈卵圆形,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约3.5 mm,淡黄色或橘黄色,弱黏性的沉性卵。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在水温16~18℃的情况下,受精卵经历134 h左右孵出仔鱼,出膜仔鱼平均全长9.8 mm。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的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2年中RFC和RC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能够维持稳定,平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RF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29.98%、19.70%、484%、3.99%和5.74%,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年中RFC、RC处理的茎、叶和穗的干物质平均积累量与CK处理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较RF处理均显著增加。RFC、RC和CK处理水稻茎和叶在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RF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6.23%、50.66%和54.15%,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慢于RF处理,并且维持叶面积指数在较高水平,平均增幅为41.38%、38.35%和38.23%。2年中RFC、RC和CK处理较RF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其中群体生长速率增幅分别为77.94%、70.29%和7669%,净同化率为40.07%、39.47%和38.87%,光合势为38.39%、35.49%和35.94%,进而为稻穗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利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的提高,进而保证水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传统农业的深入理解无疑有助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稻渔共生产业作为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切入,简要介绍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实施及意义,并以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深刻分析其传衍数千年的科学机制,讨论了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于20世纪60年年代初期兴起并不断强化的石油农业则可能存在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简化、农用化学品依赖、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这些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生的不对等的利益竞争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政府政策激励以及来自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从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中国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衍生、演变形成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稻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独具优势。研究表明,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关注现阶段稻渔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模式选用、景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布设、种养协调、肥力调控、产品营销等技术细节问题并加以用心对待、科学掌握。因此提出,未来稻渔共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农艺机械化、投施精准化、农事省力化等新挑战,并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等聚焦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以1.0×106CFU·m L~(-1)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浸浴感染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于第0、第4、第8、第16、第24、第36、第48、第60、第72小时剖杀取样,研究病理损伤及病原菌的体内动态分布。结果显示,皮肤肌肉、鳃、肠道出现病变最早,其中皮肤肌肉损伤最严重。第16小时表皮变性、坏死,鳃上皮肿胀,肠绒毛水肿;第24~第48小时表皮坏死、脱落,真皮严重出血,肌纤维变性、坏死,鳃出血,上皮局部坏死,肠上皮变性与灶性坏死;第48~第72小时皮肤肌肉坏死更严重,形成溃疡灶,鳃灶性坏死。肾、肝、脾与心36 h后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变性和灶性坏死。q PCR检测发现,第4小时即在鳃、肠、皮肤肌肉检出病菌,细菌含量分别为1.3×102CFU·mg~(-1)、2.6×102CFU·mg~(-1)、4.7×102CFU·mg~(-1);鳃与皮肤肌肉中菌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第72小时皮肤肌肉中菌量达到4.5×107CFU·mg~(-1);第24小时后相继在肾、肝、脾、心检出病菌,菌量介于1.9×10~4.7×102CFU·mg~(-1)之间。结果表明皮肤、鳃和肠道是病菌的入侵位点,并在体内多组织、器官分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酶消化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肝组织分离和培养条件,获得鲤鱼肝原代细胞培养的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首先,结合细胞数量和台盼蓝染色所得的细胞存活率,比较了胰蛋白酶消化鲤鱼肝组织的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肝组织用0.25%(m/V)胰蛋白酶在25℃消化40 min时细胞分离效果最好。其次,经酶消化得到的肝原代细胞粗制液,设置4种不同的细胞纯化和培养条件:1)将细胞直接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FBS)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2)以10%鲤鱼血清取代培养基中的胚牛血清重悬细胞并培养;3)将细胞经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4)细胞经Percoll纯化后,重悬于含10%鲤鱼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进而通过HE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经Percoll纯化后,肝细胞纯度显著提高;采用MTS/PMS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鲤鱼血清代替胚牛血清培养细胞,肝细胞活力显著提高。本研究将为建立稳定的毒理学肝原代细胞实验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射流式鱼泵输送草鱼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射流式鱼泵输送草鱼的性能及其损伤因素,文章设计了一台喉管直径为60 mm的射流式鱼泵,开展了草鱼输送实验,并采用高速摄影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射流式鱼泵在扬程2.24m时最高草鱼输送能力达918 kg·h~(-1),其所需水功率为2.83 k W。进一步的检测表明,部分实验鱼有鳞片脱落的情况,但未出现游泳异常,解剖后也未发现内脏受损等情况;实验鱼在过泵后呼吸频率及部分血液指标存在明显变化,但在24 h内基本可以恢复。数值模拟和高速摄影方法分析得出,剪切层是造成实验鱼泵内鳞片脱落的主要原因,撞击伤是由内流偏转诱导实验鱼撞击泵内壁面产生的,包含压力梯度在内的水力因素都可能使实验鱼产生应激反应。但由于鱼类在泵内时间极短,上述因素都不会致实验鱼死亡。  相似文献   
20.
汪金涛  高峰  雷林 《海洋渔业》2014,(2):131-137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2009年我国远洋船队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月份、经度、纬度)及遥感获得的表温、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海面高度资料,利用反向传播(EBP)神经网络建立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神经网络解释图(neural interpretation diagram)、自变量相关(independent variable relevance)、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三种方法解释EBP模型权重,推断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认为,影响中心渔场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表温和纬度,其贡献率分别为28.95%、22.1%和19.68%。利用E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报模型不仅在预报精度上达到要求,而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