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探讨氧化石墨烯(GO)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以高羊茅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法研究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GO(1%、2%、3%)对高羊茅根系生长(根生物量和根体积)及生理(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和3%GO对高羊茅根生物量、根体积具有明显抑制作用;GO的添加提高了根系保护酶活性,增加了丙二醛含量,对高羊茅根系产生氧化胁迫损伤;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着GO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在添加3%GO处理达到最小值。因此,添加比例高于2%的GO对高羊茅根系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汞污染胁迫对蚯蚓体内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汞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为了解土壤汞污染对蚯蚓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Hg暴露浓度水平下(1、2、4、8、16、24、32、50 mg/kg)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应激反应,分析了不同浓度Hg污染水平对蚯蚓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暴露会对蚯蚓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浓度的Hg暴露水平下,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应激反应。总体上看,Hg暴露环境对赤子爱胜蚓SOD和GSH-PX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AT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Hg暴露对蚯蚓体内MDA含量有一定影响,在32和50 mg/kg的较高浓度水平下,赤子爱胜蚓体内MDA含量明显增加,可能是汞胁迫造成了蚯蚓机体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沸石对犬生长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将18只年龄约5月龄的中华田园犬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添加0、3%、5%沸石的饲料.30 d后对犬生长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沸石对犬生长和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3%的沸石能显著提高血清中CAT活性(P<0.05),降低肝脏中MDA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5%的沸石能显著提高肝脏中CAT活性(P<0.05),降低肝脏中MDA含量(P<0.05).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高羊茅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下(25%PEG-6000)施加外源脱落酸(ABA)类似物8'-炔基脱落酸(8′-(C2H)ABA)后,对高羊茅抗旱性的影响。通过对高羊茅生长、相对电导率(REC)、相对含水率(RWC)、丙二醛含量(MDA)、超氧阴离子(O2—)、光合性能、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的测定,初步探讨了8′-(C2H)ABA作用于高羊茅耐干旱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喷施8′-(C2H)ABA和ABA均促进了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的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RWC,同时也提高了高羊茅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降低了REC及MDA、O2—含量,有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高羊茅植株造成的伤害。由此可见,喷施外源8′-(C2H)ABA诱导的防御信号可以通过调控体内酶活性降低MDA及O2—含量,提高RWC和叶绿素含量,有效缓解干旱造成的损伤,以增强高羊茅抗旱能力,且与ABA的效果类似,可作为ABA的替代物进行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C8mim]Br对蚯蚓抗氧化系统的亚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OECD标准的基质染毒法测定了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Br)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件毒性条件下蚯蚓体内CAT、SOD、GST的活性和GSH、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C8mim]Br对蚯蚓抗氧化系统的作用及其毒性作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C8mim]Br对蚯蚓的7 d-LD50和14 d-LD50分别为206.8 mg·kg-1和159.4 mg·kg-1.亚慢件暴露42 d后蚯蚓体内CAT的活件受到显著抑制;SOD的活性在低浓度(1~5 mg·kg-1)受到抑制,高浓度(20~40 mg·kg-1)被激活;在高浓度处理组(20~40 mg·kg-1)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0~40 mg·kg-1浓度的[C8mim]Br处理组GSH的含量显著升高,各处理组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差异.推测[C8mim]Br可能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蚯蚓体内,并诱导了蚯蚓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6.
日粮添加植物油和V_E对湖羊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日粮添加植物油和维生素E(vitamin E,VE)对湖羊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5日龄断奶湖羊公羔40头,平均初始体质量12.75kg,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3%豆油组,3%豆油加500mg·kg-1VE组,3%玉米油组,3%玉米油加500mg·kg-1VE组,日粮精粗比均为40:60(风干基础),且等能、等氮,为期10周的试验结束后取湖羊血清和肝脏分析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豆油或玉米油使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比对照组提高,其中CAT与GSH-Px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eicdialdehyde,MD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下降;添加VE使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比单添加植物油组显著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除肝脏SOD活性降低和血清GSH-Px活性升高外(P0.05),没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日粮添加植物油和VE对湖羊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系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innaeus)在不同海水浓度的灌溉水栽培条件下受到的氧化胁迫程度,进一步分析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初步探索抗氧化途径在冰菜耐盐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冰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灌溉水中6个海水浓度处理,分别为0、20.00%、40.00%、60.00%、80.00%和100.00%,测定不同处理下冰菜在150 d内的生长形态、氧化胁迫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每隔30 d测一次。与0海水浓度处理相比,小于等于60.00%海水浓度处理下的冰菜未表现出生长抑制,冰菜体内H_2O_2含量和O_2~(·-)含量分别小于10.00μmol/g和0.15μmol/g,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分别小于27.00μmol/g和53.70%。小于60.00%海水浓度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冰菜的生长呈递增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冰菜的生长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低于1.00 U/g,20.00%海水浓度处理下的冰菜得到最显著正向生长刺激。大于60.00%海水浓度处理下的冰菜表现出与海水浓度正相关的生长抑制,其体内H_2O_2含量和O_2~(·-)含量激增,MDA含量和叶片电导率随冰菜生长衰老呈持续递增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随着冰菜生长呈递减趋势。80.00%海水浓度处理下CAT活性变化不明显,保持在1.00 U/g左右,100.00%海水浓度处理下CAT活性激增。冰菜能在全海水浇灌环境中生长,最适合其生长的海水浓度为20.00%,当海水处理浓度小于等于60.00%时,其抗逆性先增后减,当海水处理浓度大于60.00%时,其抗逆性逐渐减弱。海水胁迫对冰菜产生了氧化胁迫,在SOD、POD和CAT抗氧化酶促系统中,与氧化胁迫相关性最强的是SOD,CAT的激活需要冰菜体内H_2O_2含量和O_2~(·-)含量达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纳米材料对莱茵衣藻光合产氢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生物产氢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前期对单链DNA修饰单壁碳纳米管(ssDNA/SWCNT)的研究基础上,将羟基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氧化石墨烯(GO)导入莱茵衣藻细胞,研究它们对衣藻细胞生长、光合生理和产氢的影响。[结果]ssDNA/SWCNT尺寸为0.1~1.0μm; MWCNT小于50μm, GO横向尺寸为0.5~3.0μm。MWCNT、GO和ssDNA/SWCNT的zeta电位分别为(-32.97±1.19)、(-43.20±0.56)和(-56.85±0.93)mV,拉曼光谱I_D/I_G比值分别为0.17、0.81和0.79。GO的纯度和溶液分散性优于MWCNT,但二者的纯度和分散性均小于ssDNA/SWCNT。与衣藻细胞共培养后,GO、MWCNT与ssDNA/SWCNT均定位在细胞质,并轻微抑制细胞生长。在缺硫培养条件下,与2种碳纳米管相比,氧化石墨烯(GO)可显著抑制藻细胞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净光合放氧速率,从而加速细胞缺氧状态的建立。纳米材料处理后,氢化酶活性峰值的出现从缺硫培养11 d提前到7 d。添加GO的衣藻共培养物的产氢量是对照的4.5倍,显著高于MWCNT(1.2倍)和ssDNA/SWCNT(2.2倍)。[结论]氧化石墨烯和羟基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可通过抑制PSⅡ光合活性、在细胞内提前建立缺氧状态、尽快诱导氢化酶活性的方式促进莱茵衣藻光合产氢,其中氧化石墨烯可显著提高光合产氢量,为对照的4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方式分析土壤改良措施对高盐土壤条件下马蔺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计6组改良措施,即分别向滩涂高盐土中添加不同量(1/12、1/6、1/4)园土和草炭。结果显示,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上生长30 d后,与园土对照相比,在0.50%盐土条件下,马蔺幼苗存活率和根系鲜质量均无明显变化,在0.75%和1.00%盐土条件下马蔺根系生长显著受到抑制,植株存活率显著下降,地上部和根系鲜质量均显著减少。在1%盐土中添加1/6园土能显著提高马蔺幼苗地上部鲜质量及根系CAT活性,添加1/12园土能显著提高地上部POD活性,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添加草炭能明显提高马蔺幼苗的存活率、地上部鲜质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对POD和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由结果可知,在1%高盐土中,添加1/6园土能显著促进马蔺地上部生长,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添加1/12草炭可有效促进马蔺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蔬菜废弃物中氯氰菊酯残留对蚯蚓生长、繁殖和发育的影响。【方法】参照GB/T 21809—2008,对蚯蚓进行短期接触试验和28 d饲喂试验,检测蔬菜废弃物中氯氰菊酯残留对蚯蚓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病理变化以及体腔细胞的影响。【结果】蚯蚓饲喂含氯氰菊酯蔬菜废弃物7 d,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体腔细胞早期凋亡比例升高。接触24 h后,其体内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体腔细胞早期凋亡比例升高。接触氯氰菊酯48和72 h后以及饲喂含氯氰菊酯蔬菜废弃物14和21 d后,其机体抗氧化系统受损,导致SOD和POD活性显著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体腔细胞晚期凋亡比例增加。在饲喂28 d后,蚯蚓SOD和POD活性显著降低(P0.05)。饲喂试验发现:中、高剂量组在第14天时,其体壁上皮细胞脱落,肠腔扩张,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黄色细胞坏死、细胞核消失;低、中剂量组体腔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比例达最大值,随后降低。【结论】蚯蚓接触氯氰菊酯剂量高于4.472μg/cm2时会产生抗氧化损伤;当蚯蚓饲喂喷洒达212.4 mg/m2氯氰菊酯的蔬菜废弃物时,可造成蚯蚓抗氧化系统及其体壁和肠壁的损伤。因此,利用蚯蚓处理蔬菜废弃物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蔬菜中常用农药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和喷洒量,以保证蚯蚓在饲养过程中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杀螟丹和Cr6+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土壤中重金属与农药复合体系下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采用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Cr6+和杀螟丹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螟丹对赤子爱胜蚓单一毒性大于Cr6+,杀螟丹和Cr6+联合毒性效应作用类型以拮抗作用为主。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杀螟丹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随染毒时间和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短时间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存在诱导作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含量在染毒初期被促进,随时间延长两者含量大幅度降低。Cr6+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CAT活力随Cr6+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SOD活力在后期受到抑制,MDA含量持续升高。杀螟丹和Cr6+联合作用初期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有增加作用; SOD活力前期、中期促进,后期抑制;随染毒时间的延长,CAT活力升高,MDA含量则降低。研究表明,SOD活力、MDA含量均可作为蚯蚓在应对氧化胁迫时,机体受氧化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蚯蚓/改性生物炭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砷(As)污染红壤为研究对象,以耐污染能力强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土壤动物,采用生物学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铈锰改性生物炭(Cerium-manganese modified biochar,MBC)与蚯蚓联合作用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结果表明:将蚯蚓接种于As污染红壤中,大幅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As(WSAs)含量和pH值;其中蚯蚓与MBC联合作用时钝化效应最为明显,60 d时,土壤中WSAs含量降低幅度为77.59%,同时pH值比对照同期降低0.84个单位,蚯蚓与MBC对土壤As表现为协同钝化作用;蚯蚓与MBC的联合作用,促进了土壤As结合形态由活性较强的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向无定型/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稳定态的转化。因而,MBC与赤子爱胜蚓联合作用可使土壤中As的移动性和环境风险大幅降低,且蚯蚓的生存状况良好,其与MBC的联合作用可实现As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蚯蚓生物标志物的响应并综合评价污染风险,设置不同浓度镉污染的人工土壤微宇宙体系,进行为期30d蚯蚓胁迫实验.比较不同镉浓度下蚯蚓生长繁殖(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和生化指标,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糖原(Gn)、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和金属硫蛋白(MT)的含量,结果表明: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随着镉浓度升高显著降低,镉对蚯蚓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镉对大多数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SP、CAT、MT、GST含量或活性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升,但MDA、Gn、SOD表现出不规则变化趋势.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表明,环境胁迫效应随着镉浓度增加而加强.BRI显示在0.1,1和10 mg·kg-1镉浓度下,蚯蚓分别面临着轻度胁迫、较大胁迫和严重胁迫.多项生物标志物对镉有复杂的响应,相较于IBR,BRI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蚯蚓活动对不同酸碱性土壤中铬(Cr)赋存和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控制试验探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不同酸碱性(酸性pH 5.88、中性pH 7.55、碱性pH 8.97)、不同Cr含量(15 mg kg-1和50 mgkg-1)土壤中Cr赋存形态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pH值向中性转变,低Cr含量土壤的pH值变化量大于高Cr含量土壤;相比于酸性和碱性土壤,接种蚯蚓后中性土壤中的Cr去除率最高,低Cr含量中性土壤的Cr去除率达62.74%,高Cr含量中性土壤的Cr去除率达37.51%;接种蚯蚓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的含量显著增加,残渣态Cr的含量显著降低;接种蚯蚓提高了酸性土壤中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的丰度,提高了中性和碱性土壤中放线菌门的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Chao指数和ACE指数),但显著降低了其多样性(Shannon指数)。综上,蚯蚓通过摄食和被动扩散作用对中性土壤中Cr的富集、移除效果优于对酸性和碱性土壤,接种蚯蚓能够有效提升土壤中Cr的生物有效性,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5.
蚯蚓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和对土著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索蚯蚓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在混入水稻秸秆的灭菌/未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Eisenia fetida),以不接种蚯蚓的处理为对照,比较30 d微宇宙培养后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CO2累积排放量,但仅在灭菌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接种蚯蚓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则因土壤是否灭菌而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分析显示,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获得了更多的末端片段(TRFs),而在未灭菌土壤中蚯蚓的存在并未明显改变TRFs的数量,且接种蚯蚓与无蚯蚓的处理共享了近50%的TRFs。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因蚯蚓是否存在而不同,但仅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的处理同时与LOC、DOC、MBC和CO2累积排放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在该实验的灭菌土壤中,来源于蚯蚓肠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快速繁殖并成为优势种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但这一作用在未灭菌土壤中则有可能因为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作用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蚯蚓对锑污染土壤中油菜的生长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添加后锑污染下油菜幼苗生物量、富集系数的变化,并从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3个方面初探了锑污染状况下蚯蚓对油菜富集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锑污染土壤中,赤子爱胜蚓可以提高油菜的生物量以及锑的富集,南油杂1号锑的富集含量达到358.30mg··g-1;锑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P<0.05),蚯蚓显著提高了锑胁迫下两个油菜品种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P<0.05),最大激活率分别为13%~31%、15%~48%和24%~44%;冗余分析表明全磷、全氮、碱解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添加蚯蚓未改变油菜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的组成,主要增加了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和Chloroflexi的丰富度,其中Bacteroidetes与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蚯蚓-油菜联合能降低农田土壤中锑的含量,起到一定的生态修复效果,南油杂1号的修复潜能大于沣油958。  相似文献   

17.
蚯蚓-菌根互作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滨海盐碱地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质,使其适合作物生长,从生物改良角度,研究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ntraridices)互作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加菌根和蚯蚓(CK)、接种菌根真菌(AM)、添加蚯蚓(EW)、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AM+EW)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蚯蚓和接种菌根真菌均能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P0.05),提高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P0.05)。同时,蚯蚓能促进菌根真菌的定殖(P0.05),二者互作使土壤水溶性全盐含量降低25.4%,玉米根系表面积增加51.8%,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31.1%、21.0%、48.3%,地上部生物量提高80.2%。因此,在滨海盐碱地添加蚯蚓及菌根真菌可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改善植物根际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促进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养分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葛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通过室内蚯蚓养殖试验,研究了新鲜葛渣、腐熟葛渣及鲜葛渣与牛粪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蚯蚓堆制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并利用种子发芽实验判断蚯蚓堆肥效果.结果 表明,纯鲜葛渣和纯腐熟葛渣不利于蚯蚓生长和繁殖.蚯蚓在鲜葛渣和牛粪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的物料更有利于蚯蚓繁殖.不同物料经蚯蚓堆肥处理后,总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总养分含量显著升高,种子发芽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升高,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经蚯蚓堆肥处理后的总养分含量为102.2 g·kg-1,比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高出57.7%.研究表明,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葛渣肥料化利用中,采用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进行蚯蚓堆肥,资源化利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蚯蚓堆制处理对不同物料中4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蚯蚓堆置处理作用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的方法,用不同C/N的玉米秸秆与纯牛粪混合物为物料饲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以成蚓与幼蚓总数和物料中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接种蚯蚓的试验组比未接种蚯蚓的对照组能显著增强物料中4种酶的活性;接种蚯蚓的物料C/N为25时,成蚓与幼蚓总数、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较其他组高,3种酶活性随时间逐渐增强;C/N为30时,木聚糖酶活性较其他组高,并随时间逐渐减弱.蚯蚓能在堆制处理过程中加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当C/N=25时,蚯蚓繁殖较好,比较有利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苏打盐碱土中有机物料的转化,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有机碳含量,利用蚯蚓(Pheretima guillelmi)和外源微生物(类芽孢杆菌C1)研究二者在单一或联合作用下对苏打盐碱土中水稻秸秆和牛粪混合物的降解、有机碳转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菌株C1单一和联合作用下,水稻秸秆和牛粪混合物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6.0%、40.9%和72.1%,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别增加了65.8%、18.2%和25.5%,水溶性有机碳(WEOC)含量分别提高了63.5%、1.6%和26.3%。蚯蚓、菌株C1单一和联合作用均能使WEOC的前体物从植物源向微生物源转化,从而增加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比例;蚯蚓还可以促进WEOC中类腐植酸物质的生成,降低土壤的老化程度,并且与菌株C1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蚯蚓、菌株C1单一和联合作用均能够增加真菌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子囊菌群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蚯蚓的作用与土壤中SOC、WEOC含量和WEOC紫外吸收特征值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蚯蚓与菌株C1单一或联合作用能够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更有利于有机物料转化的功能方向转变,进而促进有机物料的降解,提高SOC的含量和稳定性。因此,蚯蚓和菌株C1在苏打盐碱土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