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给碱性保健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不同盐碱度土壤及其产出的蔬菜、谷物、畜产品中所含碱性金属离子的含量。结果发现碱性土壤及其产出的蔬菜含有的碱性金属离子的量明显高于中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不同酸碱度土壤上产出的谷物和畜产品中所含碱性金属离子的量差异不明显。碱性土壤上产出的蔬菜具有碱性保健农产品开发潜力,谷物和畜产品无碱性保健品特征。  相似文献   
32.
以冷水可溶性多孔淀粉为壁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VE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VE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VE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45℃,壁芯比为2.0∶1(g∶g),制得VE微胶囊包埋率为80.06%±0.23%,VE微胶囊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34.
诱导处理对小麦穗内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内,国际上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做了一些田间应用工作。国内有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苹果、哈密瓜和黄瓜等多种作物上关于人工诱导免疫研究亦取得可喜的结果。左豫虎等(1999)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粗毒素和2,3-丁二醇作为诱导因子,也成功地使小麦获得对赤霉病的抗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以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做诱导因子,研究了获得诱导抗性植株中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35.
为了从大麦芽根中制备高活性的核酸酶,以麦芽根及成品麦芽根中核酸酶活性为指标,确定了内蒙垦大麦和澳洲大麦的最佳发芽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麦芽根中核酸酶的提取条件对核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芽条件是25℃,发芽64 h时,内蒙垦和澳洲麦芽根中核酸梅的活性最高分别为316.7 U·m L-1,364.5 U·m L-1。麦芽根长度为大麦种子1~1.5倍时,澳洲和内蒙垦大麦酶活性最高分别为353.8 U·m L-1,321.0 U·m L-1。60目的麦芽根粉,在浸提温度50℃,p H 5.1,料液比为1∶12,成品麦芽根酶活性最高为543.6 U·m L-1。研究为麦芽根中核酸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利用RACE方法克隆小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全长c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麦抗条锈菌的分子机制,在受条锈菌侵染的非亲和组合小麦叶片中克隆一个新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方法】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在感染小麦条锈菌的小麦(水源11)叶片中进行-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的扩增。【结果】得到了一个1338 bp-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Genbank上注册号为DQ090946,测序结果和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与-β1,3-葡聚糖酶基因gi3757681和gi6782375的同源性分别为94.3%和92.1%。该全长cDNA具有完整的编码框,编码334个氨基酸,Genbank上注册号为AAY96422,与-β1,3-葡聚糖酶CAA77085和AAA32958的同源性分别为95.8%和86.7%。【结论】初步推断此全长cDNA是小麦中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一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37.
以马铃薯多孔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剂法,用一氯乙酸制备羧甲基多孔淀粉。确定了碱化条件为:碱化时间80min,NaOH用量9.0g,乙醇体积分数95%,碱化温度35℃;醚化条件为: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60℃,一氯乙酸用量9.5g。制得羧甲基多孔淀粉的黏度为1250m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