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7篇
  3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69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金骏眉、英红九号等内销名优红茶成为我国内销市场茶叶消费的新热点,引发创新红茶产销两旺,内销增加。201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达162万t,红茶产量为11.4万t,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促使我国红茶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就2011年我国红茶产销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概述,对2012红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就如何解决我国红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SRAP和ISSR标记分析广东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EST-SSR标记对云南134份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30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27个,平均每对引物产生423个;共检测到263个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所扩增的基因型有88个;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达0501,高于其它地区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分别为0413和0597,说明资源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大,遗传基础较宽。聚类可将134份资源划分为4大组。8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753~098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表明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小。云南茶树资源间亲缘关系的揭示为今后茶树资源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本研究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 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 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相似文献   
14.
可可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茶树资源,具有天然不含咖啡碱的特性。本研究以单株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可可茶1号和可可茶2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蒸青样、绿茶、黄茶、红茶的茶多酚总量、氨基酸总量、黄酮类总量、儿茶素组分、生物碱、茶氨酸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可茶1号和2号优势嘌呤生物碱为可可碱,含量分别为3.98%~6.06%和4.21%~6.26%;可可茶鲜叶、绿茶和黄茶的优势儿茶素组分为(-)-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含量分别为5.26%~14.88%和6.51%~13.58%。(2)在鲜叶和各类成茶中,可可茶的茶多酚总量及氨基酸总量均大于对照品种白毛2号,但是茶氨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种;可可茶和栽培茶树白毛2号制成红茶后,茶多酚含量均比其蒸青样、绿茶、黄茶低。(3)可可茶嫩梢所含的茶叶生化成分呈季节性变化,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茶多酚、总黄酮、生物碱及主要儿茶素的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4)可可茶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特别是茶褐素远高于白毛2号红茶。  相似文献   
15.
对八点广翅蜡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八点广翅蜡蝉成虫在茶园内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为进一步研究其防治技术,准确预报其发生情况及进行防治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过程、多年品比和区试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鸿雁12号属灌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其生长势强,产量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41.3%,在4个省份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2.22%、10.29%、29.64%和32.76%。适制高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外形绿润,花香高浓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黄绿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1分,比黄棪高2.55~4.2分;花香绿茶滋味浓爽,香气高长,汤色叶底绿明亮,香气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强,易扦插,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选用分辨力强、多态性较高的7对引物组合对30份油茶种质资源的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对引物共扩增出60条带,多态性条带为54条,多态性频率为90%。30份油茶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655-0.985,其中凤凰油茶2号和凤凰油茶3号遗传相似性最高,为0.985,红皮糙果茶和新兴红花油茶遗传相似性最低,为0.655。构建的聚类图表明,当遗传相似性为0.72时可将30份资源分为5大类,部分地理来源相同、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较好的聚类在一起,呈现出地理分布的特征,但其他资源均未按其地理区域分布特征或遗传背景相似特征进行聚类,说明油茶资源亲缘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黄棪原料香气与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棪原料游离态香精油含量以茎中最高,达20.95 mg / kg,梢中含量为12.42 mg / kg,叶中为8.15 mg / kg;其中游离态醇类香气化合物也以茎中含量最高,为14.87 mg / kg,分别是梢、叶中醇类香气化合物的3.46和5.65倍。而香气的化学组成以梢中最丰富,测出36个组分;茎中测出24个组分;叶中仅测出19个。中国乌龙茶的特征香气组分在供试原料中大都检出,且绝大多数组分在茎中有较高的含量。糖苷类结合态香气前体的数量分布与游离态香气的数量分布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凤凰单丛茶产业发展及研究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单丛茶是我国名优乌龙茶的主要代表之一,产自潮安县凤凰镇。本文主要就凤凰单丛茶的产业发展、栽培管理技术特点以及研究利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凤凰单丛茶今后的发展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茶树多酚氧化酶(PPO)基因中4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多态性,以研究其与品种适制性及遗传背景的关系。遗传参数分析表明:4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HpaⅡ酶切位点(引物L7/L8扩增区段)呈现高度多态,BsuRⅠ酶切位点呈现中度多态,这2个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基因型分布与品种的遗传背景有直接的关联,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遗传亲源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HpaⅡ酶切位点在引物L7/L8扩增区段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与品种适制性具有明显关联,适制红茶的品种多为AA基因型,此位点能被HpaⅡ内切酶完全酶切;适制绿茶与乌龙茶的品种多为BB型或AB型,此位点不能被酶切或不能完全被酶切,该HpaⅡ酶切位点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早期鉴定的遗传标记。对引物L7/L8扩增区域的HpaⅡ酶切位点在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F1代群体进行分型检测的结果表明,该位点在F1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x2=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