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在异育银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常会导致池塘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因此,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洪湖碘泡虫18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组特异性引物,通过外引物组和单条内引物组合及条件优化,建立了洪湖碘泡虫单管半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临床应用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只有洪湖碘泡虫扩增为阳性,瓶囊碘泡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及异育银鲫肌肉样品等均为阴性;最低检测灵敏度极限为4.2 copy/μL;对疫区养殖池塘健康异育银鲫的卵巢、肾脏及脾脏组织样品检测发现洪湖碘泡虫阳性率分别为40%、32%和8%,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PCR。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应用于洪湖碘泡虫的早期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牛至精油是从唇形科植物牛至中发现的一种挥发性精油,在食品抗菌防腐保鲜、畜牧养殖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随着管理部门和社会对绿色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及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目前研究基础上对牛至精油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免疫、抗病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牛至精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其弊端日益得到广泛的认识.拮抗菌以其无残留、绿色安全等优点逐渐替代抗生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应用.拮抗菌主要是通过营养或空间竞争,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控制疫病的发生.本文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综述了水产动物病原菌拮抗菌的研究方法、作用机理及当前拮抗菌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NO-2-N)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急性毒性及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Na NO2胁迫浓度,开展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不同时间下团头鲂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O-2-N对体重(20.0±1.0)g团头鲂幼鱼24、48、72、96 h LC50及安全浓度(CS)分别为42.2 mg/L、35.9 mg/L、32.5 mg/L、30.1 mg/L和3.0 mg/L。实验鱼在12.0 mg/L、9.0 mg/L、6.0 mg/L、3.0 mg/L的浓度胁迫下,其血液生化指标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实验组12.0 mg/L、9.0 mg/L在胁迫24 h后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血细胞比容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显著(P0.05)。在胁迫24 h后,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有上升趋势。随着胁迫浓度升高,时间延长,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高铁血红蛋白比率升高,血红蛋白大量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并且72 h后胁迫浓度组6.0 mg/L、9.0 mg/L、12.0 mg/L均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本实验为深入了解NO-2-N对团头鲂的致毒机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养殖环境控制和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鉴定严重危害保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单殖吸虫(Monogenea)种类, 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所发现样品进行准确鉴定和描述。在养殖基地胭脂鱼鳃部所检查到的单殖吸虫形态特征如下: 虫体呈长带状, 前端具有口吸盘; 阴道细长, 交配管呈钩状, 具有中央刺, 卵茄形; 具 2 对中央大钩, 固着器与虫体分界明显, 覆盖有指向前方的几丁质棘。LSU rDNA 序列分析表明该单殖吸虫与美国亚口鱼(Catostomus ardens)寄生的一种伪缪丽虫(Pseudomurraytrema sp.)相似率最高(91.7%, AF382059);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与鳞盘虫科类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位于分支基部。综合形态和分子数据, 本研究所发现寄生于胭脂鱼鳃部的单殖吸虫被鉴定为亚洲伪缪丽虫。本文补充了亚洲伪缪丽虫的形态学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数据, 为进一步研究胭脂鱼寄生亚洲伪缪丽虫的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菌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池塘养殖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中分离筛选出15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拮抗菌,其中菌株S24在平板贴片试验中对供试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具有稳定和较高的拮抗作用。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及分子序列(16S rDNA,gyrB)分析,将菌株S24确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拮抗菌S24和嗜水气单胞菌(菌株43)的共凝集率为(36.0%±4.3%)。共培养试验可见拮抗菌S24能明显抑制嗜水气单胞菌43的增殖;共培养18 h时,嗜水气单胞菌43的细胞数量达到最低。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S24适宜作为潜在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长18.95μm(18.5~19.4μm),宽9.55μm;极囊长6.11μm(5.97~6.26),宽2.98μm(2.38~3.58);尾柄长161.2μm(161.2~167.16),宽3.24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该类放射孢子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540尾初始体重为(10.0±0.5)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29%、4.29%、6.29%、8.29%、10.29%和12.29%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饲养8周后检测鱼体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表皮、肠道中黏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6.29%和8.29%组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12.29%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2.29%、4.29%、6.29%和8.29%组(P0.05),但与10.29%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3)8.29%组鱼体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2.29%组(P0.05);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6.29%组最高,除8.29%组外,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6.29%组最低,显著低于2.29%和12.29%组(P0.05)。4)12.9%组肠道黏蛋白2(Muc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29%组表皮黏蛋白5b(Muc5b)基因表达量与12.29%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病原菌感染试验表明,2.29%和12.29%组死亡率较高,6.29%和8.29%组死亡率较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在6.29%~8.29%时,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病力和表皮黏蛋白Muc5b基因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QseBC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能感应细胞外环境因子信号,在调控细菌毒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QseC在识别和响应宿主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其对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首先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缺失突变株ΔqseC与互补株qseC+,分析了在NE诱导下野生株和突变株的体外毒力因子表达和鱼体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qseC的缺失抑制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降低了NE对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及其对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运动性、脂肪酶与蛋白酶活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实验明确了嗜水气单胞菌QseC能够响应NE,从而调节菌株的毒力,对全面认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并为探索疾病防控新技术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选取1200尾健康的团头鲂,体重为(133.44±2.11)g,随机分成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50.3mg/kg维生素C,以L-抗坏血酸-2-多聚磷酸酯为Vc源),另外3组为试验组,投喂饲料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0mg/kg大黄素、700mg/kgVc、60mg/kg大黄素+700mg/kgVc。连续投喂60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两种热休克蛋白70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V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Vc组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中总蛋白(TP)、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诱导型HSP70 mRNA的基础表达水平,降低了饵料系数、死亡率、血清中皮质醇(COR)、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配伍组虽然血清中TP、LSZ的含量以及肝脏HSP70 mRNA水平显著升高,肝脏MDA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但均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它指标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