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7篇
农学   31篇
  11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植物群落的生态配置为切入点,运用生态学和植被学理论,在调查分析天津海河教育园现有植被重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构建功能稳定、景观独特、生态高效的绿化体系的建议。研究表明,以滨海地区乡土盐生植物为主,突出夏绿阔叶林特征,应是重建园区环境异质性绿化景观的主基调。该研究不仅为园区绿化体系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地区盐渍化土壤绿化体系的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碳纳米材料对高羊茅生长和蚯蚓生理的影响,在草坪土壤基质中添加3种碳纳米材料(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采用赤子爱胜蚓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施加1%和3%碳纳米材料90 d后高羊茅生长、蚯蚓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碳纳米材料对高羊茅的株高、地上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没有显著影响。碳纳米材料均显著抑制了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3%碳纳米管的抑制率达到39.3%;暴露于3%氧化石墨烯,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添加1%氧化石墨烯,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所升高,添加3%碳纳米管和3%石墨烯,CAT活性显著低于1%氧化石墨烯处理。此外,碳纳米材料对蚯蚓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MDA含量并无明显影响。因此,施加一定浓度的碳纳米材料不会影响草坪植物的生长,但其可以诱导蚯蚓体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引起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对土壤动物蚯蚓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3.
从患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溃疡体表处筛选到一株H1B6优势菌株,根据形态观察、16S rDNA检测、生理生化鉴定结果,H1B6菌株与溶藻弧菌最为接近,而在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模型中,H1B6菌株也与溶藻弧菌菌株聚为一支。Biolog微生物鉴定结果显示,H1B6菌株为溶藻弧菌的可能性为98.6%,确定H1B6菌株为溶藻弧菌。斑马鱼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1B6菌株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4.58×10~6 CFU/mL。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丁酸梭菌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将32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丁酸梭菌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以及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试验周期为14 d,期间测定小鼠生长性能。采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8(IL-8)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第7、14天时称重,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的小鼠体重分别提高了5.79%、3.97%,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相比,丁酸梭菌组DAO、TNF-α及IL-8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分别降低了13.81%、29.61%、37.29%|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40%和20%(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调节小鼠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肠道健康状况,且不影响小鼠生长性能。 [关键词] 小鼠|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生长性能|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25.
26.
将生活垃圾堆肥通过筛分的方式分为5个粒径等级,并与土壤混合成为草坪组配基质,研究了不同粒径生活垃圾堆肥组配基质的特征及其对黑麦草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堆肥加入土壤中,可显著地改善组配基质的理化性质,提高肥力,不同组配基质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组配基质能有效地提供养分,促进光合,加速草坪植物生长,改善草坪植物色泽,尤其以基质1和基质2的效果最佳.在整个生长期内,基质1和基质2建植草坪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53.49%和150.77%,地下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222.16%和211.34%;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9.06%和133.02%.  相似文献   
27.
试验旨在表达、纯化猪NLRP6蛋白,并制备鼠抗NLRP6多克隆抗体。根据猪NLRP6全基因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03124236.4)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从pMD-19T-NLRP6重组载体中扩增NLRP6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32a-NLRP6,经抗性筛选阳性菌、双酶切鉴定、PCR及测序分析后,将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对获得的重组融合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经变性、镍柱亲和纯化、复性后得到纯化的融合蛋白,将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克隆大小约为576 bp的NLRP6基因序列,经鉴定重组质粒pET-32a-NLRP6构建正确,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小约34 ku的NLRP6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其与小鼠抗6×His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可溶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6重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约占95%。纯化的NLRP6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出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原性的NLRP6蛋白及其鼠源多克隆抗体,为NLRP6蛋白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8.
黄明  刘逸尘  张亦陈  孙妍  孙金生 《水产学报》2011,35(9):1310-1319
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通过精确调控丝氨酸蛋白酶的活力,在生物体的防御应答等众多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前期克隆的中国明对虾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Fc-Kazal, GenBank注册号为DQ318856)为基础,对其功能结构域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血细胞、鳃和淋巴器官等组织中高水平表达,而在眼柄、神经和肌肉中无表达;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该基因成熟肽区域成功进行了重组表达,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最终得率为0.4 g/L培养液;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复性后的rFc-Kazal对鳗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鲑气单胞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为了更精确地对甲壳动物血细胞进行快速分类和功能分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例,依据其血细胞内具有颗粒结构的特征,与常规显微观察对比,探讨了一种基于图像流式细胞仪的血细胞自动化分类新方法,并测量了体质量为(10±3) g的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对直径1μm微球的吞噬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可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为4个类群。显微镜观察分类基于胞内可见颗粒,但由于缺乏精细的量化标准,批次样品的人工辨识结果波动较大;而图像流式方法以胞内全部颗粒结构为对象,利用高精度检测模块测量,结果更准确、客观,而且通量高、重复性好。测量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及大颗粒细胞占比分别为40.62%±2.65%、36.68%±6.84%、7.80%±1.16%和16.51%±5.60%,依据测量的颗粒特征区分的4个类群界限清晰,缺乏过渡样点,提示各类细胞之间可能没有相互转化。进一步的活体微球吞噬实验证实,中华绒螯蟹的4类血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并以无颗粒细胞为主要吞噬类群;吞噬微球的细胞比例在注射后6 h内呈钟型曲线变化,4 h可达峰值(5.69%±0.44%),表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能高效清除血淋巴中的异物。研究表明,图像流式细胞仪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分类分析和功能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将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甲壳动物血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0.
凡纳滨对虾肠道内产消化酶益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获得具有消化酶活性且安全的益生菌,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初步分离得到576株细菌,对菌株进行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定性及定量测试,筛选出产酶种类多且产酶能力强的菌株11株。对筛选出的11株菌进行了幼虾浸浴实验、药敏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将11株菌的菌悬液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养殖水体中进行浸浴实验,浸浴结束后用鳗弧菌进行刺激,测定不同浸浴组幼虾相关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确定其对幼虾的保护效果。综合消化酶活性、菌株对幼虾的保护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筛选得到4株效果较好的菌株。菌株的16S r 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细菌1号、2号和4号分别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CSAS2-38,GQ284495.1)、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 strain N419,JN400121.1)及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 strain EA26.1,KC758847.1)的相似性均为100%,9号菌株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train PSB-03,FJ866782.1)相似性达到99%,为后续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