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0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林业   4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6篇
  112篇
综合类   74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36篇
畜牧兽医   226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组织学方法比较观察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弱毒细胞疫苗与灭活疫苗生殖道黏膜免疫的效果。试验选用5月龄长白×大约克夏二元杂交母猪18头。PRRSV弱毒细胞疫苗和灭活疫苗通过生殖道黏膜免疫接种。结果表明PRRSV弱毒细胞疫苗生殖道黏膜接种组母猪的子宫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较灭活疫苗生殖道黏膜免疫接种组和对照组母猪显著减少(P<0.01);而且子宫黏膜上皮变矮变薄,变得有些不规则。灭活疫苗生殖道黏膜接种组母猪子宫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显示PRRSV弱毒细胞疫苗经生殖道黏膜免疫接种则对生殖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说明PRRSV弱毒细胞疫苗和灭活疫苗经生殖道黏膜免疫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2.
鸭病毒性肝炎鸭胚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Ⅰ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试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天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在室温至少可保存11天,在4℃可保存254天。经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推广应用200000头剂,均安全有效,颇受用户欢迎,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将新城疫病毒(NDV)Colon-30株和减蛋综合征病毒(EDS76AV)-127株分别接种于非免疫鸡胚和鸭胚,制备抗原液。抗原液经甲醛灭活后,与纯化的天然免疫增强剂蜂胶乳化,制成鸡新城疫(ND)-减蛋综合征(EDS76)蜂胶二联灭活疫苗,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测定。对3-6周龄易感雏鸡以2倍使用剂量肌内注射,安全性良好;对1日龄雏鸡接种1个使用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15d生长曲线表明,对雏难 影响。对6周龄雏鸡注射1个使用剂量,每批疫苗免疫10只鸡,免疫后5-32d,鸡血清中EDS76血凝抑制(HI)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为6.5-11.8log2,ND血凝抑制(HI)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为4.8-9.8log2;对ND免疫攻毒试验表明,3批疫苗,每羽份含有的半数保护量(PD50)分别为≥127、≥131和≥127。  相似文献   
24.
采用鸡大肠杆菌多发病型菌株以及地方病型菌株作为制苗用菌种,保证了疫苗既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采用液体通气培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菌数;采用中草药蜂胶作为佐剂不但可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兼具有治疗,保健和促生长作用,另外蜂胶还可以增大抗原表面积,延长抗原在组织的贮存时间,可持久地释放抗原,保证了机体持续产生高效价抗体。  相似文献   
25.
Modern biotechnology promises a number of new applications in animal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Although conventional pig breeding has achieved a high level of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numerous problems have been encountered with animal health and the loss of meat quality. Selection based on phenotypic performance data of individual animals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genes and their relevance within a complex regulatory system. In most cases it is therefore difficult to trace back the genetic origins of clinically important disorders.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pig production will facilitate diagnosi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health by allowing direct genetic manipulation. Attention must be focussed on the phys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rocine genom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genes, DNA-markers, polymorphic DNA-fragments, and their chromosomal assignment will b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and tools for the elucidation of genetic disorders. Especially the detection of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recessive disorders and their elimination from the breeding stock will increase selection accuracy and decrease the generation intervals. But also the rapid and simple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hich is sometime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at present, will improve animal health and welfare. Although the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animals either by DNA-microinjection into zygotes or the use of embryonal stem cells manipulated in vitro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than DNA-based diagnosis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rect manipulation of the porcine genome and genes. Breeding programmes including the use of transgenic livestock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reached a degree of practical feasibility, allowing i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ig breeding in particular and animal production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26.
对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并攻每后,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灭活苗免疫后,牛的CD4^ 显著升高,可能与参与辅助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有关,攻毒后,γδT细胞均显著上升,免疫组在攻毒后3周仍保持在相当的高水平,IL-2Rα阳性细胞在攻毒后高热期也有显著升高,而CD8^ 细胞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7.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概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黏附素、毒素、外膜蛋白 ( OMP)及铁转运系统等。在大肠杆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其发病的过程中 ,这些毒力因子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文章对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及其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 ,为防制大肠杆菌病、研制新型高效的大肠杆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 ,文章还介绍了近年来已相继研制成功的全菌体疫苗、纯化菌毛疫苗、单价或多价基因工程菌毛疫苗以及重组肠毒素双价基因工程苗、OMP亚单位疫苗等。展现了新型疫苗的研制 ,给防制大肠杆菌病带来了新的前景以及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的应用对畜禽其他疾病防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8.
用奶牛乳房炎多联苗 (B)免疫家兔 ,14 d血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效价可达 1∶ 8,2 8d抗体水平明显升高 ,可达 1∶ 32 ,注苗后 35 d攻毒 ,攻毒后 2 d保护率为 93.3% (14 /15 ) ,自然保护率为 2 0 % (1/5 ) ,10 d保护率为 6 6 .6 % (10 /15 ) ,自然保护率为 2 0 % (1/5 ) ;用多联苗 (B)臀部肌肉注射免疫泌乳牛 ,试验期间 4个月内 ,3ml剂量组临床型乳房炎月平均发病率为 11.0 9% ,其对照组为 2 0 .19% ,发病率降低 4 5 .2 9% ,差异极显著 (P<0 .0 1) ;5 m l剂量组月平均发病率为 13.0 1% ,其对照组为 31.36 % ,发病率降低 5 8.5 1% ,差异极显著 (P<0 .0 1) ;3ml剂量组与 5 m l剂量组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P>0 .0 5 ) ;注苗后泌乳牛血清抗体水平可持续 4个月 ,且 30 d时效价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9.
用经过选择的禽多杀巴氏杆菌自然弱毒菌株R1-23菌株制成的鸡霍乱固体培养口服弱毒疫苗,其安全剂量接近于200个免疫剂量。该口服苗两次饮水免疫的最适总剂量为每羽50亿个活菌,最佳间隔时间为48小时。免疫鸡第二次饮苗后第3天即可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率(7/8)。免疫鸡对异型强毒株P1059(8∶A)、P2723(9∶A)和同型强毒株C48-1(5∶A)滴鼻攻击的近期保护率平均为5/10、6/10和9/10。6个月免疫期的平均保护率为76.70%(46/60),一万多羽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2个月的平均保护率为93.10%(27/29),6个月的平均保护率为73.50%(25/34),除对产蛋率有轻度影响(下降1.27%)外,无其它不良反应。野外大面积使用结果表明,该口服苗不但性能稳定,免疫原性优良,而且安全可靠,适用于鸡口服免疫。  相似文献   
30.
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IBRV),反复冻融,差速离心提取病毒,用Triton X-100溶解,超声波处理,制成IBRV TritonX-100亚单位抗原,经SDS-PAGE电泳,其分子量在176kD-53kD之间,其中有6条清晰的蛋白带。该抗原与一定比例的白油-司盘佐剂乳化,接种育成年,经间接ELISA检测,可使接种的育成牛产生高效价的血清抗体(OD492mm=1.57)。2种不同剂量(80mg/头,40mg/头)的IBRV亚单位疫苗接种育成牛,体内抗体效价相差不显著,抗体可在体内持续12周,用IBRV TrionX-100亚单位疫苗2次接种育成牛,其体内抗体效价显著高于用灭活疫苗2次接种育成牛体内的效价。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IBRV多肽制作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抗体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