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121篇
基础科学   183篇
  191篇
综合类   570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5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细胞色素C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论述了细胞色素C的研究简史和结构性质,探讨了细胞色素C与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生物进化细胞凋亡的关系,并对细胞色素C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2.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克隆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vp1。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受体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诱导5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表达产物大小约为33Ku-40Ku,表达蛋白能与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HPLC纯化后,以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VP1蛋白抗体的ELISA方法,检测猪牛血清样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结果呈正相关,能反映出免疫抗体动态变化,对临床样品口蹄疫病毒血清抗体检测,两种方法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所以以重组VP1蛋白为检测抗原的ELISA方法有望用于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  相似文献   
33.
研究分析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与当前猪FMDV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将VP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豚鼠O型FMD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用ELISA分析其与猪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该重组VP1蛋白(rVP1)只能与部分O型FMDV疫苗血清反应.推测当前使用的不同O型FMDV疫苗毒株在VP1重要中和抗原位点G-H环(134 aa~158 aa)与C末端(200 aa~213 aa)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4.
为了分析玻璃退火过程中永久应力的形成规律以及应力值的大小,基于玻璃永久应力的成因分析,建立了弹性体数值模型,给出了永久应力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根据所建模型,利用ansys软件模拟了玻璃退火过程中结构应力和残余温差应力的形成过程,发现结构应力产生于膨胀系数开始发生变化的温度567℃,停止于膨胀系数稳定时的温度480℃。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出了玻璃中永久应力值的大小:边部压应力1.022MPa,中部张应力0.602MPa。模拟过程比较准确地反应了实际玻璃退火过程中应力的形成过程,根据模拟值求出的应力值大小基本符合玻璃实际应力值情况。  相似文献   
35.
防御素(defensin)是一族具有广谱抗微生物和细胞毒活性的多肽,是天然免疫的重要介质,属内源性抗生素肽(endogenous antibiotic peptides)家族.介绍了动物防御素的分布、结构、表达、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在干旱胁迫下施用生物炭对咖啡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正常水分处理(W1:土壤水分为最大持水量的65%~70%,不施用生物炭;W2:土壤水分为最大持水量的65%~70%,施用相当于烘干土质量5%的生物炭)为对照,设置不同生物炭处理(D1:不施生物炭;D2:施用量为干土质量的5%)下进行持续干旱与复水的盆栽试验,干旱与复水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持续干旱9 d(DL)、持续干旱13 d(DS)、持续干旱9 d+复水后3 d(DL+R)、持续干旱13 d+复水后3 d(DS+R),分析各器官(根、茎、叶)干物质量、NSC组分含量及其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W1)相比,持续干旱9 d时(DL),D1处理咖啡苗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NSC比率分别下降22.5%、21.1%和21.1%,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和NSC比率分别显著提高8.7%和62.8%,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和NSC比率分别显著提高22.0%和28.2%。持续干旱13 d时(DS),D1处理较W1处理的根、茎、叶干质量和总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0.6%、22.2%、34.8%和30.8%,叶的NSC含量和NSC比率分别下降23.7%和16.4%,根的NSC含量和NSC比率分别增加33.8%和57.9%;生物炭处理(D2)较不施生物炭的处理(D1)总干质量增加16.7%,根的NSC含量和茎的NSC比率分别下降18.0%和24.1%,叶的NSC含量和NSC比率分别增加22.8%和15.0%。持续干旱9 d复水后3 d时(DL+R),生物炭处理(D2)对各器官NSC含量恢复作用显著,且与正常水分处理(W1)间无显著差异;干旱13 d复水后3 d时(DS+R),不施生物炭处理(D1)的咖啡苗生长未恢复,而生物炭处理(D2)对咖啡苗恢复作用显著,D2较D1处理的总干质量增加20.3%,叶的NSC含量增加22.7%,根和茎的NSC含量分别下降11.8%和15.3%。可见,施用生物炭是增强咖啡抗旱性和减缓咖啡NSC组分剧烈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7.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法,建立了轻杂物吸风装置的性能试验指标与吸风口形状、吸风口离地高度、吸风口与地面倾角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吸风口形状参数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优化出了最佳工作参数。最后对吸风口进口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供设计各类气力输送装置中吸风口时参考。  相似文献   
38.
Abstract— Simpl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sh assemblag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representative numbers from 12 inland waterways in the northeastern lowlands of Germany between 1992 and 1995. Fish abundance data were pooled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in groups: perch Perca fluviatilis (L.), roach Rutilus rutilus (L.) and other species.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s between fish abundance and type of embankment revealed that perch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umerical dominance in waterways consisting predominately of an artificial shoreline, suggesting that perch may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tructural degradation of watercourses.  相似文献   
39.
探讨了非线性阻尼下无限岩板内张开型裂纹非匀速扩展的瞬态分析问题.在现有断裂动力学问题文献中,一般采用拉氏变换与积分变换方法,得到的回路积分最后还需借助于数值方法求解.作者在断裂动力学基本方程中引入一个非线性阻尼项来考虑能量损耗,采用小参数摄动,得到零级近似动力学方程组,而且自始至终采用解析方法进行计算,获得了问题的零级近似解析解.如果沿裂纹长度上有剪应力作用,采用本文方法也可获得其零级近似解析解.本文方法将有利于改善非线性断裂动力学中应用有限单元法求数值解的收敛性.因而本文为解决这类非线性断裂动力学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0.
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广泛分布在基因组中,并主要以缺失、插入、重复、倒位和易位的形式出现。SV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因剂量,从而导致畜禽的表型变异,甚至引起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新基因组技术的进步,SV在猪基因组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繁殖性状、肉质性状、生长性状、毛色、疾病等。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报道,对SV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在猪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SV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