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本草乳炎清散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小鼠棉球肉芽肿试验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观察本草乳炎清散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本草乳炎清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062 5、0.125、0.062 5g/mL,MBC分别为0.125、0.250、0.125g/mL;本草乳炎清散(0.50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83、21.60、24.51mm,均大于20mm,极敏感。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39.74%、36.78%和28.8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低剂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肉芽肿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3.53%、51.69%和35.8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抑制率分别为51.06%、46.81%和34.0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低剂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草乳炎清散对奶牛乳房炎3种主要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并且两种抑制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究葛芩止痢颗粒的抗菌、抗炎、止泻作用,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葛芩止痢颗粒对猪源病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构建大肠埃希菌的腹腔感染模型,观测葛芩止痢颗粒对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构建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检测葛芩止痢颗粒的抗炎作用;构建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检测葛芩止痢颗粒的止泻作用。结果显示:葛芩止痢颗粒对3种常见猪病原菌具有体外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大肠埃希菌MIC=14.37 mg/mL,猪霍乱沙门菌MIC=28.75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MIC=14.37 mg/mL;对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高剂量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中剂量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其对小鼠的保护效率略弱于硫酸多黏菌素组;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分别(8.62±2.18) mg、 34.79%,(7.48±1.93)mg、 43.42%,(6.50±2.20)mg、 50.83%;对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泻也表现出明显的止泻作用,高、中剂量组的止痢效果与盐酸小檗碱的效果基本一致且均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的效果要弱于盐酸小檗碱的止痢效果,但其止痢效果仍然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表明葛芩止痢颗粒具有明显的体外、体内抗菌作用及体内抗炎、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研究萼状粒毛盘菌YM-262胞内、胞外多糖对亚硝基的清除作用、对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胞内、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1.2g·L-1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可达最大,分别为63.21%和52.43%;胞内、胞外多糖均能显著抑制肝匀浆在自氧化和诱导氧化中丙二醛的生成,抑制率分别为32.81%和36.46%;此外,YM-262多糖可抑制.OH所致的氧化损伤,减轻线粒体膜肿胀度,且胞内多糖的抑制率大于胞外多糖;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减少左右耳质量差,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剂量为400mg.kg-1时,抑制率分别为56.68%和51.87%。  相似文献   
104.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酸,人肝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和敛阴止汗等功效,主要用于头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等证[1],为中(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2-4],其中,以白芍的抗炎作用研究引人注[5-9].  相似文献   
105.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其味苦而微辛,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柴胡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和挥发油,此外还含有黄酮、多元醇、脂肪酸、多糖等成分[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病原体、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  相似文献   
106.
杨晓军  高芬  涂院海  宋延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31+14262
[目的]研究黄花铁线莲乙酸乙酯组分的抗炎作用。[方法]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组和黄花铁线莲高、低剂量组(0.08和0.04 g/kg),连续外涂给药7 d,采用二甲苯诱发小鼠耳肿胀法和交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跖肿胀观察抗炎作用。[结果]黄花铁线莲乙酸乙酯组分可以明显抑制二甲苯诱发小鼠耳肿胀和交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跖肿胀。[结论]黄花铁线莲乙酸乙酯组分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7.
探讨大马勃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不同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以及体外抑菌活性,为大马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大马勃各部分提取物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度和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其中大马勃发酵液抗炎镇痛效果最佳,抑制率最高,分别为42.9%和43.69%;同时各种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MIC最小值为3.15mg·mL-1。结果表明大马勃子实体及液体发酵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抑菌作用,本着合理利用资源,走工业化生产道路,可利用发酵代谢产物来代替大马勃子实体的相关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08.
Ghrelin是1999年发现的一种含28个氨基酸残基的脑肠肽,主要由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刺激垂体前叶释放生长激素、增加采食等。该文就Ghrelin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以后Ghrelin应用于抗炎症与免疫调节方面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9.
紫苏籽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抑菌消炎等功效。紫苏籽富含α-亚麻酸,而α-亚麻酸有助于维持免疫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紫苏醛既能抑制促炎因子基因的表达,又可提升动物自身的免疫能力;黄酮及酚酸类等活性物质能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形成,诱导病变细胞凋亡,还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紫苏籽中α-亚麻酸、紫苏醛、异紫苏酮、木犀草素和迷迭香酸等主要抗炎活性成分及抗炎作用,综述了紫苏籽在畜牧生产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紫苏籽在动物肠道菌群、生产性能、免疫功能、肉品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探讨了不同品种紫苏籽间成分含量差异大、部分品种的毒副作用强等问题,旨在为紫苏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柴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柴胡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供药用。柴胡属植物在我国有30多种,很多种都可入药。中国药典收录有2种,柴胡Buplerum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folium WILLD.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柴胡为我国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之为地熏、茈胡。本品嫩者入菜,老者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茸之名,而根名柴胡也以根条粗长,须根少者为佳。《本草纲目》载“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络相火以及头痛、眩晕、目错诸疟,及妇人热入血、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 热”等,近年来,对柴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报道了柴胡有关化学及药理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