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11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11篇
园艺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 mycoides SC, the aetiological agent of 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 (CBPP), is considered the most pathogenic of the Mycoplasma species. Its virulence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a coordinated action of various components of an antigen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ynamic surface architecture. The different virulence attributes allow the pathogen to evade the host's immune defence, adhere tightly to the host cell surface, persist and disseminate in the host causing mycoplasmaemia, efficiently import energetically valuable nutrients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and release and simultaneously translocate toxic metabolic pathway products to the host cell where they cause cytotoxic effects that are known to induce inflammatory processes and disease. This strategy enables the mycoplasma to exploit the minimal genetic information in its small genome, not only to fulfil the basic functions for its replication but also to damage host cells in intimate proximity thereby acquiring the necessary bio-molecules, such as amino acids and nucleic acid precursors, for its own biosynthesis and survival.  相似文献   
82.
旨在探究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热不稳定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hermo unstable,EF-Tu)的黏附特性.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EF-Tu序列,设计引物对Tu-F/Tu-R,利用PCR扩增获得MS EF-Tu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E...  相似文献   
83.
应用PAPD方法对鸡败血霉形体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07,OPH-13,OPG-16),对14株鸡败血霉形体(MG)国际标准株和国内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21种条带,其中有3个条带分别为2个菌株所特有,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在150~4500bp之间,所有菌株均有1条共同条带,以OPH-05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最丰富。根据样品DNA所获得的菌株间相似性指数表明,D9603与D9607相似指数最高,S6,K3913和D9604三者相互间相似性指数最低。提示RAPD方法可用于霉形体遗传标记的分析。  相似文献   
84.
应用鸡毒支原体灭活油乳剂苗对蛋鸡进行田间免疫试验,证实该苗安全性和效果良好。免疫后在6个月内能有效抵御支原体野毒的感染。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发病率低29.4%,产蛋率高13.6%,产蛋高峰期延长2—4周,而且药物预防和治疗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5.
对罗斯鸡和 S P F来航鸡用鸡毒支原体强毒攻击时,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 O7 8 血清型菌株 16 小时培养物 02m l/羽皮下注射作人工诱导发病,试验鸡出现明显气囊病变,初步建立了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诱导因子的 M G 野外环境人工发病的动物模型。以此开放模型检测 S P F来航鸡以鸡毒支原体 S6 克隆致弱株 F156 代培养物点眼、滴鼻免疫后 30 日、60 日龄的攻毒保护率,结果保护率分别达 90% (18/20)、84% (42/50),而对照组为 30% (6/20)、50% (15/30),中期免疫效果证明,鸡毒支原体 S6 克隆致弱株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确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集约化牛场常发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同时进行病原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采集有典型咳嗽、流涕症状的牛鼻拭子10份和病死牛肺脏组织1份,用牛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病原培养纯化,对纯化后的分离株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Dienes染色、生化试验及16S rRNA测序和进化分析,通过测定颜色变化单位(CCU)测定分离株生长曲线,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PCR结果显示,10份鼻拭子中检测出7份牛支原体阳性样本,1份病死牛肺脏组织也检测为阳性;在涂有肺脏组织研磨液培养液的PPLO固体培养基上长出针尖状的菌落,纯化后分离株菌落形态为典型的煎蛋状;Dienes染色可见明显的深蓝色中心脐;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不水解明胶、精氨酸、七叶苷,不发酵乳糖、葡萄糖和甘露醇,不分解尿素,可还原氯化三苯基四氮唑;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相似性为99.7%,与国内牛支原体地方流行株XBY01、Ningxia-1、NM2012、Tibet-10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9%;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株在培...  相似文献   
87.
为获得抗牛支原体NM001株单克隆抗体,并评价其特性,以牛支原体分离株NM001作为抗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和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到2株能稳定分泌抗牛支原体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命名为2C5和7G3。其细胞上清的间接ELISA抗体效价分别为6.4×103和1.2×104。经亚型测定,单抗2C5和7G3均属于IgG1类,轻链均是λ型。制备腹水并对单抗进行纯化和特性鉴定,两株单抗的间接ELISA抗体效价分别为1.02×105和4.09×105,且两株单抗与无乳支原体、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绵羊肺炎支原体、牛巴氏杆菌均无交叉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牛支原体全菌蛋白中的相应蛋白。试验表明,单抗2C5和7G3能够与牛支原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为牛支原体血清学检测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8.
新疆某牛场的犊牛出现咳喘、鼻镜干燥、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死亡的症状,通过对患病牛群的发病情况、剖检、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等试验方法进行检查。结果显示:病死牛肺部可见明显出血并且伴有肺部实质性肝变;牛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都为阳性,曼氏杆菌PCR检测为阴性。通过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该牛场为多杀性巴士杆菌和牛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本研究通过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法找到病因,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
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可引起绵羊(Ovis aries)及山羊(Capra hircus)的支原体性肺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本实验在课题组前期完成MO Y98株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PCR等获得了该菌株可能的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优势密码子对hlyA基因进行优化,构建优化后hlyA原核表达质粒pET32a-hlyA;将该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获得了相应的重组菌株,并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并经Ni2+金属螯合柱纯化.克隆了MO hly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T598390),片段大小为375 bp,编码125个氨基酸.优化后密码子适应指数为0.91,目的基因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6 kD,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上清中纯化出的目的蛋白能与一抗发生反应,重组蛋白特异性较好.溶血实验表明,当纯化后蛋白浓度稀释到0.125 μg/mL时,溶解红细胞的能力已经下降.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绵羊肺炎支原体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旨在调查新疆喀什某规模化奶牛场的犊牛死亡原因,并确定病原体.无菌采集3份因肺炎死亡的犊牛肺脏病料样品.采用牛支原体专用液体培养基和1.0%牛支原体琼脂固体筛选培养基从3份病死犊牛肺脏病料中分离得到2株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分别命名为M.bovis-NJ-1和M.bovis-NJ-2.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特异性PCR和oppF测序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2个分离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现典型的"煎蛋状",且Dienes染色特点符合牛支原体菌落着色特征,中心呈深蓝色;PCR能扩增出牛支原体特异的448 bp目的片段;2个分离株的oppF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的同源性分别为96.7%和95.3%.结果表明,引起犊牛发病死亡的病原是牛支原体,本研究为犊牛支原体肺炎的快速诊断和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