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1篇
  免费   996篇
  国内免费   1308篇
林业   1001篇
农学   740篇
基础科学   624篇
  1514篇
综合类   7348篇
农作物   901篇
水产渔业   486篇
畜牧兽医   2100篇
园艺   1061篇
植物保护   71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673篇
  2021年   711篇
  2020年   595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741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731篇
  2013年   899篇
  2012年   1326篇
  2011年   1240篇
  2010年   1254篇
  2009年   1083篇
  2008年   1074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774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通过2个试验对母猪在分娩圈和分娩栏中的卧向行为进行了观察,试验一中,选择10头大白(Yorkshire)经产母猪作为观察对象,试验二中分别选择10头大白(Yorkshire)经产母猪和10头长白(Landrace)经产母猪作为观察对象。观察采用瞬时记录方法,每周观察三次,隔日观察,每天上午、下午各观察一次,每次3h,每次观察间隔5min。观察中发现,母猪卧向以向外为主。分娩栏(四周是栏杆)中的母猪以选择卧向外(向北)为主,其次是卧向内(向南),卧向左和卧向右最少且差异不显著,上栏前和下栏后差异不显著。分娩圈(四周是墙壁)中母猪以选择卧向外为主,卧向内最少,卧向左和卧向右差异不显著。长白母猪比大白母猪选择卧向外的多,妊娠阶段比哺乳阶段选择卧向外的多。  相似文献   
72.
2种组胺受体拮抗剂对低温诱发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探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对低温诱发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并由此推测组胺在低温诱发的肉鸡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40只17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4组。(1)常温组:40只在常温条件下饲养(22~23℃),每日注射生理盐水2次;(2)低温组:40只在低温环境中饲养(9~11℃),每日注射生理盐水2次;(3)扑尔敏组:40只在低温环境中饲养(9~11℃),每日注射扑尔敏2次;(4)西咪替丁组:20只在低温环境中饲养(9~11℃),于24日龄至38日龄期间每日注射西咪替丁2次。分别于低温处理后1周(24日龄)、2周(31日龄)、3周(38日龄)、4周(45日龄)从常温组,低温组,扑尔敏组中各随机抽取10只,西咪替丁组在低温处理后2周(31日龄)、3周(38日龄)各随机抽取10只,称取体重,然后利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PAP),并测定红细胞压积(PCV),腹水心脏指数(AHI)。结果发现:(1)24日龄、31日龄、38日龄时,低温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P<0105)或极显著高于(P<0101)同日龄常温组。24日龄时扑尔敏组肺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P<0105)同日龄低温组。38日龄时西咪替丁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极显著低于(P<0101)同日龄低温组。(2)24日龄、31日龄、38日龄、45日龄时,低温组PCV极显著高于(P<0101)同日龄常温组。24日龄时扑尔敏组  相似文献   
73.
BQ123对低温诱发的肉鸡肺血管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动态观察了肺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的增殖及管腔面积的改变,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 对低温诱发的肉鸡肺血管重塑的影响。200只16日龄AA肉鸡随机均分为4组: 常温(20 ℃)对照组、低温(7~9 ℃)组、低温低剂量BQ123组和低温高剂量BQ123组。23日龄、30日龄时测定肺动脉压,并取肺组织做石蜡切片, 以Weigert间苯二酚复红染色,形态学计算机图象分析法测定肺细小动脉外径和内径、管总面积和管腔面积,计算中膜厚度占外径百分值(%)mMTPA及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结果显示:(1)BQ123 抑制低温肉鸡平均肺动脉压的升高,23日龄时低温高剂量BQ123组显著低于低温组(P<0 05),30 日龄时低温低剂量BQ123 组和低温高剂量BQ123组均极显著低于低温组(P<0 01);(2)BQ123 抑制低温肉鸡肺小动脉WA/TA(%)的升高,30~50μm的肺小动脉,低温组极显著高于低温低剂量BQ123 组及低温高剂量BQ123 组(P<0 01),其它分级的肺小动脉组间差异性与此类似;(3) BQ123抑制低温肉鸡肺小动脉的mMTPA的升高,30~50μm的肺小动脉,23日龄时低温组极显著高于低温低剂量BQ123 组和低温高剂量BQ123 组(P< 0 01), 30 日龄时低温组显著高于低温低剂量BQ123组(P<0 05)、极显著高于低温高剂量BQ123组(P<0 01),30μm以下的肺小动脉组间差异性与此类似,50~120μm  相似文献   
74.
对多年生小叶锦鸡儿不同生育期根瘤固氮能力、不同树龄小叶锦鸡儿根瘤固氮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开花期固氮酶活性最高,此时土壤含氮量和植株含氮量最高;新瘤多发生于果后营养期,植株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结实期;二年生和五年生植株的根瘤固氮能力强于三年、四年生植株,随生长年限的延长,植株生物量逐渐增大,含氮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5.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雌激素受体在lO日龄雏鸡脑组织内的表达,着重观察了雌激素受体在小脑、中脑、下丘脑及端脑的分布。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数区域仅存于胞浆或胞膜。雌激素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在小脑中部皮质的颗粒层、蒲肯野氏层,中脑的中央白质、外侧丘系腹侧核、视束、后连合等区域,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产物为高密度;在小脑前部皮质的颗粒层,中脑中央灰质、尾侧线形核,端脑副高纹状体等区域,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产物为中等密度;小脑前部皮质的蒲肯野氏细胞,下丘脑视上核,端脑原始旧纹状体等区域,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产物为低密度。结果揭示,在鸡脑早期发育过程中,雌激素起著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猪肾脏中氯丙嗪和异丙嗪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猪肾脏中氯丙嗪和异丙嗪残留量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猪肾脏中残留的氯丙嗪和异丙嗪,用乙腈提取,再依次用酸化乙腈和正己烷净化,氮气吹干,甲醇溶解后,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ypersilC18柱,UV检测器,用V(乙腈)∶V(水)∶V(0.5mol·L-1乙酸铵)(50∶49∶1)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波长254nm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氯丙嗪和异丙嗪在猪肾脏中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μg/kg,组织中添加量为10μg/kg时,氯丙嗪和异丙嗪的回收率分别为83%和84%,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0%。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可同时检测氯丙嗪和异丙嗪在猪肾脏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77.
0~3周龄北京鸭氨基酸理想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依据扣除法原理,根据现有氨基酸需要量标准和目前的研究结果规划出一种氨基酸模式,依次将模式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扣除20%,而非扣除的氨基酸量保持不变,来确定扣除某一种氨基酸后对育雏期北京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出理想的氨基酸比例。试验共设6个处理组,为6种氨基酸模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结果表明:北京鸭育雏期氨基酸理想模式为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100:42:22:38:48。  相似文献   
78.
2001~2002年,应用百草敌、2,4-D丁酯乳油、2甲4氯丙酸及混合药剂对西宁郊区石头磊实验地草坪杂草进行防除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敌、2,4-D丁酯乳油及混合物药剂Ⅰ对几种主要杂草防除效果比较好,与对照相比较,30 d能达到100%,且两种混剂有增效作用,扩大了除草剂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9.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