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0篇
  15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选用高筋粉和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玉米粉四种常见代表性杂粮粉为原料,以感官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杂粮粉的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对杂粮面包及原料粉的质构特性、体外消化等营养特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粮营养面包原料的最优配比为: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和玉米粉的添加量分别为10%、10%、12%和4%,杂粮面包原料复配粉与高筋粉相比淀粉含量低24.8%、粗纤维含量高101.8%。杂粮面包一定程度上硬度变高、弹性和粘附力变小,但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较低,为59.90,更适宜于高血糖人群食用。  相似文献   
32.
杜鹃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花灌木。通过锦绣杜鹃扦插繁殖试验,研究基质配比、遮光度、生根剂浓度对杜鹃扦插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杜鹃在泥炭:珍珠岩=2:1的基质、遮光度30%、生根剂浓度1mg/L的条件下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3.
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首先对空气负离子NAI(Negative air ion)的概念、功能作用、形成及其形成相关机理,以及NAI的测定方法和分级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然后通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NAI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区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NAI浓度的因素,归纳总结这些研究结论的规律性。最后通过分析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NAI的相关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4.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一种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全世界的禾谷类作物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子囊菌交配型基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其编码的产物是调控子囊菌有性生殖的重要转录因子。为了对河南、安徽小麦田分离获得的麦根腐平脐蠕孢群体的MAT基因型进行探索,对在河南、安徽两省不同地区分离获得33株麦根腐平脐蠕孢菌株,利用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的MAT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不同交配型代表菌株进行生长形态、孢子形态观察和致病力测定,对麦根腐平脐蠕孢菌 MAT-2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安徽两省存在两种MAT基因型的麦根腐平脐蠕孢群体,含有 MAT-2基因的菌株21株,含 MAT-1基因的菌株12株,比例为7∶4( MAT-2 MAT-1)。两种交配型菌株的生长形态、孢子形态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整体分析结果与物种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现出来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回归是一种濒危物种保护与种群恢复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极小种群物种东北红豆杉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不同的林型以及两组不同苗龄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开展野外回归试验,研究适宜东北红豆杉回归林型以及回归过程中幼苗生长及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东北红豆杉回归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杨桦林、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紫椴林3种林型作为回归试验地,以1 ~ 2年生和4 ~ 5年生东北红豆杉实生幼苗作为试验材料,移栽后调查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等指标,逐月调查幼苗存活率、苗高、地径、冠幅等指标。对幼苗各生长指标进行差异性显著分析和多重比较,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回归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结果  东北红豆杉回归幼苗当年存活率达86%以上,地径、苗高、冠幅均有所增长,除1 ~ 2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苗高生长量外,各林型中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指标生长量均无显著差异,红松紫椴林的1 ~ 2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苗高生长量显著高于杨桦林和红松云冷杉林。由于越冬期间,4 ~ 5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受到狍啃食,存活率显著下降且长势极差;1 ~ 2年生幼苗受长时间的低温胁迫生长状况也受到一定影响。东北红豆杉回归幼苗的存活和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关联度最大的是林型,其次是坡向、坡度和郁闭度,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的关联度较小。  结论  4 ~ 5年生幼苗因受动物啃食而回归效果不良;1 ~ 2年生幼苗适应杨桦林、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紫椴林下这3种生境,回归最适宜的林型是红松紫椴林;林型、坡向、坡度、光照是影响东北红豆杉回归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6.
试验以乌苏里貉为对照,分别从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毛皮品质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四个方面对白貉进行了测定,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和管理条件下,白貉和乌苏里貉窝产仔数和分窝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性能中,不同毛色个体30-210日龄体重和体高差异不显著(P0.05);毛皮品质中,白貉背部绒毛长度显著高于乌苏里貉的公貉(P0.05),白貉母貉被毛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貉(P0.05);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除了个别指标有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在这两种毛色的貉中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7.
KIT基因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家族中的肥大/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ast/stem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是哺乳动物产生白色被毛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对哺乳动物体内成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在生皮节与上表皮的通道中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KIT基因突变会导致成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迁移,可直接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本文综述了KIT基因的保守性以及KITLG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指出了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原因及KIT基因对白色表型的作用,主要在马、牛、羊驼以及犬科动物中的KIT基因多态性进行阐述,同时指出目前在白色被毛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KIT基因与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为了评估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配合饲料中酶解鱼浆蛋白和陆生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可行性,本研究设计了4种等蛋(42%)等脂(12%)配合饲料(D1~D4),其中,D1(对照组)含30%鱼粉,D2~D4(处理组)都含14%陆生复合蛋白且还分别含有16%、11%、6%鱼粉和0、5%、10%酶解鱼浆蛋白;各处理组都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将360尾初始体重为(7.28±0.10) g的卵形鲳鲹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海上网箱中,每个网箱30尾鱼,每种饲料设3个网箱。将鱼以上述4种饲料饲养62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与组织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胃蛋白酶(PEP)、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D3和D4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1和D2组,D4组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3组(P<0.05);D2~D4组鱼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D2和D3组鱼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都显著低于D1组(P<0.05),D1和D4组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水平显著高于D2和D3组(P<0.05);D2~D4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且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D1组(P<0.05)。研究表明,含6%鱼粉的D4组鱼的生长性能与30%鱼粉D1组无差异,且全鱼蛋白含量及肝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说明14%陆生复合蛋白配合10%酶解鱼浆蛋白可有效替代卵形鲳鲹饲料中80%鱼粉,使饲料鱼粉使用量低至6%。本研究是首次探讨酶解鱼浆蛋白在卵形鲳鲹配合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可为研发高效低成本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介绍45%代森铵水剂(施纳宁)铲除苹果枝条叶芽痕,果台等处腐烂病潜伏侵染点试验,说明可取代国家已明令禁用的砷剂剂成为果树越冬休眠期病害防治药剂,并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指出了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京藏目前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现状综述,结合西藏地区的技术现状及对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的需求,从而为建设西藏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