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5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813篇
林业   734篇
农学   643篇
基础科学   677篇
  2097篇
综合类   4737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457篇
畜牧兽医   591篇
园艺   174篇
植物保护   41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398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584篇
  2012年   780篇
  2011年   732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Summary

It is some years now since forest decline was a major public concern in Europe and was one of the princip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round whic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were focused.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ly coordinated activities were initia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have continued until now; thes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forestry and to the way in which forestry policies have developed. In shor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had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and is now of immeasurable value in forest policy, with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well established as its guiding principle. This sequence of events is examined here. The extent to which understanding has advanced is remarkable; much has changed. Arguably this period gave the first indic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forests and ecosystems globally are threaten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last 20 years, it is tempting to conclude that we now have an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have made excellent progress. However, some of the recorded ecosystem responses seem anomalous; there are surprises in system responses, e.g., the linkage between sulphur and nitrogen depositions and forest growth. Even more importantly some specific pollutant problems remain and will intensify, and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environmental issue of overwhelming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82.
在我国养猪业面临产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两大瓶颈的情势下,如何使所生产的猪肉食用卫生,所排粪污环境安全,纯天然、无污染、广效低毒、绿色环保的中兽医药学为破解这两大瓶颈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中兽医药技术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以中兽医药为主体的猪只康养技术供给体系,旨在集生产管理"适其天性"、所喂药料"无污染"、治疗药物"纯天然"、预防措施治"未病"、治疗方法"和谐调节"和四季保健"药饲同源"于一体的技术供给体系,从源头上破解这两大难题,从而实现猪只康养,环境安全,猪肉安康,凸显出中兽医药是猪只康养的最佳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83.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296±32.33)kg、带有瘤胃瘘管的肉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肉牛饲喂不含油脂的日粮,处理组肉牛分别饲喂含有5%棕榈油、亚麻油和包被脂肪的日粮。在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干物质、有机物和氮摄入量及干物质、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和亚麻油组(P<0.05),而包被脂肪组与亚麻油组粗脂肪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棕榈油组(P<0.05)。对照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31.94%、32.17%和33.56%(P<0.05),而亚麻油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18.61%、17.10%和19.68%(P<0.05)。包被脂肪组瘤胃不饱和脂肪酸流量较对照组和棕榈油组分别显著提高152.26%和240%(P<0.05)。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瘤胃氨氮浓度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亚麻油组(P<0.05)。结论:包被脂肪降低了脂肪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其对瘤胃饱和脂肪酸流量的影响与亚麻油相似,但棕榈油降低了瘤胃氨氮浓度,不能有效向瘤胃提供不饱和脂肪酸。 [关键词]油脂原料|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对三江源区不同高寒草地植物中6种矿物元素(钾K,钙Ca,钠Na,镁Mg,锌Zn,铁F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中K元素含量为7.314~12.803 g·kg-1之间,Ca元素含量为2.851~6.823 g·kg-1之间,Na元素含量为64.404~185.553 mg·kg-1之间,Mg元素含量为1.272~2.655 g·kg-1之间,Zn元素含量为14.718~51.387 mg·kg-1之间,Fe元素含量为161.056~531.677 mg·kg-1之间;豆科(Leguminosae)植物和杂类草(Forbs)矿物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植物中K元素与Mg元素、Ca元素与Na元素、Ca元素与Zn元素、Na元素与Zn元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a元素与Fe元素、Mg元素与Fe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根据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绵羊日粮矿物元素需求标准,三江源区各草地植物中Na,Zn元素相对缺乏,其它4种元素均能满足放牧藏羊的矿物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8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纤维饲粮对福建黄兔表观消化率、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及盲肠纤维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200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断奶福建黄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4组分别饲喂由添加比例为25%的苜蓿草粉、甜菜渣、燕麦草、大麦糠为纤维饲料原料配制而成的饲粮。试验期为60 d,于试验第54天以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屠宰后测定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二者比值,盲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结果表明:①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不溶性纤维(IDF)、可溶性纤维(SDF)的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大麦糠与燕麦草组(P<0.01)。其中,甜菜渣组不溶性纤维、可溶性纤维的消化率最高,与苜蓿草粉组差异显著(P<0.05)。②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的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大麦糠组(P<0.01),但显著低于燕麦草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大麦糠和燕麦草组(P<0.05),其中甜菜渣组隐窝深度最低。甜菜渣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③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盲肠3种纤维消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麦糠和燕麦草组(P<0.01),其中甜菜渣组的3种酶活均极显著高于苜蓿草粉组(P<0.01)。综上所述,对比4种纤维饲粮,在饲粮配方中添加25%的甜菜渣能提高肉兔的表观消化率与盲肠纤维消化酶活性,并能改善十二指肠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86.
霉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而且以孢子形态随空气、水等媒介进行扩散。对食品原辅料及生产环境均可造成污染,是造成发酵乳变质的主要原因。发酵乳作为保质期较短且需冷链储运、销售的产品,零星的霉菌污染不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部分销售终端及三四线市场冷链运输缺失,造成霉菌生长,发酵乳呈现明显霉斑,导致消费者体验差,给企业品牌造成极坏影响,也影响了食品安全。本文概述了发酵乳中来自原辅料、环境、水中霉菌零星污染来源、验证方法以及相应控制措施,以期为发酵乳中霉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对1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养殖场有出血性症状牦牛的致病性菌进行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为西藏地区牦牛出血性疾病提供治疗依据。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获得疑似菌株,对所得疑似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疑似致病菌株,再对疑似致病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通用引物检测及测序、同源性比对,后经药敏试验得到该疑似致病菌株的敏感药物,最后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其敏感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分离纯化获得6株疑似菌株,经形态学观察试验、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1株具有溶血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S-4。经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S-4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4菌株对恩诺沙星、新霉素、多黏菌素B、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中介敏感,对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氨苄耐受;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株具有致病性,且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多黏菌素B、环丙沙星治疗效果差。本试验获得1株具有致病性的牦牛源表皮葡萄球菌,该致病菌在养殖过程中可使用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8.
刘涛 《猪业科学》2021,38(10):38-41
非洲猪瘟对家庭猪场的生产稳定性带来极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家庭猪场防控非洲猪瘟存在的问题及对关键点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9.
近年,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增加的同时,各种传染性疾病呈现高发趋势。猪传染性疾病发生后,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行动迟缓,生理指标失衡,甚至引发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某些人畜共患病还会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在疫病防控过程中,需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等角度出发,减少养殖环境病原数量,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确保生猪健康生长。该文主要结合一个乡镇的疫病流行特点,分析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防治猪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0.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确立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河流纳污能力量化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流量、流速等数据的缺失或不足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通过DEM生成河网并结合气象等数据计算出河道的流量和流速,模型的这一优势能够很好地解决目标河道水文资料缺乏的问题。以黔南州都匀市清水江为例,通过构建SWAT模型和一维水质模型计算出该河流各个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该河流的水污染总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