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6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932篇
林业   455篇
农学   608篇
基础科学   130篇
  533篇
综合类   3842篇
农作物   679篇
水产渔业   662篇
畜牧兽医   4070篇
园艺   516篇
植物保护   42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02篇
  2014年   589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741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612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构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蛋白表面展示系统,本研究通过序列分析,确定猪链球菌的LPxTG蛋白及其信号肽(SP)和胞壁锚定基序(CWA),通过PCR扩增Peno-SP、GFP、CWA的DNA片段并融合,构建强启动子Peno控制表达编码SP-GFP-CWA融合蛋白的DNA片段,将该重组DNA片段连接pSET2载体,获得蛋白表面展示质粒,转化猪链球菌,构建得到以GFP为报告蛋白的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结果显示,利用猪链球菌的10个LPxTG蛋白及其SP和CWA序列,构建了10个含有Peno-SP-GFP-CWA融合片段的重组pSET2表面蛋白展示质粒pSsPSD1至pSsPSD10,分别转化猪链球菌05ZYH33,PCR鉴定显示其中7个转化猪链球菌。采用western blot初步检测其展示蛋白,结果显示,7个转化阳性菌株均能有效表达GFP蛋白,以成熟GFP条带为指标,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外源GFP表面展示水平,分别命名为SsPSD1、SsPSD2、SsPSD4、SsPSD7-SsPSD10,其中SsPSD1、SsPSD4、SsPSD8和SsPSD9表面展示水平相对较好,在猪链球菌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本研究首次尝试建立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为猪链球菌表面递呈外源蛋白或抗原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2.
Rosellinia (Xylariaceae) is a large, cosmopolitan genus comprising over 130 species that have been defined based mainly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sexual morphs. The genus comprises both lignicolous and saprotrophic species that are frequently isolated as endophytes from healthy host plants, and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profiling to achieve a better basis for their classification, a set of strains was selected for a multi-locus phylogeny inferr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 the large subunit (LSU) of the nuclear rDNA, beta-tubulin (TUB2) and 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RNA polymerase II (RPB2). Concurrently, various strains were surveyed for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Metabolite profiling relied on methods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 array and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HPLC-DAD/MS) as well as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after re-fermentation followed by structure elucidation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and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HR-MS). Two new and nine known isopimarane diterpenoid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our mycochemical studies of two selected Dematophora strains and the metabolites were tested for biological activity. In addition, the nematicidal cyclodepsipeptide PF1022 A was purified and identified from a culture of Rosellinia corticium,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is endophyte-derived drug precursor has been identified unambiguously from an ascospore-derived isolate of a Rosellinia species. While the results of this first HPLC profiling were largely inconclusive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s genus-specific chemotaxonomic markers, the phylogeny clearly showed that species featuring a dematophora-like asexual morph were included in a well-defined clade, for which the genus Dematophora is resurrected. Dematophora now comprises all previously known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s in the genus such as D. arcuata, D. bunodes, D. necatrix and D. pepo, while Rosellinia s. str. comprises those species that are known to have a geniculosporium-like or nodulisporium-like asexual morph, or where the asexual morph remains unknown. The extensive morphological studies of L.E. Petrini served as a basis to transfer several further species from Rosellinia to Dematophora,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asexual morphs. However, most species of Rosellinia and allies still need to be recollected in fresh state, cultured, and studied for their morphology and their phylogenetic affinities before the infrageneric relationships can be clarified.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 salisb)连作土壤水浸液对自身幼苗生长的障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置蒸馏水(CK)及正茬、连作2年、连作4年兰州百合根际土壤水浸液各50,100,200,300 mg/mL,共13个处理,以兰州百合种球为受试对象,测定不同条件下兰州百合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中存在的主要自毒物质。【结果】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兰州百合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兰州百合幼苗的生长均存在"低促高抑"现象,且抑制作用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强。随水浸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兰州百合幼苗CAT和SOD活性逐渐升高,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当水浸液质量浓度上升至300 mg/mL时,3个处理中各指标的上升或下降程度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兰州百合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根际土壤中分别鉴定出9,15和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2,3-丁二醇、1,2,3-三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抗氧剂2246等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自毒物质。【结论】兰州百合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根际土壤水浸液质量浓度达到300 mg/mL时,对其幼苗的生长会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连作土壤中存在的自毒物质可以改变兰州百合植株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抑制兰州百合植株的生长,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4.
构建一种基于荧光量子点免疫探针的小麦面粉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检测方法。以EDC为活化剂将CdSe/ZnS半导体荧光量子点与OTA单克隆抗体偶联,制备OTA检测探针并评价其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检测探针在3d保存期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OTA质量浓度为0.1~0.9μg/L时,检测探针的荧光强度与OTA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6 3,检出限为0.017 7μg/L。与国标法对照的结果说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小麦面粉中的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显示,OTA的回收率为96.0%~102.7%,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4.1%,说明准确性良好。可见,OTA的CdSe/ZnS荧光量子点免疫探针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结果稳定,有望应用于小麦面粉中OT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5.
近年来,伴随我国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母畜的受胎率和充分利用优秀种畜的基因,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些技术措施,阐述了对早胜牛这一地方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保种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人工授精技术和低温冷冻保存精液技术在早胜牛上的实践,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培育优质高产肉牛新品种,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早胜牛种公牛采精的全过程以及细管冻精制作要点的详细讲解,低温冷冻保存精液技术,可更经济、可靠地实现家畜品种资源的保护,让优良基因长时间保存使得后续研究需要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46.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抗逆性能、猪肠上皮细胞黏附率及抑菌效果。采用体外法对Ec N进行生长曲线绘制和耐酸、耐胆盐、耐热性能的测定;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了Ec N对该细胞的黏附率以及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的黏附抑制率;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Ec N对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Ec N对高酸、高胆盐和高温环境具有一定耐受能力。2)Ec N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对数期最佳,黏附率达33.96%,显著高于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P0.05)。3)Ec N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黏附抑制率达87.84%。4)Ec N还能上调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水平。结果提示,益生菌Ec N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能够良好地黏附猪肠上皮细胞,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籼型耐高温三系不育系巨风2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常规材料9526为母本,宜陵1B为父本杂交,优选后代与宜陵1A回交而育成的早熟中籼型三系不育系巨风2A,具有耐高温、高异交率、高配合力,所配杂交稻熟色好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2014年8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现场鉴定,2015年通过了湖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48.
商粱七号高粱新杂交种是利用824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自育恢复系商恢六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经过两年新组合观察试验,两年华北夏播生态区高粱预备区域试验,产量均居第二位,2009—2010年参加两年的华北夏播生态区高粱区域试验,产量居该试验的第二位;该杂交种淀粉含量高达74.2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74.19%,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9.
卵巢性生殖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卵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发生或染色体分离异常。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些生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充分地了解个体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中及关键时间点。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早期发生和减数分裂启动的生理过程,介绍生殖细胞的出现、迁移、性别分化和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卵母细胞发生过程将为利用体外发育来源的卵母细胞治疗卵巢性生殖疾病,克服女性不孕、卵巢早衰等重大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0.
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秆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品质和机械化收获,是当前玉米生产和育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研究,对提高品种抗倒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玉米茎秆倒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遗传特征。茎秆倒伏与茎秆自身的强度密切相关。茎秆强度越高,抗倒伏性越强。茎秆强度受茎秆所处的发育阶段、茎秆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及其细胞壁成分等影响。处于分生组织的茎秆细胞分裂旺盛,较易折断,而进入生殖生长后,茎秆表皮、厚壁组织增厚,维管束发育成熟,对茎秆的支撑作用增强。茎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无机物等均可提升茎秆强度。目前,研究者借助高通量表型平台,利用玉米连锁群体和自交系群体,采用各种定位方法,鉴定到一系列影响茎秆形态、强度、细胞壁成分的相关QTL和候选基因。研究表明,基于单倍型的QTL定位方法比基于单个SNP的定位效果好。一致性QTL分析将不同遗传群体的研究整合到一起,能够提高QTL结果的通用性。茎秆强度的遗传基础复杂,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位点间具有加性效应。茎秆成分QTL中的候选基因涉及细胞壁代谢、转录因子、蛋白激酶等。MAIZEWALL是玉米细胞壁相关基因的重要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包含1 156个玉米细胞壁生物学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已鉴定到一系列影响玉米茎秆细胞壁成分、茎秆形态和强度的基因,其功能涉及纤维素合成路径,如纤维素合成酶类、Cobra类、糖基转移酶和核糖转运蛋白类;苯丙烷路径基因,如控制bm1bm5的相关基因;植物激素类,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甾醇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如NAC、MYB;miRNA(ZmmiR528)以及F-box基因(stiff1)等。今后应积极探索不同发育时期玉米茎秆倒伏的力学机制;广泛发展自然群体或育种群体进行遗传分析;采取多种定位策略,提高抗倒伏相关基因鉴定的功效;针对优良等位基因,开发各类分子标记,加强抗倒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将为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机制解析及抗倒伏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