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2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875篇
林业   336篇
农学   632篇
基础科学   125篇
  546篇
综合类   3557篇
农作物   428篇
水产渔业   347篇
畜牧兽医   2514篇
园艺   483篇
植物保护   422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713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产气荚膜梭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plc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探针,摸索其最佳反应条件,进行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临床样本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最低检出限度为8.26×101拷贝/μL,在8.26×103~8.26×108拷贝/μ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不与其他致病菌发生交叉反应,组间及组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4%,应用比方法在采集的300份临床样品中检出24份阳性样品,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结果符合率为94.12%。说明试验成功建立了牛产气荚膜梭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这将为牛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2.
试验旨在对猪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trin-specific protease 1,SENP1)基因CDS区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SENP1基因在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PK15细胞后的表达情况。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SENP1基因预测序列(登录号:XM_013997974.2)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和T/A克隆技术对猪SENP1基因CDS区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猪SENP1基因在JEV感染PK15细胞不同时间点(0、12、24、36、48 h)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猪SENP1基因CDS序列全长2 034 bp,共编码67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猪SENP1蛋白序列和山羊、犬、人、牛的相似性分别为94.8%、94.2%、93.9%和93.8%,说明在这些物种中SENP1的保守性较强;猪与犬的SENP1分子亲缘关系较近。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猪SENP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6 825.76,等电点为8.53,体外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53.59,总平均亲水指数为-0.622。SENP1蛋白不含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SENP1蛋白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分别占31.31%、46.68%、16.25%和5.76%。三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猪SENP1蛋白中存在8个α-螺旋区和7个β-转角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猪SENP1基因在JEV感染的PK15细胞中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中在感染后48 h SENP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SENP1基因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3.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UPLC-FLD)同时检测禽蛋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残留。样品经过加速溶剂萃取提取、净化,乙腈饱和的正己烷去脂,设定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33 nm和284 nm,经UPLC-FLD检测分析。FF和FFA添加浓度为定量限(LOQs)、0.5、1.0和2.0倍的最高残留限量(MRL)时,FF的平均回收率为83.1%~96.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3.9%;FFA的平均回收率为84.6%~97.4%,RSD均低于3.4%。FF在禽蛋中检测限(LODs)为4.7~4.9μg·kg~(-1)(S/N≥3),LOQs为10.5~11.7μg·kg~(-1)(S/N≥10);FFA在禽蛋中LODs为1.8~1.9μg·kg~(-1),LOQs为4.3~4.7μg·kg~(-1)。此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批量检测禽蛋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残留。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旨在建立鹌鹑蛋和鸽蛋中甲砜霉素(TAP)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UPLC-FLD)方法。以鹌鹑蛋和鸽蛋为试验材料,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技术提取目标物,以乙腈饱和的正己烷去脂,净化后用UPLC-FLD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鹌鹑蛋和鸽蛋中TAP的添加质量比在定量限(LOQ)至250.0μg/kg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99 2。TAP添加质量比为LOQ、0.5 MRL、1.0 MRL和2.0 MRL时,在鹌鹑蛋和鸽蛋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3.23%~95.72%、84.37%~97.12%,检测限(LOD)分别为3.4μg/kg、3.3μg/kg,LOQ分别为9.9μg/kg、9.7μg/kg。检测方法快速、高效、灵敏度高,为鹌鹑蛋和鸽蛋中TAP残留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不同波长(410、440、450、460和485 nm)蓝光对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滇重楼种苗为试材,测定不同波长蓝光处理3个月后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长指标等。[结果]410和485 nm蓝光处理下滇重楼潜在光合能力和长势较差,440 nm蓝光处理下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最高,全株鲜质量较初始鲜质量增加比例最高,而胞间CO_2浓度(C_i)较低,且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F_v/F_m)低于正常范围,非光化学猝灭参数(NPQ)较低,说明该波长蓝光处理对滇重楼造成光胁迫;440 nm蓝光处理下滇重楼叶绿素a及叶绿素(a+b)含量均最高,叶绿素b含量较高,仅次于450 nm蓝光处理。[结论]440 nm蓝光处理下滇重楼叶片光合能力较强,有利于其鲜质量增加和光合色素含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76.
玉米抽丝期是玉米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转折点,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为此,基于激光诱导荧光光谱(LIF)技术,以抽丝期玉米叶片为研究对象,快速无损地获取植物生理信息的日变化,重点分析玉米叶片蒸腾效应与叶绿素荧光光谱的相关性,并选择706~748nm波段作为敏感光谱波段,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参数的植物叶片蒸腾速率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荧光强度F730研究玉米叶片蒸腾效应最合适;由于气孔导度反映蒸腾效应,且影响CO_2的同化过程,故以气孔导度的信号之一的叶片温度作为模型输入修正;通过对蒸腾速率与叶片温度、叶绿素荧光强度进行回归诊断与全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荧光强度F730和叶片温度的蒸腾速率预测模型,分析了蒸腾速率与二者的相关性,模型复相关系数为R=0.833 4,模型校验结果的相关系数R~2=0.879 8,认为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通过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光谱技术实现了对植物生理信息的无损检测与分析,建立的玉米抽丝期蒸腾速率预测模型可为玉米优质高产的水肥精准化、智能化控制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7.
本试验旨在获得中国美利奴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基因的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对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FGF10 mRNA表达水平与中国美利奴羊毛囊生长发育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CDS,并克隆到zero PCR@TM-Blunt进行测序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绵羊FGF10基因CDS长度为696 bp(序列上传GenBank,获得登录号:MT872422),编码231个氨基酸,与牛和山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存在1个信号肽和1个跨膜结构域,其为分泌通路信号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均表达,在毛囊发育第85天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毛囊发育时期(P<0.05)。本研究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和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F10基因编码区序列具有物种间的保守性,同时FGF10在绵羊毛囊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表达,由此表明,FGF10基因可能在绵羊毛囊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8.
采用灭活的鱼肠道弧菌作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建立了鱼肠道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test,IFAT)、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检测技术。IFAT结果显示阳性信号覆盖整个菌体,明亮,清晰,荧光信号呈长弧形且两端钝圆,与鱼肠道弧菌形状一致。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共10条蛋白带发生免疫反应,其中6条蛋白带结果较清晰,显示出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阴性对照组无条带。IFAT和Western-blotting结果说明所建立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快速的检测出鱼肠道弧菌。  相似文献   
79.
为寻找更长效、无害的化学控蘖剂以减轻田间管理劳动强度,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嫁接成苗为材料,喷施有效成分浓度为0.050%,0.071%和0.125%的氟节胺,于不同时期取样观察控蘖效果,并尝试探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氟节胺减少了叶片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量、抑制了光化学转换,但叶片的热耗散量并无明显变化。进一步测定植株氧化还原状态发现,氟节胺能够快速促进细胞内超氧阴离子(O2.-)积累并延缓或抑制H2O2的转化,从而诱发氧化胁迫。由此可见,氟节胺可能通过抑制叶片光化学转换和热耗散来破坏新生萌蘖的光合性能,进而抑制其萌发生长,而成熟叶片则通过提升自身抗氧化系统活性耐受氟节胺造成的轻度胁迫。在本试验中,各浓度的氟节胺对控制砧木萌蘖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125%的氟节胺控蘖效果相对最佳,且基本不会对砧木和嫁接成苗造成持续伤害,其作为化学控蘖剂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0.
从禽流感病毒A/Chicken/1/2002(H7N1)核酸中扩增了完整HA的基因编码序列,克隆测序后,采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c RNA。用RNA保存液稀释至含量约108Copies/μL。分装后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通过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取平均值作为定值结果;经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标准品的不确定度。此外,采用Taq Man方法,根据禽流感病毒H7亚型的血凝素基因的末端,采用1对引物和2条MGB探针,建立了禽流感病毒H7亚型Taq Man荧光RT-PCR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建立的方法对研制的标准品进行检测,检测限可达10基因拷贝;对新城疫病毒及其他亚型的流感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良好,而且双探针的设计思路更能保证病毒核酸的有效检测,防止漏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