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9篇
  80篇
综合类   176篇
农作物   2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的液体肥料(20-7-18)对菜心地上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体肥料每667m~2用量为40 L时菜心地上部产量最高,与等养分的进口复合肥(15-15-15)比较,地上部产量增加9.3%,菜心的Vc含量相对提高8.6%,磷吸收量提高11.3%.硝酸盐含量降低13.2%.  相似文献   
102.
由于植物性饲料中大部分磷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生产上往往添加一定无机磷,容易造成禽畜粪中的磷累积,提高环境磷污染风险.为保证种鸡日粮磷需求前提下降低鸡粪磷排放量,设计0、300、500IU植酸酶用量与0.4%、0.3%、0.2%有效磷含量的不同组合日粮进行种鸡饲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日粮对鸡粪磷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植酸酶对鸡粪中总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降低鸡粪植酸磷含量.鸡粪总磷、植酸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则随日粮有效磷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中,以0.2%有效磷日粮处理鸡粪总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最低,0.2%有效磷+500 IU植酸酶日粮处理鸡粪植酸磷含量最低.因此,在生产上降低有效磷含量的同时添加适量植酸酶可以降低鸡粪磷盈余.  相似文献   
103.
接种菌剂对堆肥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牛粪和蘑菇渣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研究接种外源菌剂对堆肥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变化的影响,为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和堆肥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加菌处理微生物数量高于CK处理.堆肥巾酶活分析结果表明,各类酶活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过氧化氢酶是由低到高的趋势,堆肥中加入外源菌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加菌和CK处理最终活性为原始值的2倍以上;脲酶和纤维素酶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加菌和CK处理脲酶活性峰值分别为37.38和30.17 mgNH3N·g-1·24 h-1;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分别是51.84和30.62 μg·min-1,外源菌剂对二者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转化酶也是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但出现两个波峰.加菌处理转化酶活性峰值分别在第3和第14 d出现,峰值为14.20和21.70 mg葡萄糖·g-1·24 h-1;CK处理出现在第3和第21 d,其峰值分别为11.77和20.71 mg葡萄糖·g-1·24 h-1.外源菌剂不仅可提高转化酶活性,还可以使其提前到达峰值.多酚氧化酶与其他酶有较大差别,它是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加菌和CK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峰值分别为36.30和47.55 mg没食子素·g-1·3h-1.以上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中接种外源菌剂可以加快堆肥中有机质分解和转化,促进腐熟.  相似文献   
104.
氮素径流损失是农田氮流失的主要途径,为了解旱地氮素径流流失动态特征及常规施肥产生氮素径流负荷,对广东省典型旱地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产生径流水进行连续定位监测试验。  相似文献   
105.
从长期受乙酰甲胺磷污染的老菜地土壤中,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 5株乙酰甲胺磷降解菌株.选取其中1株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乙酰甲胺磷降解菌XP-3,提取该菌总DNA进行16S rDNA PCR扩增、测序.BLAST检索及序列分析表明,XP-3菌与金黄杆菌属的同源性为98%.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将其鉴定为Chryseobacterium sp.XP-3.通过进一步研究XP-3菌菌株对乙酰甲胺磷的耐药能力及降解效能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耐药能力,可以在1 500 mg/L浓度下生长繁殖.能以乙酰甲胺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生长.接种该菌悬液1mL于500 mg/L、800 mg/L的乙酰甲胺磷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28℃、120 r/min振荡培养24 h,对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分别可达87.76%和87.16%.  相似文献   
106.
内生固氮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水稻接种2种内生固氮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表现出固氮特性,促进了水稻的分蘖,提高了水稻产量,且Whr50菌株的总体效果要优于Hwo52菌株;与常规栽培处理相比,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根系活力较强,特别是表现在对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的影响上;而在水稻生长后期,2种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增强,造成水稻植株出现明显贪青现象.  相似文献   
10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蔬菜缓释肥及缓释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蔬菜缓释肥或缓释肥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较明显改善马铃薯品质,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氮、磷、钾养分利用率分别达0.8%~19.6%、10.7%~29.0%和30.2%~46.7%,同时减低氮、磷、钾养分用量分别为17.7%、31.8%~35.4%、23.2%~31.2%。3种缓释肥处理较常规施肥每667m2增收节支68.6~640.0元,其中以蔬菜缓释肥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8.
为揭示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一次性配施对春播甜玉米生物量累积和氮素吸收累积量的影响,探明其对甜玉米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甜玉米化肥增效减施提供参考,2017年在广东省博罗县和惠阳县以甜玉米品种粤甜28号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氮(U100,分3次施用)和2个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一次性配施处理(CCU100和CCU80,较U100分别减氮0%和20%),CCU100和CCU80处理中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为7∶3。结果表明,在广东省春播甜玉米生长季节,控释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近似于“S”线,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氮素累积释放量随着土壤积温的提高而提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CU100的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高于常规尿素分次施氮处理(U100),生物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68%(博罗)和6.75%(惠阳),氮素累积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2.74%(博罗)和6.20%(惠阳)。在减氮20%条件下,CCU80处理的生物量与U100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氮素吸收累积量低于U100处理,其中博罗试验点甜玉米收获期的氮素累积量较U100处理降低了10.02%(P<0.05)。与U100处理相比,CCU100和CCU80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减产,CCU80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P<0.05),氮肥农学效率的增幅为14.20%(博罗)和10.16%(惠阳),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增幅为4.92%(博罗)和22.03%(惠阳)。甜玉米收获时期,施氮处理显著提高秸秆和果穗的氮含量,而不同施氮处理的秸秆和果穗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在广东省春播甜玉米生产上,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一次性配施可满足春播甜玉米氮素吸收累积需求,确保充足的生物量积累,最终实现稳产高产,提高了氮肥施用效率,达到轻简化施肥、化肥增效减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常年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和有机肥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处理(N0,化肥氮空白;CON,习惯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优化增氮;OPT+P,优化增磷;OPT+NPK,优化增氮磷钾)。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磷、颗粒态磷和总磷径流浓度分别为0.015~0.500、0.004~0.623 mg·L-1和0.093~0.876 mg·L-1,施磷明显增加径流水可溶性磷浓度,对总磷和颗粒态磷浓度影响较小。不同处理径流水总磷浓度均不同程度超地表水Ⅴ类标准(GB3838-2002),且施磷量最高的OPT+NPK处理总磷超标率高达56%。总磷年流失负荷为4.37~4.93 kg·hm-2,施肥处理磷流失负荷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间总磷流失负荷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钾径流浓度为4.7~83.0 mg·L-1,年流失负荷为176.9~331.7 kg·hm-2,流失系数为4.5%~15.7%。施钾显著增加菜地钾的流失负荷,施钾量最高的OPT+NPK处理钾流失负荷最高,肥料N/K2O比例最高的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径流损失无明显变化,而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及流失系数均最低,蔬菜实际生产中氮、钾合理配施有利于降低钾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0.
以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PT及优化施肥化肥氮10%、20%、30%有机替代(T10、T20、T30)],研究菜地养分优化减施及有机替代对小白菜生长及土壤氮平衡影响。试验连续种植4茬。结果显示,施肥显著增加小白菜产量,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增产贡献率为23.1%~39.6%。常规施肥处理小白菜产量在3169~3369 kg/667 m^2之间,4茬小白菜总吸氮量为33.4 kg/667 m^2、平均氮肥利用率31.2%。相比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及优化施肥化肥氮有机替代10%、20%、30%处理分别降低化肥用量35%、38%、41%和44%,小白菜产量、氮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均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小白菜种植系统(4茬)氮盈余量10.3 kg/667 m^2,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降低土壤氮盈余量18%~48%。总体上,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化肥减量使用35%~44%可保障蔬菜产量不降低基础上,有效降低土壤氮盈余及潜在面源污染风险。优化施肥条件下化肥氮有机替代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化肥氮投入量,实现菜地系统化肥深度减施。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可作为区域菜地系统推荐施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