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7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524篇
林业   91篇
农学   398篇
基础科学   189篇
  429篇
综合类   2008篇
农作物   212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1373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9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32头体重为(14.96±0.96)kg的健康42日龄"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及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P<0.05),提高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的表观消化率及脂肪酶活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淀粉酶活性(回肠)(P<0.05)。金霉素和中药复方发酵粉对仔猪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和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与对照组相比,金霉素组和中药复方发酵粉组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苯丙氨酸和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600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能提高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夏季绵羊遭受严重热应激现状,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草药组方(藿朴蒲苓散)对夏季育肥羔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00只体重相近、年龄一致的健康育肥公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0%(对照组)、0.5%、1.0%和1.5%藿朴蒲苓散,试验期30 d,试验期间舍内温湿指数平均达79.11。试验末检测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饲喂0.5%藿朴蒲苓散的羊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日饮水量和日采食量在不同组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从生理指标分析,饲喂中草药的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2)0.5%组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钙和磷等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DM消化率较对照组提高7.20%(P < 0.01),而1.0%和1.5%组的消化率较对照组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3) 从血清生化指标上,3个给药组的生长激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0.5%组含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16.90%;且0.5%组的甲状腺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4)从瘤胃发酵参数分析,3个给药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乙酸和丁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分别是对照组的1.19~1.30倍、1.18~1.24倍和1.28~1.43倍。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藿朴蒲苓散有助于缓解育肥羔羊的热应激,添加量以0.5%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3.
应用体外短期发酵法评定牧草及秸秆干物质的消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体外短期发酵法测定了6种牧草和6种秸秆的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用稀释瘤胃液(50mL)培养6种牧草和6种秸秆适宜的样量为0.5g,适宜的培养时间为36h。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消化率与Tilley法测定的消化率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且该法有较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994.
白花草木樨与燕麦混合青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单贮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单贮燕麦(Avena sativa)、70%白花草木樨和30%燕麦混贮、50%白花草木樨和50%燕麦混贮与30%白花草木樨和70%燕麦混贮5个处理组,贮后分别测定其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由此找出白花草木樨和燕麦混合青贮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单贮白花草木樨的pH值...  相似文献   
995.
试验以2株本土O. oeni GF-2、ZX-1和商业菌株VP41为供试菌株,在模拟酒中动态监测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菌株的C2、C4、C6酯酶活性,分析比较不同初始pH值、乙醇浓度、SO2添加量和发酵温度对菌株产酶规律的影响;通过微酿试验探讨供试菌株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 H值条件下,本土O.oeni菌株的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商业菌株VP41,其中ZX-1的最大酯酶活性比VP41的高出约63.42%;乙醇浓度8%时,所有供试菌株均具有最大酯酶活性,且本土O.oeni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在不同SO2添加量影响下,2株本土O.oeni的酯酶累积活性均显著高于VP41(P0.05);18、22℃发酵温度下,GF-2的酯酶活性显著高于菌株VP41(P0.05)。供试菌株的总酯酶活性依次为ZX-1、GF-2、VP41;最佳产酶条件均为乙醇浓度12%、p H值3.6、SO2添加量30 mg/L、发酵温度22℃,其中以ZX-1的酯酶活性累计量最高(620.97m U/m L)。与商业菌株VP41相比,经本土GF-2、ZX-1菌株发酵的酒样具有更浓郁的果香和良好的余香持久性。综合分析,本土与商业O.oeni菌株均可以成功完成苹果酸-乳酸发酵,尤其是ZX-1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酯酶能力,可有效提升霞多丽干白葡萄酒中的果香和花香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强酒体的地域风格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996.
乳酸菌发酵作为果蔬汁的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不仅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还可以转化其中的活性物质,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该研究以湖北杂交枸杞为原料,使用6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前后枸杞果汁理化特性、主要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理想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在枸杞果汁中生长良好,活菌数均能达到10.0 lg CFU/mL以上。发酵后的枸杞果汁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更强,发酵后总酸含量达6.74、6.07g/kg。与未发酵枸杞果汁相比,经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中总酚含量增加了13.76%~28.07%,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乳酸菌发酵后枸杞果汁中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5.80%~161.97%。发酵枸杞果汁的抗氧化活性与发酵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显示经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品质更优,适宜作为开发枸杞高值化绿色加工饮品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997.
沼渣与畜禽粪便混合堆肥发酵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实施了4组不同物料配比(以干质量计)沼渣与畜禽粪便混合物料堆肥试验,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和属性识别法对其发酵效果进行了评价,为沼渣的肥料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T3(沼渣∶猪粪∶鸡粪=5.85∶8.49∶8.19)升温速率最快、高温维持时间最长,所达温度最高,T2(5.85∶7.425∶6.825)次之,T1(7.02∶7.425∶8.19)、T4(7.02∶8.49∶6.825)最差;从pH值、有机质、C/N、NH4+-N、NH4+-N/NO3--N和总养分等化学指标看,T2、T3发酵效果优于T1、T4;堆肥结束后,T1、T2、T3、T4粪大肠菌值分别为1、10-1、10-2、1,发芽指数GI分别为96.72%、103.35%、98.42%、85.13%。上述3种评价方法对T1、T2、T3发酵效果评价一致:较好腐熟,但对T4评价结果分别为较好、基本和极未腐熟。综上所述,由单一指标或单一评价方法评判堆肥腐熟度有局限性。对堆肥发酵效果的评价应综合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对比3种评价方法原理,灰色关联分析法是评价堆肥发酵效果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1株杀线木霉D5菌株的种类,并评价了其孢子悬浮液和发酵液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2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木霉D5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ITS序列登录号:OL661629;TEF序列登录号:ON241311)。浓度为1.0×107 cfu/mL的D5菌株孢子悬浮液和发酵液原液处理2龄幼虫72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为85.20%和86.57%。在温度为20~80℃范围内以及pH为2~10时,发酵液均具有较高杀线活性。  相似文献   
999.
发酵条件对生防细菌B301生长及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生防细菌B301菌株的发酵条件对菌株繁殖及产生拮抗物质水平的影响,研究了发酵时间、温度、pH值、碳源、氮源及通气量对B301的繁殖量及抗菌物质产生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生防细菌B301发酵适宜温度为28℃,在该温度下发酵3 d达到菌体最大数量,抑菌效价在发酵5 d后最高;pH值为7是适宜菌株生长繁殖的酸碱环境,并且在该条件下抑菌物质效价最高,蔗糖、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最适合菌株生长及产生抑菌物质的碳源和氮源;加大通气量能更好地促进B301的繁殖及抑菌物质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00.
产L-精氨酸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coli LGE35 (Thr-,Met-, Kan+)为实验菌株,利用SAS软件中的Plackett- 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株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八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了蔗糖、硫酸铵和酵母粉为影响摇瓶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主要因素.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这三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14.397+1.177 812 X1+0.701 125 X2-1.058 062 X3-1.067 688 X1X1+0.100 5 X1X2-1.244 813 X2X2+0.469 375 X1X3+1.296 25 X2X3-1.873 437 X3X3,并最终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为:蔗糖 71 g/L,硫酸铵31 g/L,酵母粉14 g/L,硫酸镁1 g/L,磷酸氢二钾3 g/L,L-蛋氨酸150 mg/L,L-苏氨酸100 mg/L,卡那霉素50 mg/L,VB1 100 mg/L.与对照相比,在此条件下L-精氨酸产量提高了19.26;,残糖降低了33.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