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传播途径广,病原复杂多变。口蹄疫病毒共分为7个血清型(0型、A型、C型、亚洲I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一旦发生会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已经把口蹄疫列为重大动物疫病,可见我国非常重视口蹄疫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由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准确所需仪器廉价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验的各领域中,也是兽医免疫学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基层兽医实验室免疫学检验的主要检测内容包含猪瘟抗体、蓝耳病抗体、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抗体。其中口蹄疫三种亚型液相阻断ELISA抗体检测的量最大,检测程序最复杂。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到ELISA法检测的质量控制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免疫抗体效价检测,已成为现代动物疫病防控科学评价动物免疫接种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向间接血凝试验通常只用于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该方法主要利用口蹄疫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口蹄疫抗体或判定抗体滴度能否达到免疫保护标准。液相阻断ELISA适用于O型、亚洲I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其操作较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相对繁琐,但该方法精准性和稳定性高,既能评价口蹄疫免疫情况,又能检测口蹄疫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春季气温回升,天干风大,易于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是奶牛口蹄疫防控关键时期。口蹄疫疫苗的免疫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选择和使用1.1疫苗选择O型、亚洲I型和A型口蹄疫均需强制免疫。常用疫苗有: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苗、口蹄疫O型-A型二  相似文献   

5.
自2005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出现了牛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特别是8月份我省某地发生了我省首例牛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这对我市口蹄疫防控工作又是一项新的挑战。为此,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紧急部署,要求在近期对辖区内的牛只进行亚洲I型口蹄疫疫苗的强制免疫,免疫率达100%。为掌握该苗的免疫效果,10月份我们采取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来检测其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E)规定的A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口蹄疫共有7种血清型,亚洲I型是其中一种。目前国内还没有猪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程序,通过对105头猪进行亚洲I型口蹄疫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的检测,观察其抗体消长规律,以制定比较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猪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程序。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选取4个规模化猪场的105头0日龄新生仔猪进行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跟踪检测。1.2试剂和疫苗试剂选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国家参考实验室生产的亚洲I型口蹄疫LPB-EL ISA抗体检测试剂盒;pH 9.6的碳酸…  相似文献   

7.
<正>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乳房及皮肤等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严重威胁养殖业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但截至目前,对口蹄疫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是有效预防口蹄疫的手段之一。陈泳等认为,A型口蹄疫和O型、亚I型口蹄疫双价苗同时免疫可以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但亚I型口蹄疫效价较A型和O型低。在生产实践中,A型口蹄疫和O型、亚I型同时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多种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根据其血清学特征,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及亚洲I型其病理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以及蹄部和乳房皮肤等处发生水泡和溃烂。本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类动物疫病之首,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疫病。是我国重点防御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从山东省某奶牛场全群采集血清148份,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ELISA试验进行布病抗体检测;应用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3个血清型的口蹄疫抗体。结果显示,牛布氏杆菌抗体阳性16份,阳性率高达10.81%;口蹄疫A型抗体阳性74份,合格率50%,亚洲Ⅰ抗体阳性133份,合格率90%,口蹄疫0型抗体阳性133份,合格率90%。针对血清学检测结果,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以期降低牛布病与口蹄疫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安徽省2015年秋季政府采购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在全省16个市、2个直管县,随机选取427个规模养殖场,采集畜禽血清9 918份,利用ELISA、HA/HI试验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瘟活疫苗(细胞源)、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A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禽流感灭活苗(H5)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8.0%、86.8%、94.3%、89.6%、87.8%、82.0%;而3种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差,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牛羊O-亚I型口蹄疫灭活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41.0%、41.3%、50.5%。建议今后要加强O型和亚I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有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口蹄疫疫苗对西藏牦牛的免疫保护情况,应用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随机选取的西藏五区一市844头牦牛的血清进行O型、AsiaⅠ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西藏地区牦牛口蹄疫O型、AsiaⅠ型疫苗抗体具有5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83.44%、71%,口蹄疫疫苗免疫状况良好,但西藏同一地区不同县、市的牦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CaP)作为多肽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本研究以O型口蹄疫多肽疫苗为抗原,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aP-多肽复合物,测定包封率。将制备好的疫苗,分别在0、14、28 d腹腔注射免疫Wistar大鼠,尾静脉采血检测口蹄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CaP可包裹一定量的O型口蹄疫多肽,包封率达到50%,免疫大鼠后油佐剂组抗体效价在14 d达到26,42 d增至210并可维持35~42 d;CaP组在21 d后陆续产生抗体,抗体水平较油佐剂低,为27~28。结果表明,CaP作为佐剂相对游离多肽可以提高O型口蹄疫多肽疫苗免疫效果,但抗体水平相对油佐剂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的免疫方式,对38头36~38日龄健康仔猪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口蹄疫3种疫苗进行免疫,分别于免疫前(0 d)和免疫后15、30、45、60、90 d采血进行这3种疫病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先免疫猪瘟和口蹄疫疫苗14 d后再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其次是猪瘟疫苗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分别释稀后混合为1针,口蹄疫疫苗另作1针同时分点注射;免疫效果最差的是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口蹄疫3种疫苗同时分3点注射。  相似文献   

14.
王艾晶 《中国乳业》2022,(11):67-71
口蹄疫是危害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发病率高、难控制等特点,主要的易感动物是奶牛。患口蹄疫的奶牛产奶量下降、繁殖力受损,给养牛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概述了延庆区2022年第一次集中免疫和监测奶牛口蹄疫情况,针对抗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实施强制免疫,加强抗体监测,严格场(户)消毒等一系列防控建议来提高奶牛养殖水平,避免疫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将猪瘟弱毒脾淋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Ⅱ)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采用两两组合的方式同时分部位免疫35日龄左右的健康仔猪,观察并记录其免疫反应。在疫苗免疫后0、4、14、21d和28d无菌取猪血清,用ELISA检测免疫后三种疫苗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猪瘟和猪口蹄疫疫苗同时免疫,效果较好;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同时免疫,效果较差;猪瘟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同时免疫,效果不明显,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在2010年上半年,猪O型口蹄疫不断发生,作为国内几个生产厂家的猪口蹄疫现用疫苗种毒的提供者,我组进行了猪源流行毒对该种毒灭活疫苗免疫猪的攻毒保护试验及观察。结果如下:1)、猪源流行毒致猪发病速度慢。猪源流行毒接种猪后,致猪发病的时间在3~5天,而疫苗株致猪发病时间是接种后2~3天;2)、该疫苗毒株能有效抵抗猪源流行毒的攻击,PD50大于6;3)、免疫保护和ELISA抗体水平没有线性相关性;4)、免疫保护与140S抗原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南非Ⅱ型(SATⅡ)口蹄疫病毒(FMDV)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了防止SATⅡ型FMD的跨境传入,迫切需要建立其特异的检测方法。本研究以SATⅡ型FMDV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为依据,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了FMDV结构蛋白VP1~VP3上可能的抗原表位,并人工合成了8条表位多肽。通过采用SATⅡ型FM-DV阳性血清进行ELISA反应,检测其反应原性;通过采用与载体蛋白偶联的合成肽免疫小鼠,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检测合成肽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合成的8条多肽均能与SATⅡ型FMDV阳性血清结合,其中的6条多肽免疫小鼠后能产生针对多肽的抗体。本研究为利用串联表位为抗原检测SATⅡ型FMDV抗体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血清学试验对贵阳市花溪区某种猪场的95份血清样本进行猪繁殖障碍性疫病血清学检测,以了解猪群免疫水平及疫病感染状况.结果显示,猪群O型口蹄疫(O-FMD)、猪瘟(HC)、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猪伪狂犬病(PR)免疫合格率分别为100% (33/33)、62.9%(39/62)、14.5% (9/62)、61.3% (38/62),HC、PRRS和PR免疫合格率均未达到农业部要求;通过比较母猪免疫抗体与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相关性,发现HC与PR首免后抗体保护期维持较短,PRRS免疫不合格;猪群猪圆环病毒病(PC)、猪细小病毒病(PP)隐性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5% (67/95)、82.1%(78/95),隐性感染情况严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猪场应改进HC、PR免疫程序,立即对全群进行PRRS补免,并要高度重视PC和PP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根据防制工作需要,在麦积区党川乡的五个羊场进行了绵羊Asia I-O型口蹄疫的区域预防免疫试验。通过监测免疫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Asia I-O型双价灭活疫苗对绵羊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新生羔羊首次免疫后要加强免疫,综合分析认为首次免疫后30d进行加强免疫是合理的。成年羊在有免疫抗体的情况下,接种Asia I-O双价疫苗后,抗体上升,有效保护期可达150d。免疫后150d(5个月),O型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1.54%,为消除免疫空白期,间隔135d再进行免疫是科学的,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认为成年羊1年2~3次接种双价疫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免疫抗体监测,掌握其在奶牛体内消长规律;建立适合本区奶牛口蹄疫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提高有效免疫保护;探索延平区内两个常用口蹄疫疫苗的抗体产生时间和免疫抗体持续时间,为有效科学免疫,预防口蹄疫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样采集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抗体检测采用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抗体效价判定依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试验对象]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两个分别常年免疫政府采购疫苗(中牧实业)、自行采购疫苗(内蒙金宇)的A、B规模化牛场,各选取一定数量的初生犊牛(犊牛20 头及对应母牛20 头)。[结果]A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100%,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12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0%,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12 周,首免后第6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6周;B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95%,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9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9 周,首免后第3周抗体合格率降至28%,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3周。[结论]根据监测试验结果,A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12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6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B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9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3 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