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0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1132篇
林业   685篇
农学   664篇
基础科学   557篇
  1151篇
综合类   4578篇
农作物   741篇
水产渔业   609篇
畜牧兽医   1797篇
园艺   698篇
植物保护   57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512篇
  2019年   460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577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540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876篇
  2011年   858篇
  2010年   832篇
  2009年   677篇
  2008年   717篇
  2007年   570篇
  2006年   541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试验旨在研究3种转染方法对猪肾上皮细胞(PK15)的转染效率,为以PK15细胞为模型研究外源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本研究以PK15细胞为研究对象,用脂质体、电穿孔、慢病毒3种转染方法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GFPNR2F2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进而比较3种方法的转染效果。结果显示,转染PK15细胞后,电穿孔和慢病毒方法转染效率极显著高于脂质体(P<0.01),但电穿孔方法和慢病毒方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EGFPNR2F2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慢病毒方法效果最好,脂质体方法较差,与细胞转染效率基本一致;CCK-8结果显示,电穿孔转染后细胞存活率最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脂质体方法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慢病毒方法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转染效率及细胞活性,本研究认为慢病毒转染方法最适合转染PK15细胞,为今后高效转染PK15细胞提供了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冯涛  薛原 《中国家禽》2020,(1):112-115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健康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分布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试验采用PCR技术对413株鸡源大肠杆菌的4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利用软件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和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13株菌株中,fim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77.72%,iucD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56.42%,强致病性毒力岛(HPI)的标志基因fyuA和irp2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4.07%和43.83%;29株大肠杆菌呈现出28种不同的PFGE型,每一株菌被XbaⅠ消化为14~20条带,菌株相似度为30%~100%;多数菌株携带毒力基因,且毒力基因的类型较为复杂,PFGE分型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提示应加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以及分子分型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等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 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为萝卜芽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研究白、青及红3种类型萝卜芽菜的生长和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培养3d、6d和9d时均以青萝卜芽菜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17.0mg/株、120.8mg/株、133.2mg/株,显著高于白、红萝卜芽菜;红萝卜芽菜花青素含量在幼苗生长3d、6d和9d时均最高,分别为0.053 1mg/g、0.047 5mg/g和0.094 5mg/g,显著高于白、青萝卜芽菜;3种萝卜芽菜的VC含量在幼苗生长3d时均最高,分别为白萝卜0.73mg/g、青萝卜0.51mg/g及红萝卜0.56mg/g,白萝卜芽菜VC含量显著高于青萝卜和红萝卜;随生长时间延长3种萝卜芽菜V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萝卜芽菜的产量和营养,幼苗生长6d时为最适采芽时间。  相似文献   
995.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对断奶后2~6月龄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中与氨基酸转运吸收相关的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健康、日龄((60±1.60)d)和体重((10.73±1.03)kg)相近的雌性陕北白绒山羊羔羊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4种试验日粮,其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标准日粮的85%、100%、115%和130%。标准日粮营养水平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依据生长阶段(10~19 kg、15~27 kg)和目标增重设置。试验期间,分别于120和180日龄称重,于180日龄,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采集十二指肠中上部、空肠中段、回肠末端组织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C7A7、SLC3A1和SLC15A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第一阶段(60~120 d)115%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第二阶段(121~180 d)115%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85%和100%水平组(P<0.05),与130%水平组无明显差异。两阶段115%水平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两阶段料重比115%水平组显著低于85%、100%水平组(P<0.05)。2)相同营养水平下,SLC7A7和SLC15A1 mRNA的表达丰度顺序均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3)随日粮营养水平的增加,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在小肠各段的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115%水平组表达量最高。115%水平组SLC7A7和SLC15A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115%水平组SLC3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85%和130%水平组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与其他营养水平组相比,115%水平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在2~6月龄生长性能最佳,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在小肠各段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996.
为探明化学合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 A,TSA)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确定TSA化学合成关键因子,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TS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氯化铜用量、甲醇体积分数、温度对TSA得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主因素效应为甲醇体积分数>氯化铜用量>温度,最优条件为氯化铜用量43%,甲醇体积分数26%,温度15℃,聚酯型儿茶素得率为59.12%,与模型预测值59.34%接近。PBD和RSM联用优化TSA化学合成工艺可行,预测性较好,可为其他种类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长期贮藏拉伸膜裹包苜蓿Medicago sativa青贮饲料养分的体外消化率,采用两步法测定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体外粗蛋白消化率(IVCPD),采用一步法测定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NDFD)和体外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ADFD)。结果表明,除IVCPD外,鲜割苜蓿拉伸膜裹包青贮饲料的IVDMD、IVNDFD、IVADFD低于苜蓿原料;绿汁发酵液和甲酸处理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的IVDMD、IVCDP、IVNDFD、IVADFD没有差异;晾晒处理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的养分消化率低于苜蓿原料;晾晒处理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的IVDMD和IVCPD显著低于鲜割苜蓿青贮饲料(P<0.05)。总体来说,苜蓿青贮后,养分的消化率下降,晾晒降低了苜蓿青贮饲料的IVDMD和IVCPD。  相似文献   
998.
酶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反刍动物日粮使用外源酶制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介绍了影响外源酶制剂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反刍动物日粮中外源酶的正确使用技术。大量试验表明反刍动物日粮中外源酶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99.
选择1日龄的艾维茵肉仔鸡2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各组间鸡只体重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试验全期56d。空白组喂给基础日粮(不添加任何药物),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黄霉素5mg/kg、0.1%五味子提取物、0.2%五味子提取物、0.4%五味子提取物。分别于35、56日龄剖杀试验鸡,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35日龄时,与空白组相比,添加0.2%五味子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血清LDL和TG含量;可显著提高血清HDL含量。56日龄时,与空白组相比,0.2%五味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HDL、TP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TC的含量(P<0.05)。另外,0.4%五味子提取物组与空白组、黄霉素组相比,显著提高了HDL的含量(P<0.05)。添加五味子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血清中AST、ALT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000.
鸡新城疫高免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鸡新城疫Lasota株病毒(NDV)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按6组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12只12周龄SPF公鸡,以探索快速制备效价较高的鸡新城疫高免血清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的NDV剂量可以影响抗体水平增长的速度,免疫剂量越大,抗体水平增长越快;但是NDV两次免疫后只能使抗体水平增长到10log2,而再以灭活疫苗免疫可使抗体水平达到14log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