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典型稻田系统磷素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位于广东省增城、清远和高州地区的3个稻田试验点,于2008-2012年对稻田磷径流损失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稻田径流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稻季。常规施肥模式下稻田总磷径流浓度为0.02~1.56 mg·L-1,11%~18%的径流样品总磷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标准(0.4 mg·L-1),施磷后14 d内降雨易导致稻田不同形态磷浓度出现峰值,具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施磷不同程度增加稻田可溶性总磷径流负荷,对颗粒磷和总磷流失负荷无规律性影响。稻田磷径流负荷时空变化较大,常规施肥条件下可溶性总磷、颗粒磷、总磷年径流负荷分别为0.63~4.05、0.33~2.91、1.10~6.68 kg·hm-2。本地区稻田磷流失系数为0.06%~6.81%,可溶性总磷是稻田磷径流流失主要形态。施肥量和降雨、径流量是影响本地区稻田磷径流损失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北运河流域农田养分流失特征,通过模拟降雨的情况下,分析了降雨量对径流雨水中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和泥沙流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运河地区只有在暴雨情况下产生农田径流,暴雨后,农田径流雨水中总N浓度在4.7~11.3mg·L-1,氨态氮和硝态氮占44.51%;总P浓度在0.66~1.35mg·L-1,水溶磷含量占到总磷54.08%。养分的流失以表层为主,土壤表层总氮流失比例达到29.79%,氨态氮损失率达到52.09%,硝态氮损失10.21%,表层土壤总磷含量下降达到16.48%,水溶性磷损失5.27%。农田径流泥沙中总氮含量为0.66~1.27mg·g-1,占总流失量的82.28%;总P浓度在14.73~20mg·g-1,占到总流失量的99.89%;模拟降雨后土壤大团聚体减少8.8%,而微团聚体增加9.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浙北平原区桑园氮磷径流流失负荷与肥料流失系数,开展了典型桑园原位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对照处理,通过一个施肥周期(2年)内的径流氮磷流失量监测分析,研究了桑园氮磷养分的径流流失负荷与肥料氮磷流失率。结果表明,桑园年平均降雨径流系数约为0.253,一次施肥周期内常规施肥区TN和TP累积流失总负荷达到36.13 kg·hm-2和3.49 kg·hm-2,其中由施肥引起的N、P养分径流流失量分别达到6.415 kg·hm-2和1.090 kg·hm-2,肥料N、P径流流失系数分别为0.744%和3.047%。常规施肥区径流氮流失以可溶态为主,其中NO3-N和NH4-N分别占比约38.3%和14.4%;而常规施肥区径流液磷的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比约为68.9%。施肥后前期的肥料氮磷养分流失较为严重,且磷流失风险比氮更大,施肥周期内桑园由降雨地表径流引起的氮、磷养分累计流失量与产流次数呈幂函数增加(R2>0.95)。  相似文献   

4.
2009年对昆山市土壤养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有机质35.5 g·kg-1,全氮2.22 g·kg-1,碱解氮162 mg·kg-1,有效磷15.1mg·kg-1,速效钾115 mg·kg-1,pH值6.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pH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规模化养殖场肥水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规模化养殖场肥水水质特征,在华北典型种养结合区河北徐水,以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采集养殖场肥水水样,研究养殖肥水中氮磷形态分布、阳离子和重金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猪场肥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04.6mg·L-1和38.9 mg·L-1,牛场肥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7.5 mg·L-1和38.2 mg·L-1。猪场和牛场肥水的铵态氮含量平均值占肥水中总氮含量平均值的66.0%,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平均值占总磷含量平均值的90.9%;肥水中K+、Na+、Ca2+和Mg2+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68.5、299.5、33.5 mg·L-1和50.5 mg·L-1。研究表明,养殖肥水中含有大量氮磷养分,肥水中氮磷以速效养分为主,四种阳离子含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复相关系数0.4;肥水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物组合人工湿地中磷去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而磷的去除是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以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混合形成复合污水为治理对象,通过野外小区试验,研究了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与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所构建的浮水植物+不同挺水植物种植模式人工湿地,以探讨不同植物组合模式对人工湿地磷的处理效果与去除途径的影响特征。3—9月结果表明:植物组合湿地对于农村污水中磷素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以无机磷的去除为主。湿地进水总磷(TP)浓度为2.16~5.93 mg·L-1,各植物组合出水TP浓度为0.34~0.48 mg·L-1,低于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0.5 mg·L-1),以绿狐尾藻+梭鱼草湿地的除磷效果最好;不同组合模式人工湿地总磷负荷变化范围为45.50~47.13 g·m-2·a-1,绿狐尾藻+梭鱼草组合湿地达47.13 g·m-2·a-1,显著高于对照湿地中的39.62 g·m-2·a-1;底泥吸附与沉淀是植物组合湿地磷素去除的主要途径,其占湿地除磷总量的72.44%~75.62%。水生植物TP积累量9.65~12.51 g·m-2·a-1,占湿地除磷总量的21.00%~26.54%;试验中,植物组合人工湿地比绿狐尾藻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71%~4.89%,增加植物吸收比例0.97%~6.28%。较对照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8.11%~21.29%。植物组合有利于延缓底泥吸附饱和时间和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广西坡耕地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玉米和花生农民常规施肥及不施肥处理对植株生长情况、经济产量及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探寻提高广西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施肥量,在坡耕地,观测降雨过程的养分径流流失,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成本低、效益高的种植方法。结果表明,对照与常规施肥相比,甘蔗、玉米、花生作物的生长情况差异不明显。对照处理的玉米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淀粉含量分别为851.42 kg·667 m-2、3 640.4 kg·667 m-2、68.40%;比玉米(常规施肥)高100.62 kg·667 m-2、485.98 kg·667 m-2、7.5%;花生对照的粗脂肪比其常规施肥高了45 g·kg-1;径流养分总氮、总磷、总钾、硝态氮、铵态氮径流流失总量最高的均是花生常规施肥,其次是甘蔗对照,最少的玉米对照。径流量与总氮、总磷、总钾、硝态氮、铵态氮的相关系数,常规施肥处理偏高于对照。玉米对照的养分径流流失总量最少;花生常规施肥养分径流率最大;玉米比花生更适合在广西肥沃的坡耕地中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钱塘江周边农田土壤磷流失风险,采集了181个代表性农田土壤,分析了土壤藻类可利用磷、植物有效磷(Olsen P)、水溶性磷和磷零吸附时的磷平衡浓度(EPC0)。结果表明,土壤藻类可利用磷在5.89~932.65 mg·kg-1之间,平均为105.30 mg·kg-1;植物有效磷在1.00~444.76 mg·kg-1之间,平均为30.57 mg·kg-1,达到较高水平;蔬菜地土壤磷素积累明显高于一般农田。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和EPC0值随土壤中植物有效磷积累而增加,当土壤中植物有效磷超过60 mg·kg-1时,土壤水溶性磷含量迅速增加;土壤中植物有效磷>60 mg·kg-1的样品比例达11.60%。土壤EPC0可作为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磷的强度指标,根据土壤EPC0值与植物有效磷之间的线性关系,估算得到的径流中磷达到Ⅰ、Ⅱ、Ⅲ、Ⅳ、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上限值相应的土壤植物有效磷临界值分别为7.9、13.7、20.9、28.2 mg·kg-1和35.4 mg·kg-1,研究区大约有35.9%的农田磷积累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磷含量在Ⅳ~劣Ⅴ类的范围。研究认为,钱塘江近江地段部分农田土壤中磷素已有明显积累,存在较高的流失风险。建议把植物有效磷为30 mg·kg-1和60 mg·kg-1分别作为这一区域农田磷肥限量施用和禁止施用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降雨强度下旱地农田氮磷流失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阐明旱地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规律,以种植空心菜的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设计10、15、25 mm·h-1三个降雨强度,研究不同雨强下旱地氮磷流失特征和径流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旱地径流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10、15、25 mm·h-1雨强下产生的径流总量分别为197.07、381.92、649.45 m3·hm-2,对应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20、0.38、0.65。总氮(TN)浓度变化随产流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明显,氮的流失形态以硝酸盐氮(NO3--N)为主;TN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10、15、25 mm·h-1雨强下分别为0.67、2.48、9.74 kg·hm-2。总磷(TP)流失浓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流失过程相对平缓,磷的流失形态以颗粒态磷(PP)为主;10、15、25 mm·h-1雨强下TP流失量分别为0.061、0.050、0.030 kg·hm-2。通过田间沟渠水位的管控,可有效减少TN的径流排放,不同雨强下减少比例分别为100.00%、63.56%、33.98%。研究表明,氮的拦截是控制旱地面源污染的重点,在拦截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污染负荷较高的时段可有效提高面源污染拦截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北洛河中藻类的生长情况与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于北洛河下桃水电站坝上水库采集水样,通过添加磷酸盐提高水体中总磷浓度、调整氮磷比,根据总磷浓度(0.02、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 mg·L-1)共设置11个处理组,进行5 d的藻类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体系中共鉴定出藻类4门31属,其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平裂藻属和绿藻门的栅藻属、十字藻属、惠氏藻属的占比相对较高,为北洛河中的优势种属;藻类细胞丰度随着总磷浓度升高先逐渐上升,并在0.40 mg·L-1组达到最高;当总磷浓度≥0.10 mg·L-1时,优势藻类开始暴发性生长,导致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5),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水样中氮磷浓度进行测定发现,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藻类对总氮的吸收加快;当总磷浓度高于0.10 mg·L-1时,可明显促进藻类对总氮的吸收,吸收氮磷比趋于平稳。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发现外源磷的输入可促进北洛河中藻类对总氮的吸收,总磷浓度≥0.10 mg·L-1可明显引起蓝藻门和绿藻门等优势藻类暴发性生长,存在水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原位研究了广东省典型稻田地表径流氮磷输出的动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降雨量与产流量之量极显著正相关,但对P素流失量无明显影响;与未施肥对照(F0)相比,常规施肥(F)对P素流失没有显著影响(p > 0.05),P素流失形态以颗粒态磷(pp)为主。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机理与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的本质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坏、肥力下降和土地利用率降低。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土壤严重退化、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和失衡,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分别就土壤侵蚀机理与模型、土壤养分流失机理与模型及径流流失机理与模型等三个方面作了简单回顾与概述。一方面是对国内外的水土流失研究背景和进展状况有个大概了解,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今后水土流失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氮掺杂碳纳米子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氮掺杂碳纳米粒子(N-CNPs)在田间条件下对单季稻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实验,对不同用量N-CNPs和双氰胺(DCD)配施尿素时稻田径流液和渗漏液中总氮(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3-N)的动态和损失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尿素(Urea)处理相比,N-CNPs配施尿素能降低稻田径流NH_4~+-N浓度和渗漏液中NO-3-N浓度;基肥后第1次自然降雨产流时,15‰N-CNPs处理径流液中NH_4~+-N浓度较Urea处理降低30.33%,基肥后第7 d渗漏液中NO-3-N浓度较Urea处理降低了27.22%。在水稻全生育期内,15‰N-CNPs处理径流总氮损失量为8.15 kg·hm~(-2),占该处理总施氮量的4.08%,较Urea处理减少2.04 kg·hm~(-2),降幅达到20.02%;TN渗漏总量为16.59 kg·hm~(-2),占施氮总量的8.30%,较Urea处理减少8.83 kg·hm~(-2),降幅达到34.73%,其径流和渗漏TN损失量较5%DCD处理分别降低5.67%和15.70%。研究表明,尿素配施N-CNPs能显著减少稻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达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控制农田非点源污染范围和强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泥沙中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处理、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单施化肥、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单施化肥横坡垄作5种施肥水平,采用径流小区定点监测的方法,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泥沙中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各施肥水平下土壤表层养分质量百分比有一定程度增加,泥沙养分均发生富集现象,横坡垄作养分富集比小于顺坡耕作,复合施用农家肥化肥有效养分富集比大于全量养分,单一施用化肥全量养分富集比明显大于有效养分,且养分富集比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各施肥水平下,泥沙流失仅占0.34~6.21%;磷素流失中泥沙流失占78.80~84.83%,磷素流失以泥沙为主.从相对流失系数来看:氮的流失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施化肥、横坡垄作、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磷的流失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横坡垄作、单施化肥、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生产技术水稻产量比常规生产技术增加了11.1%,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产量差异不大;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径流深为3.9×102 mm;稻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总P和K流失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处理间的差异多达到显著水平;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率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超高产生产技术;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水稻N肥的偏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减肥生产技术> 常规生产技术> 超高产生产技术;超高产生产技术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虽然采取秸秆还田和耕翻措施可使其NPK流失率显著降低,但其N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而采取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水稻产量与常规生产技术大致相当,且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显著降低,N肥的偏生产力显著增加,因而是一种更为环保型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湖名胜区茶园地表径流水的氮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代表性茶园地设置径流小区,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茶园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及其氮磷流失状况。结果表明,1年的观察期内(2010年7月-2011年6月),自然降雨条件下常规施肥茶园地表径流总氮平均浓度为5.5 mg.L-1,总磷平均浓度为0.5 mg.L-1,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可溶性氮是茶园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氮磷流失量、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种氮素形态之间也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要避免下雨前施肥、少施肥料和挖沟施肥来减少氮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江汉平原地区典型稻虾轮作模式的农田地表径流流失特征,推动稻虾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从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原位监测的方法,对稻虾轮作模式典型田块地表径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稻田年产生径流10次,产流量(1270±287)mm,产流系数44.7%。总氮年均流失量(24.59±4...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蔬菜生产过程中氮、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量及流失方式和时间的分布,在常州市蔬菜主产区设立定位监测点,对蔬菜地的水分运动及氮、磷的输入和流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地通过降雨和灌溉输入的氮为21.77 kg·hm-2,输入的磷为1.18 kg·hm-2。通过径流水和径流水泥沙流失的氮、磷分别为28.91、3.10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