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1篇
  24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对锡盟地区马奶酒中分离的11株酵母菌的代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酵母菌对蛋白质利用能力及酵母菌对脂肪利用能力。采用OPA法,考查了蛋白酶的活力,通过测定酵母菌中蛋白酶对乳中酪蛋白的利用,反映酵母菌对蛋白质的代谢情况;采用平板扩散法,考查了脂肪酶的活力,通过观测透明圈直径的大小来反映酵母菌对脂肪的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2.
推广"测奶养牛",促进奶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奶养牛技术是牛场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是提高牛奶产量和牛群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可靠手段。本文介绍了测奶养牛的概念,论述了推广该项技术对发展奶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了我区测奶养牛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林木害虫舞毒蛾为实验材料,分别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舞毒蛾虫卵,观察照射后虫卵孵化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致死剂量进行研究,实验表明:用γ射线辐照处理的虫卵的孵化率比对照组低,辐照剂量超过200 Gy时,孵化率急剧下降,辐照生物效应明显,且随着γ射线辐照剂量增大,死亡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连5041S系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广占63-4S为母本、天丰B为父本,进行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的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米质优,农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201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江浙地区不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潮丰(CF)、蓝天(LT)、源泉A(YQA)、源泉B(YQB)、嘉丰(JF)、南太湖(NTH)等6个江浙地区养殖群体和1个泰国正大(ZD)引进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7个群体均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7,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ZD>YQA>YQB>JF>LT>NTH>CF;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结果显示,泰国正大与江浙地区各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介于0.10145~0.12348之间;江浙地区群体除NTH与CF群体间为中等程度遗传分化(Fst=0.05098)外,其余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介于0.01571~0.04099之间.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内和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2.10%.依据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泰国正大群体独占一支,江浙地区6个群体聚为另一支.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被划分为2个理论群,江浙地区6个群体为一个集群,泰国正大群体为一个集群.该研究不但揭示了江浙地区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而且也为罗氏沼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疆落地红枣人工集条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研制一种与落地红枣捡拾机配套的红枣集条装置。重点设计避障系统和仿形机构等关键部件,确定盘刷、液压缸行程和仿形机构的工作参数,结合避障工况需求,设计扫盘避障液压系统并对液压元件进行计算选型。以盘刷转速、盘刷前倾角和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集条率和破损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集条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前倾角、前进速度、盘刷转速,各因素对破损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转速、前进速度、盘刷前倾角;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最优水平组合为前进速度08 m/s、盘刷转速200 r/min、盘刷前倾角15°,此时集条率为97.54%、破损率为1.11%;在最佳参数组合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集条率为96.64%,破损率为1.13%,试验值与理论预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93%、1.77%,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治疗高血压药物均存在一定副作用,而植物源ACE抑制肽成本低、资源丰富、安全性好等优点,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该文综述了植物源ACE抑制肽作用机制、制备方法、活性评价方法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源ACE抑制肽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水产养殖中的混养与套养技术协调了不同鱼类的不同食性、习性,充分利用了不同水层和不同饵料生物,提高了池塘的载鱼量和养殖产量,经济效益显著。本期《特别关注》栏目针对水产养殖中的混养与套养,介绍相关实用技术,并配合在《畜禽水产》栏目对这一技术作系列文章报道,供读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开始于1999年,试验处理有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翻耕(CT)。利用湿筛法筛分第3年(2002年)和第13年(2011年)0—10cm和10—20 cm土层中,2000、250~2000、53~250和53μm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并测定了各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连续13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10 cm的SOC含量,分别比翻耕增加了33.47%和44.48%。2011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SOC含量较2002年上升了1.92%和8.59%,翻耕下降了18.97%。2)与翻耕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200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0.71%和106.75%;53~25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19.72%和22.53%;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提高了20.55%和39.68%,显示了土壤结构的明显改善。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所有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尤其以2000μm团聚体提升最多。与翻耕相比,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提高了40.0%和27.6%。4)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耕作年限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随耕作年限降低。2000μm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11年较2002年分别升高了23.93%和7.12%,53~250μ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9.58%和13.27%。【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的水稳性,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长期保护性耕作在河南豫西丘陵地区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有机碳(SOC)、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制,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2003~2013年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分析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土壤0-20 cm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耕作处理间的差异,并对玉米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少耕、免耕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11年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1.2%和3.4%;至2013年少耕、免耕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53和3.29 g/kg;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加速率分别为C 0.365和0.754t/(hm2·a)。2)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少耕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2003~2013年均产量为5.83t/hm~2,较传统耕作提高了14.7%;免耕次之,年均产量为5.39 t/hm~2,较传统耕作增产6.1%。3)各耕作处理玉米产量与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与作物耗水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乘幂方程关系。4)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免耕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2003-2013年平均含水量为15.2%,较传统耕作和少耕提高了1.90和1.66个百分点,且生育期耗水量最少2003~2013年均耗水量为403.5 mm,较传统耕作和少耕减少了16.1 mm和7.6 mm;少耕、免耕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6.1%和10.2%,降水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提高13.9%和5.8%。【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作物耗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种耕作措施中以少耕效果最好,免耕次之在旱作农田推广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是一种增产、节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