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斜带石斑鱼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旨在探讨稳定可靠的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和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肝细胞,细胞悬液于DMEM/F-12、M199和L-15培养液中培养;细胞活力及数量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同时,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的含量,以分析肝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细胞产量达到1.6×108个/g肝重,活细胞数达到95%;L-15培养基细胞生长明显优于DMEM/F-12和M199培养基;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阶段肝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显著降低,ALB和BUN含量显著升高。结果显示,0.25%的胰蛋白酶常温消化法适合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分离,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L-15培养基,肝细胞在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生长代谢旺盛。  相似文献   

2.
采用Percoll法分离、纯化鲫肝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鲫(Carassius auratus)肝细胞,然后将其分成2组,一组不再经过进一步处理(即对照组);另一组再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肝细胞(即实验组),然后将2组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10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组肝细胞的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比较2组肝细胞的存活率;通过HE染色法在光镜下检测肝细胞的纯度;采用MTT比色法测定2组肝细胞的增殖率;收集肝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白蛋白、尿素以及乳酸脱氢酶的水平以检测2组肝细胞功能。结果表明,对照组鲫肝细胞存活率为80.6%,纯度为83.2%;实验组肝细胞存活率和纯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4.2%和95.1%。实验中发现,从开始接种到大部分肝细胞贴壁生长,实验组比对照组肝细胞的增殖明显加快(P<0.05)。白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及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分泌量、尿素合成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为,用Percoll梯度液分离纯化肝细胞,可提高肝实质细胞纯度和活力,适合体外原代培养。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适宜培养草鱼原代肝细胞的培养基,本研究运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CCK-8细胞活力实验,比较研究了DMEM/F12、α-MEM、RPMI-1640、M199和L-15 5种培养基,1μmol/L胰岛素、2 mmol/L谷氨酰胺和10μmol/L氢化可的松3种添加剂以及热灭活血清对草鱼原代肝细胞形态和活力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活力检测观察发现α-MEM、M199和L-15均可以较好地促进草鱼原代肝细胞贴壁以及维持较长活力,其中以L-15为最优;此外,胰岛素的添加有助于细胞活力的维持,而谷氨酰胺和氢化可的松的添加以及血清灭活与否对细胞贴壁和活力维持均无显著性差别。本研究可为草鱼原代肝细胞的培养基选择提供参考,同时为草鱼生理学、环境毒理学研究乃至药物筛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观察鱼类色素细胞生长特征,本研究以橘色双冠丽鱼的尾鳍、鳞片、皮肤组织为材料,在25℃~28℃条件下,分别在胰蛋白酶溶液和胶原酶溶液中消化6 h和12 h,可有效分离出色素细胞团,细胞悬液经气孔尼龙网过滤后,于35%-45%-55% Percoll试剂中梯度分离和收集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采用K-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细胞纯化,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角朊细胞的生长,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TPA)、双抗、bFGF的DMEM培养基进行色素细胞传代培养;运用巴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细胞分离时,黑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45%和35%浓度层之间,黄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35%浓度层上,2种色素细胞均凝聚成絮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黑色素细胞内部含大量黑色素小体,而黄色素细胞内部含喋呤体和类胡萝卜素囊泡;黑色素细胞左旋多巴(L-DOPA)染色呈阳性;取第10代色素细胞进行体色相关基因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 receptor 1, MC1R)、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和牛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or B, EDNRB) PCR检测,显示基因扩增条带特异性强,表明获得的2种色素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建立了橘色双冠丽鱼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为进一步开展鱼类体色细胞分化和体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裸鲤肾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用RPMI 1640培养基对来源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肾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结果显示:培养48 h可见组织块周围有细胞迁出,并形成生长晕;培养一周可形成单层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层细胞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后,传代培养至第四代。实验初步确立青海湖裸鲤肾细胞培养条件为:培养基RPMI 1640,培养温度为27℃,pH值为7.0~7.5,原代培养血清浓度为20%,传代培养的血清浓度为10%,无需通入CO2。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细胞对研究生物的资源保护、功能基因及病害发生机理与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海洋双壳贝类中可以长期存活的组织细胞是有限的。本研究采用植块法启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心脏细胞的原代培养,通过优化培养基的方法,建立了可使其长期存活的原代培养体系。根据组织块迁出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存活时间,确定L-15是3个培养基(L-15,M199,L-15+M199)中最适宜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基础培养基。通过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出栉孔扇贝心脏细胞适宜的添加物组合:L-15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胎牛血清、50 mmol/L牛磺酸和6 mmol/L Ca~(2+)。原代培养产物中以心肌细胞为主要的细胞类型,其中部分心肌细胞在原代培养14 d内可进行节奏性搏动;部分细胞可局部形成心肌束和肌管样结构;心肌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2个月。本研究将为栉孔扇贝基础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著,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 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 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构建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是探讨动物生理代谢规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消化法、组织块法及机械法以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结果表明,采用机械法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细胞分散较为均匀、形态良好,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在28℃进行培养,获得了大量活力较为稳定的脑细胞,为进一步开展体外生理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原代脑细胞的活力可以稳定地保持3 d,超过3 d后,细胞明显退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离培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精巢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 SCs),建立并优化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无菌条件下,取发育至第Ⅲ期的尼罗罗非鱼精巢,PBS清洗后,剪碎精巢组织,0.25%胰蛋白酶消化,用含10%犊牛血清(Newborn bovine serum, NBS)的L-15培养液终止消化,过滤、离心,获得细胞。差速贴壁法获得SCs后,在26℃、无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采用含10% NBS的L-15、M199、F12培养液,含5%、10%、15% NBS的L-15培养液,含1%罗非鱼血清的L-15+10% NBS培养液培养尼罗罗非鱼SCs。各组每2 d取细胞计数,绘制SCs生长曲线;甲基绿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SCs的形态。尼罗罗非鱼SCs培养1~2 d,细胞贴壁;培养3~5 d,细胞完全贴壁并迅速增殖。单个SCs呈不规则多边形,其核位于胞质中央,呈卵圆形,胞质中可见吞噬颗粒和空泡,空泡聚集于支持细胞胞质的两极或散布于核的四周。SCs在L-15培养液中贴壁生长,在F12、M199培养基中较难贴壁。与F12、M199培养液相比,L-15培养液更有助于尼罗罗非鱼SCs生长增殖(P<0.01)。与添加5%和15% NBS相比,在L-15培养基中添加10% NBS更有助于尼罗罗非鱼SCs生长增殖(P<0.05)。与未添加尼罗罗非鱼血清相比,在10% NBS+L-15培养中添加1%尼罗罗非鱼血清,能显著促进SCs生长增殖(P<0.05)。研究表明,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获得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10% NBS+1%罗非鱼血清+L-15培养液培养,能显著促进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17,(8):1-3
试验采用Ⅰ型胶原酶(collagenaseⅠ)消化法分离培养刚出生未哺乳仔兔原代IEC细胞,并进行纯化和鉴定,以及使用LPS诱导构建纯化后的F3代IEC炎症细胞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胶原酶Ⅰ(0.2%)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原代IEC,经纯化和CK-18单克隆抗体鉴定纯度可达95%以上。终浓度1000ng/mL的LPS作用IEC培养体系24h,可使IL-1β、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论:1000ng/mL的LPS诱导家兔IEC细胞24h,可成功构建IEC炎症细胞模型,为研究肠道和IEC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