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1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51.
基于水冷却的不锈钢板料激光热应力成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激光束能量、光斑直径、扫描速度、扫描次数以及板材厚度对AISI304不锈钢板料进行弯曲试验,分析了在水冷却条件下各工艺参数对弯曲变形的影响,探讨了基于水冷却的板料热应力成形规律,并通过正交试验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0.6mm厚度的不锈钢板在线能量密度小于80J/mm时,工件不产生变形;在150~180J/mm范围内,热应力成形的效果最佳;扫描次数、光斑直径以及板材厚度对弯曲变形的影响较大。同时对水冷却条件下工件表面烧蚀及成形稳定性进行评估,提出了基于水冷却的板料激光热应力成形的新工艺,为精确控制板料激光热应力成形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52.
为了明确水稻条纹病毒(RSV)在水稻和玉米上发生程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从一个侧面了解RSV流行本质,2004年在洪泽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黄盘诱集、盘扑、盘刮、肉眼计数等方法比较武育粳3号和掖单13上灰飞虱侵入和消长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均只有一个成虫侵入高峰,单位面积迁入虫量前者是后者的3.6倍,单株平均虫量相近。Dot-ELISA法测定灰飞虱带毒率为40%,成虫迁移扩散高峰期22d内两者接毒量约为每天百株137头带毒虫。武育粳3号有二代若虫发生,掖单13则无。逐日调查发病进程,结果显示水稻发病率为60%,玉米为0。室内抗性鉴定,掖单13对RSV的抗性比武育粳3号高4个级别。综合以上结果,寄主品种抗性决定了RSV在水稻和玉米上流行状况,二代若虫重复侵染是RSV在水稻上重发的另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江苏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新规律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 2年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病害的传播介体灰飞虱在苏北地区一年可发生 5代 ,其中第 1代成虫和第 2代若虫为主要传毒世代。病害在田间先后出现 4个显症高峰 ,其中第 2和第 3发病高峰是主要危害高峰 ,发病株数占田间总病株数的 90 %以上。随着水稻栽培模式和品种布局的变化 ,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目前该病害在田间的一般发病规律为 :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水秧田重于旱秧田 ;常规移栽田重于小苗抛栽田 ;秧池重于大田 ;沿海滩涂重于内地 ;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 ;晚粳重于其他品种 ;周围杂草丛生的稻田病害发生加重 ;冬季小麦面积大的地区病害发生重。据初步分析 ,水稻落谷期和移栽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因子都通过影响水稻落谷时间和移栽时间而起作用。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灰飞虱有较好效果 ,在重病区种植抗耐该病的水稻品种也是较好的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4.
55.
“麦类土传线状病毒致病力分化、品种抗性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历经8年多的研究工作形成的应用基础型科研成果,获2001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56.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害,由于近年来优质感病粳稻品种面积不断扩大、麦稻套种技术的推广及适宜灰飞虱群体增殖的连续暖冬气候等原因,该病害已上升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达1·57×106hm2,占  相似文献   
57.
亚洲5国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ep PCR分析中国南方稻区及与中国相邻的4个亚洲国家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的遗传多样性,试图探明影响稻瘟病菌系统进化的相关因素,揭示不同地域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变异的内在原因。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来源中国菌株:江苏8个,其它省33个,由南方稻区的1000个菌株中  相似文献   
58.
 采用单雌产卵法获得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分离物,提取灰飞虱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21个RSV分离物的包含外壳蛋白(cp)基因在内的约1 000 bp左右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参试分离物的cp由96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22个氨基酸。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灰飞虱来源的RSV-cp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6.0%~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32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RSV-cp较为保守,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地缘相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分成中国云南、中国沿海和日本3个地理种群;其次与寄主相关,在同一地理种群中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2个寄主种群。  相似文献   
59.
根据Banerjees等(1992)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外壳蛋白(CP)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体系,研究了孵育时间、CP浓度对跨膜运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WMV-CP和BaYMV-CP可分别快速进入离体的小麦与大麦叶绿体中,其跨膜运输所需的孵育时间均最低为5min,孵育时间超过15min后进入叶绿体中CP的量不受影响;加入跨膜体系中CP的浓度与跨膜后进入叶绿体的CP浓度呈正相关,能够实现跨膜的最低CWMV-CP和BaYMV-CP浓度分别为4.2和37.8μg.mL-1。  相似文献   
6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6编码一个沉默抑制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基因组S6编码的SP6蛋白的抑制子活性,明确SRBSDV是否编码RNA沉默抑制子来干扰植物的沉默。【方法】将分别含有SP6与GFP质粒的农杆菌共浸润转GFP基因的16c本氏烟纯合系,观察SP6对局部沉默和系统沉默的抑制作用;将含有SP6,GFP和dsGFP质粒的农杆菌三者共浸润,观察SP6对由dsRNA引起的沉默的抑制作用;在同一植株不同部位接种GFP和SP6,观察SP6对RNA沉默信号传导的影响;通过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在本氏烟上表达SP6,观察SP6是否能增强PVX的致病性。【结果】SP6能抑制由GFP正义RNA介导的沉默,但其抑制作用较弱,仅能延缓局部沉默和系统沉默的产生。SP6能灭活RNA沉默信号,阻止沉默信号的长距离传导,回复GFP的沉默,但不能抑制由dsRNA引起的沉默。利用PVX在本氏烟上表达SP6能增强PVX的致病性。【结论】SP6是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在RNA沉默的起始和信号传导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