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9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550篇
林业   226篇
农学   1177篇
基础科学   127篇
  888篇
综合类   4840篇
农作物   1157篇
水产渔业   1541篇
畜牧兽医   4144篇
园艺   833篇
植物保护   72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97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613篇
  2018年   416篇
  2017年   649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584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890篇
  2012年   1083篇
  2011年   1037篇
  2010年   884篇
  2009年   798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393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6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21.
以干酪乳杆菌为传递载体,以开发食品级安全的减蛋综合征病毒疫苗为目标,构建了一个温度敏感型自杀型质粒系统p ORZP-UKD。将该质粒电转化到干酪乳杆菌L.casei中,经过2次升温处理和5-氟尿嘧啶抗性筛选,挑选阳性克隆,采用PCR和SDS-PAGE方法进行鉴定。KnobS基因整合到干酪乳酸杆菌基因组内,并实现融合蛋白KnobS的分泌表达。表明得到了一株具有无任何选择性标记、携带有KnobS表达盒元件的基因组整合的重组干酪乳酸杆菌KnobSΔupp L.casei,且整合的外源基因能够随着细菌的复制而进行表达,为减蛋综合征病毒免疫保护性抗原KnobS疫苗的进一步研制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2.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青贮与花生秧配比对奶牛瘤胃中花生秧降解特性的影响。选择4头体重、生理状态、生产性能相近,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含有玉米青贮与花生秧不同配比的全混合日粮(TMR),3种TMR中玉米青贮与花生秧的干物质(DM)配比分别为3.9∶1.0(A组)、1.2∶1.0(B组)、0.4∶1.0(C组)。试验分3期进行,依次进行A、B、C组试验。每期预试15 d,采样期4 d;共57 d。采用尼龙袋瘤胃降解技术测定花生秧在奶牛瘤胃中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72 h瘤胃降解率,并求得目标养分的动态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1)花生秧的DM在瘤胃中有效降解率为56.49%~59.62%,CP为40.45%~47.36%,NDF为33.26%~35.20%,ADF为36.31%~37.45%。2)B组DM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极显著高于A组(P0.01);B、C组的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A组(P0.05)。3)B、C组的NDF快速降解部分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3种TMR对花生秧粗NDF和ADF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花生秧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本试验条件下,玉米青贮与花生秧DM配比为1.2∶1.0时,可有效提高花生秧DM和CP的瘤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123.
阐述了冰淇淋混合料液老化过程的条件控制及混合料在老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经过老化过程,混合料液的黏度显著增加,有助于凝冻过程中的搅打起泡,使冰淇淋产品的质构更加细腻,抗融性和贮藏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02例ACI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D和hs-CRP水平。根据梗死灶大小102例ACI患者分为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D-D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D-D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而中梗死灶组D-D和hs-CRP水平高于小梗死灶组。结论监测血浆D-D和hs-CRP能为ACI的临床诊断、病情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5.
人工抗凋亡蛋白PTD-Bcl-x L能保护多种因素引起的细胞异常凋亡,为了获得高纯度Bcl-x L与PTD(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的融合蛋白,首先采用TRIzol法提取SD大鼠肝脏总RNA,将RNA反转录为c DNA,设计引物以c DNA为模板,PCR扩增Bcl-x L基因,构建p UM19-T-Bcl-x L质粒,并对质粒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其次设计包含PTD序列的Bcl-x L引物,以测序正确的p UM19-T-Bcl-x L质粒为模板,PCR扩增PTD-Bcl-x L序列,将扩增序列克隆入p ET28a载体,构建PTD-Bcl-x L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PTD-Bcl-x L,并对p ET28a-PTD-Bcl-x L载体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将p ET28a-PTD-Bcl-x L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的浓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的可溶性情况,在变性条件下用Ni-NTA琼脂纯化融合蛋白;最后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质谱对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双酶切p UM19-T-Bcl-x L质粒出现约774 bp大小条带,p UM19-T-Bcl-x L质粒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比对序列一致,表明成功构建p UM19-T-Bcl-x L质粒;双酶切p ET28a-PTD-Bcl-x L质粒出现约744 bp大小条带,p ET28a-PTD-Bcl-x L质粒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表明成功构建了p ET28a-PTD-Bcl-x L原核表达载体;在IPTG诱导下p ET28a-Bcl-x L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出36 k Da大小蛋白,最优IPTG诱导浓度为0.1 mmol/L,最佳IPTG诱导时间为6 h;SDS-PAGE电泳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出现在菌液超声后的沉淀里,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Ni-NTA琼脂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和质谱鉴定证明IPTG诱导表达蛋白和纯化的融合蛋白为PTD-Bcl-x L蛋白。纯化得到了PTD-Bc L-x L融合蛋白,推进了PTD-Bcl-x L蛋白在猪、牛等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应用进程。  相似文献   
126.
陆地棉ZF-HD蛋白的全基因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F-HD(Zinc finger-homeodomain)蛋白属于同源异型盒蛋白家族,在动植物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研究陆地棉标准系TM-1基因组中ZF-HD蛋白的数目、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分布、基序、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情况。TM-1中共有35个Gh ZHD蛋白成员,且大部分成员定位到细胞核内;分布在20条染色体和2条Scaffold上,且具有11对直系同源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TM-1基因组中的ZF-HD蛋白大致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间具有类似的基序类型和排列顺序;大部分Gh ZHD基因在胚珠和纤维组织中表达,还有部分基因在根、茎、花、蕾和分生区中表达,在叶和愈伤组织中表达的基因最少。  相似文献   
127.
红素氧还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柳参奎 《草业科学》2016,33(6):1118-1125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红素氧还蛋白(rubredoxin)集中来自严格厌氧菌,包括细菌、古菌和少数微需氧细菌,而植物中该类蛋白相对较少,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作为辅因子或电子供体参与多个生化途径。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是植物中还是微生物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在协助生物抵御氧化胁迫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介绍自然界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分布、结构以及在微生物、植物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希望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试验旨在研究马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蛋白组成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选取12匹5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50~500 kg的健康纯血母马作为试验动物,主要饲喂干牧草,所有马匹饲养和管理条件均相同。将12份样品以每组4份进行混合,分离提取产后第60天马乳中MFGM蛋白,进行高分辨质谱仪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马MFGM组分中共鉴定出310种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生物调节、刺激应答、定位、多细胞生物过程、运输、信号、细胞通讯、发育过程、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过程等;细胞成分主要为胞外区域、膜、囊泡、核仁和线粒体等;分子功能主要为催化活性、蛋白质结合、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结合和小分子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MFGM蛋白主要参与血小板活化通路、内吞、脂肪酸生物合成和Ras信号通路等。马乳MFGM蛋白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图中共包含215种蛋白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马乳MFGM蛋白质组的复杂性,为解析其营养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9.
Sainfoin (Onobrychis viciifolia) is a tanniniferous, leguminous plant that has potentially beneficial effects on protein utilization in ruminants. As ensiling causes protein breakdown and elevated levels of buffer soluble N (BSN), w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of N before and after ensiling sainfoin. Three varieties of sainfoin were either direct‐cut and frozen directly or wilted and frozen before later ensiling in mini‐silos with and without acidification with Promyr (PM; an acidifying commercial mixture of propionic and formic acid) and with or without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Extractable tannins (ET) and protein‐bound tannins (PBT) were measured with an HCl/butanol method in an attempt to correlate tannin levels to N fractions. The sainfoin silages showed good ensi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ad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undegraded protein. The effect of wilting on BSN levels (g/kg N) was dependent on sainfoin variety (P < 0·001). PEG increased and PM decreased the level of BSN in the silages (P < 0·001). PM treatment also produced less non‐protein N and ammonia‐N (P < 0·05) as compared with no additive. Addition of PEG to the silage increased the BSN‐proportion 1·8‐ and 2·6‐fold for both DM stages. A strong tannin‐protein binding effect is, therefore, confirmed in sainfoin. However, correlations between tannin levels (ET and PBT) and BSN were poor in the (non‐PEG) silages, indicating either that the HCl/butanol method is unsuitable for measuring tannin in silages or that qualitative attributes of tannins are more relevant than quantitative. The HCl/butanol method seems therefore not to be useful to predict degradation of protein in sainfoin silages.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以甜高粱秸秆汁为主要的发酵原料,对热带假丝酵母SG-1在15-L罐上产单细胞蛋白(SCP)的分批补料发酵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对分批发酵模式下的菌体代谢过程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接种后菌体快速进入繁殖阶段,但是总糖在12 h处于耗竭状态,使得菌体量和SCP产量过早的在18 h就达到峰值。基于此,在15-L罐上建立了热带假丝酵母SG-1产SCP的分批补料发酵模式。结果表明:菌体代谢因基质的补加而得到进一步的延续,放罐时(42 h)其菌体干重和SCP产量分别达19.86 g/L和9.93 g/L,显著高于分批发酵模式的10.45 g/L和4.70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