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0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1457篇
林业   1639篇
农学   2072篇
基础科学   1142篇
  2254篇
综合类   4102篇
农作物   838篇
水产渔业   470篇
畜牧兽医   1862篇
园艺   585篇
植物保护   95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607篇
  2020年   508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72篇
  2015年   651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719篇
  2012年   866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846篇
  2009年   820篇
  2008年   765篇
  2007年   807篇
  2006年   752篇
  2005年   669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89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170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2年   2篇
  1925年   1篇
  1905年   1篇
  1896年   2篇
  18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21.
研究旨在筛选出优良抗旱育种材料,为今后甘蔗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采用盆栽干旱处理,测定蔗茅野生种无性系、甘蔗栽培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共12份材料苗期与抗旱相关的8项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极点排序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12份供试材料的Pro、MDA、SS及PMP均呈上升趋势,SP、Chl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有升有降。极点排序法分析表明,12个供试材料的抗旱强弱为:‘蔗茅99-2’>‘蔗茅99-1’>‘蔗茅99-4’>‘蔗茅I91-8’>‘蔗茅99-3’>‘蔗茅90-29’>‘滇蔗01-58’>‘滇蔗04-14’>‘滇蔗02-39’>‘蔗茅II91-2’>‘新台糖10’>‘崖城89-9’,说明蔗茅优质抗旱性状可以通过基因渗透方式传递给后代。在苗期干旱胁迫下,‘蔗茅99-2’在渗透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122.
为分析进口越南屠宰用活猪传入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探讨进口越南屠宰用活猪的可行性,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进口风险分析技术,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开展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4种进境一类重大动物疫病传入释放评估、接触发生评估和后果评估。评估认为,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具有"高"传入风险,可随活猪引进病原体,并且能够对我国养猪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目前不能接受其进口。针对"高"传入风险,需要制定严格的降低疫病传入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严格产地要求、加强境外预检、指定口岸入境、强化隔离检疫、建立生物隔离区。本研究对我国动物产品进口贸易政策及检疫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是调控植物糖类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渗透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酶为多基因家族,各成员在植物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中有15个Sus成员,本研究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h Sus1D、Gh Sus3A、Gh Sus3D和Gh Sus6D在起始期(0~3 DPA)大量表达;GhSus7D在10 DPA的纤维中表达量快速增加,达到同期突变体胚珠的4.7倍;Gh Sus1A、Gh Sus5D在纤维伸长期(5~15 DPA)表达量显著高于胚珠,分别在10 DPA、15 DPA时达到峰值;Gh Sus3A、Gh Sus3D、和Gh Sus6D在纤维发育(15 DPA)时表达量重新上升,且在20 DPA时仍处于较高表达水平。Sus基因家族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它们在陆地棉品种徐州142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的组织表达模式基本相同,根、茎、叶、花中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Su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4.
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利用高精度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智能气象站所采集的环境信息,估算甜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ETc)及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并结合广东甜玉米主产区典型土壤质地类型,初步建立了不同质地土壤相对应的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土壤水分实时自动监测,对不同质地土壤甜玉米墒情评价准确,可作为广东甜玉米水分精准管理的依据,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为减少钙果在收获中的机械损伤,对品系为农大5号的钙果果实的3轴尺寸、密度、结实度以及采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大5号在采收时期的平均粒径大小呈正态分布;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大,果实的结实度会降低;果实的抗挤压能力具有各向异性,顶部受到的抗压力最大,纵向次之,横向最小;果实成熟前期在受到横向、纵向及顶部压力时,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7.0%、27.5%和23.9%;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摘果的平均力呈下降趋势,表现为拉力在5 mmmin时最大,15 mmmin时次之,45 mmmin时最小;对农大5号钙果果实的采摘拉力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其决定系数为0.995 9。试验结果可为钙果采摘装置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提供试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6.
为了掌握广西水稻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特征,为水稻生产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8年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8年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发生低谷期,21世纪10年代为高发期;(2)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除重度高温热害外,轻、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变化均有突变发生;(3)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存在18、3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预计2018年之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仍处于高发期;(4)高温热害高发区位于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和西江—浔江—郁江等流域区域,沿海地区发生频次少于内陆。以上研究结论对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7.
棉花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二五期间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南海诸岛、及国外野生棉起源中心实地考察和广泛征集,新收集国内外棉花种质资源1220份,其中陆地棉986份、海岛棉176份、亚洲棉58份,所收集种质均已入国家中期库保存。收集的棉花种质资源分别在河南安阳、海南三亚、新疆阿拉尔进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鉴定和特性鉴定。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重测序等技术对收集到的种质进行了分子鉴定,筛选到大量与纤维品质、抗黄萎病、抗旱、抗草甘膦显著关联的基因。在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基础上,通过辐射诱变、远缘杂交、复合杂交创造出优质、高产、抗逆等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展示向全国科研院所及公司发放棉花种质19 191份次。  相似文献   
128.
为了探究β-伴大豆球蛋白(7S)中α和α′亚基缺失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该文以东农47(对照)和3种不同蛋白亚基缺失型(α缺失、α′缺失以及α、α′缺失)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SPI),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技术分析其亚基组成,然后制备乳状液并测定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ζ-电位、粒径、微观结构、稳定动力学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及界面蛋白吸附量。结果表明:α′亚基缺失型SPI乳状液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87.59 m2/g;ζ-电位绝对值最大,为47.7 mV;粒径最小,为2.223μm;显微结构显示其分子最小且分布最均匀,稳定动力学指数最小;界面蛋白吸附量最大,为31.40%。4种不同SPI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由大到小为α′亚基缺失型、东农47、α亚基缺失型、α和α′亚基缺失型。研究结果可为高乳化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9.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办法》等6项通用制度的规定。通用制度中明确对变电站内设备验收、运维、检修、检测、评价和反事故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标准和要求,国家电网要求生产投运周期控制在90天以内。为此,小组对近几年安徽检修分公司所辖500 kV变电站的新建、扩建工程所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站投运所需时间大约在110天左右,离国家电网公司对新建变电站投运时间上的最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生产投运周期过长也严重影响了新站投运、扩建工程的进度,阻碍了电网快速发展,也不符合十三五电网规划的要求。考虑如何提高变电站工程生产投运效率,已成为满足电网规划发展、保障安全供电要求的当务之急。因此,QC小组确定此次QC活动的课题为“缩短500 kV某变电站生产投运时间”。  相似文献   
130.
不同原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牛粪和羊粪)为主料,添加不同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辅料在堆肥过程中的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条垛式好氧堆肥研究了不同原料组合(T1:牛粪+玉米秸秆;T2:牛粪+小麦秸秆;T3:羊粪+玉米秸秆;T4:羊粪+小麦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酸含量的碳转化特征以及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TOC含量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下降,至堆肥结束时T1~T4处理的TOC含量分别下降了22.1%、21.5%、23.6、23.7%;DOC含量也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降低,至堆肥第15天时降低至最低,T1~T4处理分别降低至6.57、5.47、4.73 g·kg-1和4.93 g·kg-1,但不同处理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以牛粪为主料的T1和T2处理在第10天以前几乎无变化,而以羊粪为主料的T3和T4处理从一开始就迅速下降至最低值,至堆肥第15天时T1~T4处理的降幅分别为32.4%、36.5%、51.8%和39.3%;总腐殖酸(THA)含量的增加始于堆肥的第10天,第15天时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分别为25.5%、22.5%、29.8%和30.0%,整个堆肥过程中T3和T4处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P<0.05)。随堆肥过程的推进,游离腐殖酸(FHA)含量逐渐降低,堆肥结束时降幅为7.6%~18.0%; HA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增幅为65.4%~197.8%,堆肥过程提高了胡敏酸态碳。T3和T4处理的FHA和HA含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始终高于牛粪组合T1和T2处理。FA含量随堆肥进程推进逐渐下降,至堆肥结束时降幅为44.9%~54.9%。羊粪中较高含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A可能是堆肥产品中THA和HA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以牛粪为主料的堆肥配料中适当加入羊粪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腐殖酸含量和胡敏酸态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